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6 毫秒
1.
走向美育的美学及其当代落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30年来的中国美学已走到全面转型的关头。由民族国家向文明国家的民族文化建设,要求当代学术探索一条与之相适应的、注重美的公共性、而向着审美沟通论和文化素养论转型的美育理论。美学的当代转化,亦即美学思路向美育思路的转化。如何从传统的知识论美学走向一种素养论美育的落实,是当代美学的根本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审美人类学是在对中国美学的反思中诞生的,有着鲜明的“民间意识”、“语境意识”和“田野意识”。它主张借鉴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关注中国民族民间丰富独特的审美创造活动和艺术,以改造传统美学的西方中心主义、精英主义倾向,恢复和激活美学对民族审美传统和当代文化发展的思考,增强美学解决本土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使美学的抽象思考建立在扎实的人类学的实证调查和丰富材料上,使美学研究既具有超越品格,又具有现实情怀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3.
潘知常教授的《反美学》一书围绕在当代工业社会中审美何为,诗人何为这一主题,分成六大板块,就如何理解当代审美文化这一课题,展开了系统论述。首先,从传统审美文化的自我放逐这一“现状研究”入手,就当代审美文化所带来的人类美学观念的全面转型作出全面描述;其次是进入具体的“文本考察”。包括对流行歌曲、摇滚、MTV、电影、电视的考察,继而进入对社会转型与当代审美观念转型的“条件辨析”;然后深入到导致后美学时代的美学革命的“本质反诘”;进而又从生理、心理、形式三个层面展开当代审美文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美学主要指1980年以来在美学论争中逐渐形成的“旧实践美学”、“新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三大美学理论流派。轰轰烈烈的中国当代美学论争在根子上不过是这些美学流派的哲学基础之争。本文的任务是指出这一理论事实,并着重分析各派美学哲学基础理论的局限,希望能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走出困境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
李健 《江海学刊》2024,(1):247-254+256
长江作为“母亲河”,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原型之一。立足于其他水系难以比拟的文明多样性和文化包容性,长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通过一系列审美意象及其美学精神予以跨学科视角的考察。“瀚漫长江”既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审美意象之一,又蕴含着与中国传统美学高度契合的“和合四方”的美学精神。一方面,这一审美意象的深层意涵可以借助美学、地理学、博物学等不同学科的文化想象力,进行多维度的揭示;另一方面,其美学精神则可从社会观、天下观、价值观等层面加以系统性的阐释。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和民族复兴的当代语境,这一审美意象及其美学精神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各个民族都有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创造和美学思想。建立“民族美学”这一新学科,研究这些创造和思想,对于当前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具有多方面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其次,它在当前美学理论研究沉寂的局面中,可能找到  相似文献   

7.
生态美学作为一个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的当代文化课题,从现代人类学视角看去,其民族性有独特体现:(1)现代人类学对“人”的理解,偏于对“人”及其“文化身份”的特殊性、差异性的辨识和描述。这一立场,使得以人与世界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对象的生态美学的具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凸显出来。(2)生态美学的多样性突出表现为文化上的差异性。现代人类学认为人性身份的多样性,主要缘于文化模式的差异性。生态美学的构想惟有体现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才符合“审美生态”的真正意义。(3)生态美学文化品格的特殊性,最终落实为生态美学的民族性。这使得民族化的生态审美资源在现代社会获得了继承弘扬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河南人民出版社最近出版 11卷《华夏审美风尚史》 ,30 0余万字。北京的部分专家学者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认为《华夏审美风尚史》提出了一个过去美学研究中没有出现过的“元命题” ,是美学研究领域中的原创性、开拓性著作 ,它拓展了美学和美学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 ,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新范畴 ,重新界说了美学研究的对象 ,丰富了美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本书的出版对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重建新时代的审美风尚 ,将产生积极影响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与会专家对此套书的评…  相似文献   

9.
在中外文化传统、古今美学思潮的碰撞中,中国当代美学该作出何种选择,向何处去,以利于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新的超越?这是美学界同仁共同关注的一个视点.西方美学已经历了传统的哲学本体思辨美学和现代的科学分析实证美学两种主要的形态,并在当代形成了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新的冲突.西方美学思潮的流变作为一种文化冲撞,既表现为古典与现代美学形态的冲突,又表现为中西方美学形态的冲突.在这些复合的冲突面前,中国当代美学该作出何种途择?美学界的一般思考倾向是急于实现综合,或走左右兼顾的所谓“中间道路”.这种思路具有它的合理性;然而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综合”的基础是什么,以及该实现什么样的综合?美国《美学与艺术杂志》主编约翰·费舍尔曾谈到中国当代  相似文献   

10.
王天乐 《学术探索》2023,(3):104-109
“山水”与“乡愁”作为一对不可分割的经典文化意象,构成了当代乡村文化情感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在当代生态理念和乡村文明建设中,传统的“山水精神”得以回归,正由一种精英式的审美转为大众的家园期待,集中体现了“人与自然共生”的发展观念。而“乡土”作为传统记忆文化的根本,使“山水精神”和“乡愁记忆”在情感感知上密切相连,“山水”是“乡村”的环境载体,“乡愁”是建立“乡村”的情感基础,“乡村”则是实现二者互通的现实之场。在“山水”与“乡愁”的情感建设中,不仅可以引发大众的历史回想与审美体验,还生成了独特的美学意象,“乡村”内涵也得以真正诠释,这在塑造民族家国意识与审美共感上具有重要的现实功能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饶静 《理论界》2008,(5):172-174
当代文化研究中,强调“审美无区分”有助于美学从审美自治的幻想中走出来,从而使美和艺术更好地发挥认识和批判功能,也有助于实现美学学科的正义。另一方面在审美泛化的年代,文化研究则应在其内部区分文化和艺术,唯有施行“文化区分”,才能使以美学的公正概念来审视文化研究成为可能,是美和艺术对广义文化研究的批判和甄别。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美学理论如何突破自身困囿,建设一个崭新的既充分容括当代审美文化精神又富于蓬勃生气的理论体系,有效地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回应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急切呼唤,发挥先导作用,已成为美学理论的重大问题。为此,范阳教授等广西美学界的同仁们于1989年率先提出建立民族美学学科的构想。《社会科学报》等我国重要学术刊物当即载文评介,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去年12月初,广西区党委统战部、广西政协学委会、广西社科院、广西社科联等十二个单位联合召开了民族美学空前的盛会“广西第三届民族美学研讨会”。近百名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山西、湖南和广西的专家、教授及有关人员聚首三江县和柳州市,回顾和总结民族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探索  相似文献   

13.
民间性是传统民族艺术的一个重要特性。无论在任何时候,民族艺术、特别是少数民族艺术都不可能缺少“民间的”这个层面。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作为具有浓重文化意味的民族艺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形态之中,如同其文化结构会有若干不同层面一样,也会有不同的层面。这不同层面,往往是随着大的人文背景与文化机制的变化而生成和变化的,一方面关系着其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有益于实现丰富的美学价值取向的选择。面对当代新的文化背景.应该积极倡导民族艺术的多重构建。  相似文献   

14.
鉴于当代中国休闲文化及其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如何使休闲真正重返人性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本质,学会聪明地休闲、把握生存的审美境界,深入发掘和弘扬中国休闲的民族传统和精神智慧,建立当代休闲文化及理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话语,是休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如何走出传统的抽象领域和艺术中心论,走进当代社会大众丰富活泼的日常生活审美领域,更积极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使之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品格,更切实地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让美学从纯粹的"观听之学"成为生动的"身心之学",是美学研究的当务之急。美学提升休闲,引导当代健康的休闲文化;休闲文化丰富美学,推动审美切入人本生存,使美学拥有更多的现实话语和功能。两者相得益彰,共同提升国民的生活品质,助益实现美丽和谐的"中国梦",这也就是相关学科学者的使命所在。因此,通过当代休闲文化的美学研究,提升当代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走向休闲、深入休闲、引导休闲文化是当代中国美学不可或缺的现实指向,休闲美学应当为当代中国美学的重要、必要组成部分,深入系统地构建中国休闲美学已是历史和现实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中存在的理论危机,似乎有一种乐观的态度,认为只要我们把研究立场转向现实的大众生活,当代中国美学就可以“柳暗花明”了。于是乎,我们现在“有了”摄影美学、城市美学、劳动美学、环境美学、广告美学、服装美学、旅游美学、体育美学、烹饪美学,等等。这样,三百六十行,几乎行行出美学了。我并无意贬低持这种态度的同志的理论热情,然而,它是否真的符合美学研究自身的理论自觉?或者,它是否更本质地表现为我们寻求当代中国美学新出路、新发展的“感性的理想”?是否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出现在理论上的一种“非自然倾向”?和大众生活加强理论上的联系,走向现  相似文献   

16.
白玉蟾的文学艺术的成就及其美学思想是道教文艺和美学思想发展的又一高峰 ,也是宋代美学思想的代表之一。他的美学思想是复杂而多样的 ,就像道教思想道教文化本身那样。他以“真快活”为核心的审美趣味说 ,“无心于山 ,无山于心”的终极的自然审美论 ,及其强调“忘笔知书”以契道为目标的艺术美学观 ,都体现其美学思想的宗教化特点 ,也能反观其文学艺术成就的思想基础、时代和民族文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17.
范永康 《中州学刊》2022,(9):155-161
当代中国美学将研究对象从“美的本质”转向“审美活动”,研究重心从“美”转向“审美”,哲学基础从认识论、实践论转向现象学和存在论,颠覆了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美学模式,使得美学从附属于哲学的尴尬地位中独立出来。但是,当代中国美学不应完全否定认识论美学和实践论美学在“美的本质”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过分迷信现象学和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哲学,而应当坚守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以此为底线,兼容其他美学方法论,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当代美学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18.
郭敏 《江淮论坛》2006,(6):117-120
韩剧对我国的成功输出是全球化背景下“韩式”的儒家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反哺”,体现了当代中国人对远去的传统文化的缅怀和热爱;传达了儒学作为一种民族文化正统正在回归中国的信号,也给了国产电视剧制作中充斥电视荧屏的庸俗大众文化风尚当头棒喝和文化启示。本文认为,在电视时代,我们要以认真的态度创作电视剧,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以虔诚的态度来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一、孔子美学在对中国美学的价值取舍中 ,一些学者因老庄美学涉及到审美的模糊性和超越性问题 ,往往容易将老庄美学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来看待 1,从而无形中忽略了“儒道释”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 ,也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结构 ,不可有所取舍和偏废。而孔子美学因涉及到“仁”、“温柔敦厚”以及“美善统一”等问题 ,至少在美的本质、中国美学的风格、人的现实性努力境界等方面 ,依然对当代美学建构多有启示。应该说 ,孔子的“我欲仁 ,斯仁至矣”2 ,“泛爱众而亲仁”,“其为人也孝悌 ,而好犯上者 ,鲜矣”3 ,基本能概括出孔子以“仁”为美的理想追…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大潮,空前迅速地推动着中国人思想观念、生活实践,包括美学观念、审美取向、文艺创造实践等的深刻变化。面对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文化大变革,近年来一直徘徊于“低谷”中的中国当代美学,面临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对此,参加“文化变革与90年代中国美学”学术讨论会的学者们普遍意识到,中国当代美学要在本世纪末取得突破性进展,必须结合当代中国人的实践,从文化角度切实加强自身的理论深度、拓展探索领域,使美学研究不断超越历史局限,真正担当起重建人的精神结构、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任务,创造出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