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孙昌武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中国佛教史上著名译师鸠摩罗什对于大、小乘教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均有深入了解,在此基础上他全面传译当时外来佛教大、小乘"三藏"重要典籍,符合中国学术"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精神,有力地推进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及其"中国化"进程.他的译场更开创自由讲学之风,他的讲学纪录形成佛典义疏这一学术著述新体裁,他和他的弟子开始使用"教相判释"这一整理学术体系的方法,他所翻译经典达到高度艺术水平,这些不仅是佛教史上的巨大成就,对于拓展学术视野、丰富学术方法,对于推进整个文化发展都起了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3.
鸠摩罗什是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他的佛典翻译活动,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久远的影响。其影响之大,即使如后来居上的玄类也有所不及。“什公译业固迈前哲,与彼差可比拟者,则唐之类师耳;然类师无其广面,盖什公于《法华部》则今行之正本《妙法莲华经》为其所译,于《方等部》则《阿弥陀经》、《维摩法所说经》、《恩益梵天所问经》、《持世经》、《首楞严经》皆出其手,于《宝积部》则《自在王菩萨经》、猕扬诸佛功德经》等出焉,于《华严部》则《十住经》之重译,于《般苦部》则《大品》、《小品》皆所再理也;至若深造处… 相似文献
4.
5.
试论鸠摩罗什的大乘佛学思想刘元春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在公元401年(晋安帝隆安四年)被姚兴礼请到长安后的12年中,共翻译佛经30余部300多卷,与唐玄奘、义净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翻译家。他的译经摒弃当时"格义"旧式,剔除比附臆想,提倡既要忠实... 相似文献
6.
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刘国防纪念鸠摩罗什诞辰16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4年9月8日至17日在新疆库车召开。这次大会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及所属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等七家单位联名举办的。来自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及日、德... 相似文献
7.
中国佛教一直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的代表。鸠摩罗什在姚秦时代传译了大量的大乘佛教经典,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那么,鸠摩罗什本人的大小乘观具有什么样的形态呢?通过综合研究鸠摩罗什的生存环境及其在《大乘大义章》中的相关论述,可以发现鸠摩罗什在认识论的立场上将大小乘学说统一起来,并对小乘阿毗昙学说表现出一定的包容性。鸠摩罗什持有一种包容性的大小乘观。 相似文献
8.
鸠摩罗什(344—413年)是我国佛教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一代名僧,他所弘扬的大乘空宗教义看来似乎是对彼岸世界的思想超越,其实,恰恰是对此岸世界的复归。综观鸠摩罗什的佛学思想历程,自小乘说一切有部到皈依大乘般若空宗,自说法龟兹到弘法长安,无不传递着两岸... 相似文献
9.
鸠摩罗什的大乘般若思想主要表现在"非有非无"的般若中观思维方式、禅智并重的修行方法、"无常"与"无我"的宗教世界观,在这三方面表现出与中土僧人慧远具有不同的佛学旨趣,鸠摩罗什的般若思想对促进大乘中观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也显示了印中佛教文化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10.
从张胜温画《梵像卷》看南诏大理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张胜温画《梵像卷》作了进一步的考察和分析,探讨了南诏佛教的传入路线和南诏大理佛教的构成等问题。作者认为,佛教传人南诏有三条主要路线,即传自中土、传自印度和传自西藏,南诏大理佛教是由阿叱力教、禅宗和华严宗三个教派构成的。 相似文献
11.
12.
《金刚经》是唐宋时期流传最广、也是唐宋时期文人最热衷的一部经典。唐宋文人对其谈空论幻的义理很感兴趣,在阐释《金刚经》的义理是表现出以儒道融合佛教的倾向,文人也将对《金刚经》的理解运用于诗文创作与批评之中。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也崇信《金刚经》具有神异功能,奉持《金刚经》可得庇佑。 相似文献
13.
汉初,诸多大臣谋反,统治者的苛责、猜忌是最主要的原因,其他原因众多,但是与匈奴的强大亦有重要关系.匈奴的强盛和侵犯引发或刺激了大臣的反叛. 相似文献
14.
《金刚经》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刚经》作为在我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的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一些独具特色的、尚未引起学界重视的美学命题,如“美是对虚幻的感知”、“美无表象”、“美感即了悟”、“美,即非美,是名美”等等。剖开这些命题的宗教神秘主义外壳,我们不仅可在其中发现与儒、道并行的东方美学的另一侧面,而且可在其中找到至今仍值得批判继承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俞樾在清代同时期学人中以治经而称誉学界。但作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 ,很少有学者注意到俞樾对佛学研究也很有见地。本文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俞樾所著《金刚经》两本著作的探讨 ,揭示了其在佛学研究上的成就与不足。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阿富汗新出土的安世高译《佛说七处三观经》的一个平行梵本残卷的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将梵本、巴利文本与汉文本中的一些词汇与句式进行了对勘,从而说明了此残卷在佛经翻译史研究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对译者来说其翻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由于不同民族的语言与文化具有共性与个性,从而形成了翻译的可译性限度。本文根据包惠南先生的分类,从语言与文化的不同层面探讨霍译本《红楼梦》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 相似文献
18.
19.
刘月梅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108-111
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研究《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在英译过程中的识解运作。通过对《红楼梦》中饮食文化元素的分析,揭示了其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意义。然后,探讨了饮食文化英译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包括跨文化差异、文化内涵的隐含与外显等问题。在研究中详细阐述了认知识解的概念和运作机制,并提出了在饮食文化英译中应用认知识解的方法和策略。旨在为饮食文化的英译提供新的认知视角,并对跨文化翻译和认知语言学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艺术是生活的反映,艺术家的生活实践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础。艺术形象植根于现实生活,艺术形象的创造,是以作家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依据的。我们想从这一认识出发,来考察一下《桃花源记》与陶渊明的生活的联系。 大家公认《桃花源记》的产生有其现实基础,即当时的黑暗现实。但在这黑暗现实的基础上,作者何以能描绘出和平幸福、一片光明的桃花源生活图画呢?关于这一点,许多人都说是作者靠想象虚构出来的。也有人说,是诗人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上去想象,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