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辩证法的三个要素是列宁首先提出的,它概括了列宁对辩证法理论的主要贡献,可以说是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精华。列宁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可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总结了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对这十六要素,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列宁所拟的唯物辩证法纲要,是列宁的珍贵哲学遗产。但是,就在这十六要素前面,列宁先提出了三个有关辩证法的理论问题,并且就这三个问题明确指出:“大概这些就是辩证法的要素”,接下去说:“或者可以较详细地把这些要素表述如下”,然后,才谈到十六要素。显然,在列宁看来,三要素是辩证法最一般的  相似文献   

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之后,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一种世界各国所罕见的现象,即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支持下的各派新旧军阀及其进行的长期割据和频繁战争,这种现象,构成了“半殖民地中国的特征之一”。这个特征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来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在群魔乱舞中,张作霖不仅在东北鹤立鸡群,而且在全国也称雄一时。他在这个历史时期中的活动及其作用,较之其他反动军阀尤有代表性。列宁曾经指出: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全部历史本来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本文即試图对张作霖称霸东北这个问题进行剖析,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及个人本质方面去认识张作霖,来解释这些活动。这对研究近代军阀和东北地方史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3.
当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的讨论时,却忽视了对“相对贫困化”问题的研究、有的同志认为, “相对贫困化”已有定论,不需要去探讨了。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把问题摆一摆。 列宁对“相对贫困化”的论证 在经典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直接提出“相对贫困化”,这个概念是列宁在一九一二年首先提出的。他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困化》一文中写道:“工人的相对贫困化,即他们在社会收入中所得份额的减少更为明显。工人在财富迅速增长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比较份额愈来愈小,因为百万富翁的财富增加得愈来愈快了”。①列宁是用国民…  相似文献   

4.
对于腐败的出现和蔓延,我国学术界借鉴西方的“寻租”理论进行了分析。按照笔者的理解,所谓“寻租”是指经济单位(包括法人和自然人)租用某种权力为其经济利益服务,以获取直接的非生产性利润的行为。最典型的“寻租”现象,莫过于通过拉关系、走后门、行贿、游说等争取“优惠政策”,以及行政部门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等。总之,就是利用行政权力大发横财的一切行为。产生“寻租”现象必须同时存在两个条件:一是政府对经济有干预和管制的职权,二是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有相当的自主权和在利益上的相对独立性。因此,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和…  相似文献   

5.
谈谈列宁是怎样提出民族自决权这个口号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自决权是列宁为解决俄国民族问题而提出的革命口号,是列宁在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机会主义的斗争中一贯坚持的革命原则。今天,我们应当如何来正确理解、正确对待这个口号和原则呢?我认为,首先我们一定要把列宁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提出这个口号和原则这个问题搞清楚。列宁说过:“  相似文献   

6.
1 按历史的阶级的分析可科学地区分出两种性质不同的官僚主义。一种是资产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国家机关的官僚主义。另一种则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党和国家机关中产生的官僚主义,也就是列宁所说的“现代的‘共产党员的官僚主义’”。十月革命胜利后,由于旧社会的影响和新制度的不健全,苏维埃机关产生了官僚主义,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在那些岁月里,列宁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痛切地感到“最重要的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拖拉作风、疏忽怠慢、官僚主义、笨拙无能等现象”的存在。列宁指出:“我们内部最可恶的敌人就是官僚主义者。”“如果说有什么东西会把我们毁掉的话,那就是这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我们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也出现了官僚主义现象。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三年一月五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党内指示中曾  相似文献   

7.
权力泛化论     
就广义而言,权力指一种支配和控制别人的能力,它不仅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地位权力,而且也包括一种职业权力。即利用其职业之便所控制的那部分资源去调动和支配别人的能力两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我们社会现实的金字塔式权力结构。权力泛化指的就是职业权力的泛化,这种社会现象出现于30年代未——70年代初。它代表了一种觉醒的民权意识。因而它的实质是对于特权现象的一种反动,但这毕竟是一种被扭曲的社会发展之必然它形成的深层原因在于我国生产资料名义上的公有,而实际上是个人无偿占用,以及我国社会长期以来对权力缺乏制约的机制。社会关系网之所以“剪不断,理还乱”。就是由于它是以这种泛化了的职业权力位置为网结,以人情为媒介的要解决好权力泛化及社会关系网问题。必须有正确的方法,而正确的方法必须来源于我们对这两种社会功能的清醒认识和批判精神。权力是一种客观实在,虽然我们无法用眼睛辨别出它的形状,但却时时感觉到它的存在、我们常看到这种现象:操纵权力者志得意满,受制于权力者忍气吞声,权力之淫威可谓大矣。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在敬畏、甚至诅咒它的同时,又渴望自己能更多地获得它和操纵它。于是,这种奇特的社会心理以及由这种心理导致的社会行为在我们这个国度的现实土壤上,就形成一种权力泛化的趋向,并滋生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纵横交错的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来。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实问题,它与我们屡禁不止、反而愈反愈盛行的“关系学”和“不正之风”有着根本的联系,很需要我们理论界的同志从理论上加以概括和说明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人们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发生了剧烈变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理论界对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也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现将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 (一)市场经济对道德的影响 1.“二律背反”论 有些论者指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给道德带来消极影响,道德建设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道德进步是“二律背反”的关系。他们的理由是:①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经济发展伴随着道德退步,其基本特征是经济的发展与人本身发展的尖锐对抗。市场经济是跨越社会制度的,因此资本主义社会中所出现的道德沦丧现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也会同样出现。②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向中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也确实产生了许多道德滑坡现象。主要表现在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卖淫嫖娼、见死不救、权力腐败等消极社会现象的滋生和蔓延上。上述丑恶现象与市场经济有着必然的联系。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开启了个人对自我利益的关心这道闸门,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的洪流才不可遏止,上述现象便无从根绝。 2.道德爬坡论 持“道德爬坡论”的论者认为,市场经济的推进  相似文献   

9.
权力缺席与权力失约--当代中国的公法漏洞及其救济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谢晖 《求是学刊》2001,28(1):59-65
文章认为,当代中国法律中存在着明显的权力缺席现象.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既有观念的,也有体制的.观念的原因主要有国家主义法律观、强制主义法律观和管理主义法律观的负面影响;体制的原因则指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特别是由有关政府部门起草与自身利益相关的法案)的弊病.权力的缺席是导致权力失约的重要原因,这主要表现为权力缺席使控权对象缺失,使权力制约失去了规范依凭,同时也使权力在法外推定有了"必要"和可能.而权力一旦在法外能够推定,则意味着权力扩张和权力失约成为必然.为此,作者提出要真正控权,就必须注重公法建设的主张.公法倘要克服权力缺席现象,需强调控权的立法宗旨、确权的立法内容、护权的立法技术和越权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制度的实施已经取得了诸多成效,但同时也面临一些严峻问题。本文以政治社会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村民自治制度运行中出现的异化现象。本文认为,当前主要在乡村关系、“两委”关系、权利主体和权力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偏差,违背了国家推行村民自治制度的初衷,导致其发展陷入困境。同时,文章对其异化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矫正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产生政治腐败现象的特殊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有效地抑制和清除政治腐败现象,首先要明确政治腐败的涵义以及中国特殊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对产生政治腐败现象的关系。政治腐败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运用公共权力来谋取私利。政治腐败现象的产生,既有行为主体的内在动机,又有行为主体的外部环境,诸如道德内约的松散,个人经济活动空间的狭小,社会调控系统的能量不高等等。文章通过古今中外的比较研究,对产生政治腐败的原因作了较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哲学笔记》中收有列宁写作辩证法十六要素的手稿一页。它为我们研究列宁提出十六要素时的构思过程即写作过程,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显然,这是《哲学笔记》中引人注目的一页。早在六十年代,黄枬森同志就写过《读列宁论辩证法十六要素》的文章, (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一九六四年第二期)最先根据列宁的手稿来研究十六要素的写作过程。《中国社会科学》一九八○年第六期发表了黄枬森同志的文章:《列宁的(哲学笔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其中第二部分“关于辩证法的体系”,主要是从十六要素来分析了列宁对辩证法体系的设想。黄枬森同志认为,“不能说十六条形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但是,在十六条中却包含了辩证法体系的一个雏型,从中可以看出列宁关于辩证法体系的思想,这个雏型就是第一至七条”①。我的看法与此观点不完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和权力之间的关系仍然带有它们的起源的痕迹。社会科学在已建立起来的或正在建立的权力机构遇到一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迈出了第一步。这些新的知识虽然不是权力的直接副产品,却由于某种意味深长的默契而与权力机构联系在一起。这种知识既不否认个人的特殊性,也不否认各地文化的特殊性,而是把这些特殊性包括在一种自称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表达方式中,而且最终在一种只存在某些可比较的差别的普遍一致方面反映出那种不可比较性和根本差异。这便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出现的社会科学的“设想”:建立一种普遍的表达方式,在这种表达方式中,“真理”不会因人或因地而异。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学者中间对苏联政治体度流行着一种看法:认为苏联政治体制是由列宁和斯大林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列宁在世时这个体制已经形成,斯大林执政后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这种看法把事情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了。笔者主要是结合列宁和斯大林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大致考察一下苏联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最后据此对列宁时期政治体制和斯大林时期政治体制之间关系问题讲点意见。  相似文献   

15.
民主这个词,最早产生于古代希腊社会,它的本意是指“人民的权力”。但是,什么是“人民”,什么是“权力”,历来各个阶级的思想家、政治家说法不一。只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赋予民主这个概念以科学定义。列宁说过:“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一种国家形态。因此,它同任何国家一样,也是有组织有系统地对人们使用暴力,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民主意味着在形式上承认公民一律平等,承认大家都有决定  相似文献   

16.
如何使哲学工作取得新发展,这是我们每一个哲学工作者需要思考、探索和解决的问题。哲学研究,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多因素、多质的复杂系统。本文仅从一个角度——哲学、哲学史、科学史的统一研究谈一点个人看法。一、从列宁的教导谈起列宁曾经在《拉萨尔“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摘要》中指出:哲学史,因此:简略地说: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相似文献   

17.
权利与权力的界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志宏 《社会》2003,(8):10-13
前些日子,河南兰考县县委书记朱恒宽 以“诽谤罪”为由起诉一位上访农民的“官 告民”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南方周末》[N],969)。对此人们的看法不相一致。笔者认为,对这一行为不能仅从法律关系的表面层次甚至是道德标准或个人的好恶来论孰是孰非,而应该从权利与权力的关系这一深层次的理论核心问题来看待这一现象,这也应该是解决目前我国普遍存在的权力权利化、权利权力化等腐败现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市场转型理论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怡 《社会》2005,7(1):43-66
市场转型理论并没有直接言说社会整合议题,它的主题是社会与 分层。其主要的观点是,从计划再分配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将同时 出现产权私有化、精英权力转移和利益群体重组。因而环绕它的争论 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谁占有产权?谁控制管理?谁获得较多报酬?对 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涉及整合机制的变动问题,可以概括地说是产权 关系的整合、权力支配关系的整合和利益群体的整合(以下简称产权整 合、权力整合和利益整合)。我将着重评述关于产权整合和权力整合的  相似文献   

19.
<正>列宁既是战略家也是策略家,这是东、西方的“列宁学”所公认的.但是,他们在列宁是什么样的策略家的问题上却大有分歧。西方“列宁学”家在列宁传记中提出了三桩疑案,认为列宁是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策略家。从政治上说,我们可以象苏联史学家那样对这三桩疑案不屑于顾,但是就历史研究而言,则有必要对它们作出实事求是的考证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目前在改革理论和政策研讨中颇为流行的“循序渐进”概念并不能确切地说明体制转轨过程的各种问题,因为各种体制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可能改好了一个再改下一个,否则会出现体制“不协调成本”。文章提出了“平行推进”的概念,作为改革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它可以说明为什么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某些体制的改革“超前”和“滞后”(瓶颈),都是无效率的。在所有领域(包括政治体制和社会政策)都同时积极推进改革,同时考虑各种体制之间在转轨过程当中(也就是在没有彻底完成改革之前)的相互协调,应是体制改革的基本政策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