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璐 《兰州学刊》2012,(7):92-95,178
用典是废名小说中非常突出的现象。废名有时通过改变典面使典故符合他想表达的意思,更多时候是不顾典故的原义、常用义,将典故还原为典面上的几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对这些部分赋予不同于原义的新义,使整个典故的意义发生转变。废名大量用典故字面义的做法使用典这一文学手法从古代的方式转化成了现代的方式,为古代典籍进入白话文语境寻到了一个大道。  相似文献   

2.
废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算不上大家,却是一个有着很高艺术造诣和审美旨趣的独特的小说家。他的诗化和散文化小说对二十世纪许多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对大多数读者而言,他的作品更像是一团谜。  相似文献   

3.
废名是现代抒情性乡土小说代表作家之一。废名在创作中把诗和小说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了最具个人特色的诗化小说。他的小说诗化艺术主要表现为:一是对生命的诗意表达,二是对世外桃源的诗意构建,三是诗意浓郁的语言艺术。废名的诗化小说把平凡的人生书写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意境深远、冲淡平和的艺术世界,从而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追求。废名小说的诗化写法给读者提供了充分的情感体验和理性思索空间,使读者在山水之美和人情之美的熏陶中领略浓郁的诗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分析了废名小说的叙事策略以及佛教禅宗与废名创作的关系。从叙事框架、意象、文体三方面解读废名独特的生命哲学以及深厚的宗教意蕴  相似文献   

5.
李璐 《江淮论坛》2012,(2):184-188
用典是废名小说中非常突出的现象。废名极其称道庾信、李商隐的用典,但与庾李不同的是,废名明确拒绝用典的寄托义。废名对庾信、李商隐常用的典故作出了创造性发展,形成了"‘月亮—坟—嫦娥’.神仙故事"、"女子及其身边事物"、"夜—梦—笔(彩笔)"三个用典系列。废名使用典这一文学手法从古代的方式转化成了现代的方式,为古代典籍进入白话文语境寻到了一条大道。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原型批评的理论视角来观照废名的小说世界 ,论述了废名小说中塑造的两个女性形象系列———母亲系列和少女系列 ,都是作者的阿尼玛心理原型的投射、变形 ,从而揭示了废名小说具有特殊魅力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论证废名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型母题———追寻精神家园 ,通过对他所展示的两个世界 (“黑暗的世界”和“和现实隔了界”的理想境界 )的对比分析 ,指出他笔下的史家庄 (陶家村 )世界是家园原型的“置换变形” ,探析了废名营造家园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无论在思想蕴涵上还是在艺术特征方面 ,废名小说都对小说现代化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他的小说表面上看似刻意追求一种安于自然 ,幽寂闲适和宁静淡远的乡土田园世界 ,内部却深蕴一种对现实苦难、命运无奈的悲凉情怀。具有传统文人气质的废名对现实人生的关注有着自己独特的体认方式。他的小说文本在意境营造 ,语言的创新变异 ,叙事结构的策略化等方面 ,至今仍能给小说创作以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废名、沈从文的小说把人生体验与诗情画意交织在一起,创造了一个温情脉脉的人性世界,从而形成了废名和沈从文诗化小说独特的思想意蕴和艺术特色.论文试从废名、沈从文小说"诗"因素的引入、儿童视角与人性视角入手,论析废名、沈从文对诗化小说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吴薇 《人文杂志》2003,(4):115-117
废名小说诗意构成的具体蕴含是从平凡生活中提炼诗意美 ;从普遍的翁媪男女身上发现人性美 ;在自然美的描绘中蒸馏诗意 ;在家乡风俗画的描写中开拓诗意 ;在清新朴讷的叙述语言中体现诗意。废名小说的人生哲理价值、审美趣味与艺术思维所显现的诗性特征与禅理、禅趣、禅思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在近代遭遇空前和全面的整体性危机,非简单的修补和调整所能自救,最终不得不进行全面的革故鼎新,以一种新的政治文化替代之.在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次第演生了三种替代运动,即"三民主义"替代运动、社会主义替代运动和"新传统主义"替代运动.本文逐次分析了此三种替代运动的基本思路及其历史命运,揭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基本逻辑和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一批以文本和个体生命感知为创作资源的小说称作非体验小说,这一命名也是基于和传统小说的区别而做出的。文章从表现对象、语言方式和结构手法等方面,详细讨论了非体验小说美感特征及其生成机制,指出这类小说在吸纳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念和小说技巧的同时,也撷取了后现代的某些艺术手法,并在融入作家独特的生存感知的基础上,实现了创造性的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3.
李明军 《学术研究》2002,(6):158-162
18世纪文人穷愁不遇的背后是儒家理想的破灭。在出与处的二难选择中,他们被迫选择了后者,因而也就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成为精神世界的孤独者,缠绵的感伤化为强烈的悲哀。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希夷梦》成为18世纪文人小说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当代美育应为个性情感营造自由生栖的绿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生贵 《阴山学刊》2003,16(2):19-23
无论是实现人类的本体价值 ,还是推进人类社会的良性建构与健康发展 ,或者是引发人类个性的优美化、创新风格的多样化 ,以至提高人类自身进化的几率 ,完善社会生活的有序化 ,等等 ,都需要营造良好的“有情”氛围 ,即 ,还原与发扬怡然纯真的情感基质 ,建造完整的情感系统。对于人的情感世界的调适与营造 ,必然要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也可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与途径 ,而美育则是其中最可以有所作为的。美育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教育 ,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人的生存趣味与人格品位  相似文献   

15.
李兆祥 《齐鲁学刊》2007,12(6):41-46
晚清十年,清政府在内外压力之下进行的与外交相关的立法,推进了近代中国的外交最高权力划分的法制化进程:谕旨设立的"新政"统汇之区"督办政务处,开始全面参与最高的外交决策,并进而形成了皇权之下的军机处、督办政务处二元外交决策机制;《钦定宪法大纲》则第一次明确的以宪法的形式规定了皇帝的外交权力范围;《资政院院章》规定了资政院对外交事件的"议决"权,《内阁官制》下的外交行政权表现为皇帝主持下的内阁总理大臣与外务大臣的权力平衡,《弼德院官制》则赋予弼德院对外交事件的顾问权;《十九信条》则最终把外交决策权交给了国会。  相似文献   

16.
苏轼一生酷爱怪石 ,包括美石和丑石。对于他来说 ,怪石既是陶冶人格情操的“比德”的对象 ,也是归隐故乡和退避山林的虚拟替代物 ,甚至是人生虚幻不实的见证。苏轼嗜好怪石的兴味与其特有的辩证思维有关 ,“丑好相形”、“反常合道”、“大小相形”、“真妄不二”、“妙观逸想”等观念使他比常人能更多地发现怪石之美。苏轼的嗜石兴味中包含了宋代文人一些共同的审美观念 ,如孤高忌俗的精神追求 ,寓意于物的审美态度 ,尚健好古的审美趣味 ,心存目想的观照方式等等。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士妓之恋杂剧的审美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关汉卿士妓之恋杂剧予以审美观照,并从中反观作者的思想和创作倾向,总结其艺术趣尚对后世的借鉴意义。这六个方面分别是:一、女性性格的独特魅力;二、对封建伦理道德的反叛;三、对声色之好的超越;四、戏剧情节的一波三折;五、戏剧冲突的巧妙设置;六、“大团圆”结局所蕴含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生命的美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 ,生命的美育是对生命的美进行感化、涵养和提升的教育。生命的美育不仅攸关青少年个体生命的发育、发展 ,还直接影响到国民的文明程度和新一代公民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围绕着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教学问题,按照声乐教学中的练声、练歌、演唱三个阶段,分别简述了情感教学在各阶段的重要性,重点阐述了在各阶段实施情感教学的一些实践方法和技巧.  相似文献   

20.
判断一个历史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 ,不能从理论与概念出发 ,而应考诸当时的历史事实。甲午战后至辛丑年间 ,以资产阶级为首的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随着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动而日趋尖锐 ,这一国内阶级矛盾在各种社会矛盾中长期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 ,因而是 1 895— 1 90 0年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只是到了 1 90 0— 1 90 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方才上升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