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阗尉迟王家世系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于阗,著名于世,作为我国西陲重镇和中西交通线上的要地,对祖国统一和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起过重大作用。从秦汉以前建城为国到宋初一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执政的尉迟氏王族,在我国历代的地方政权中,作为一方之主,存在的时间最长,其经过始末,颇值得我们探索廓清,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西域的兄弟民族,在伟大祖国的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情况和所作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有关于阗的藏文文献中揭示了两地佛教交往的历史传说,但双方真正意义上的佛教交往始自于8世纪上半叶,金城公主入藏时期一批于阗僧人来到吐蕃避难。吐蕃统治于阗时期,一些于阗僧人被征召到吐蕃本土,将部分于阗佛典与教法史翻译为藏文,并对吐蕃佛教产生了重要影响。于阗佛寺需要向吐蕃镇守军缴纳粮食,寺户需要到各个烽燧与吐蕃士兵一起戍守,客观上促进了基层的佛教交往。部分吐蕃僧人也到达于阗东部佛寺,并带来某些古藏文佛典。吐蕃王朝崩溃之后,于阗宫廷仍有吐蕃人存在,吐蕃佛教化的王权观念也为于阗所继承。 相似文献
3.
程皓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4(2)
张恕琳(1866 -1919),字心如,号云门,山东掖县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清末民初时期书画家、教育家,官至齐鲁学堂及京师第一女校监督.张恕琳一生潜心为学,新旧兼通;奉亲至孝,安贫乐道.同时受到时代局限,忠于清室,至死不渝. 相似文献
4.
阿勒坦汗义子恰台吉(Qiy-a tayiji,1531~ 1592)精明强干,被阿勒坦汗依为股肱,参与了土默特万户内外许多重大事情.他往来长城南北,协助阿勒坦汗处理明蒙事宜,两次担任使臣赴藏迎请三世达赖喇嘛,化解土默特部内部危机,为土默特部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5.
6.
7.
杨大异早年受学于胡氏之门,曾英勇抗击过蒙古军,死节更生。他为官勤政廉洁,一心为民,所到之处都颇有惠政,是南宋晚期名闻天下的湘籍官员。 相似文献
8.
俞德渊(1778—1835),清宁夏府平罗县人。清代有名的循吏,嘉庆、道光年间经世致用派中的一员。由翰林外放江苏,为官实政在民,被陶澍、林则徐所倚重,在东南三大政河工、漕运、盐政等方面颇有建树,尤以协助陶澍整顿两淮盐政为其仕途顶峰。关于其生平,前人很少有专文论及,本文结合史料,对于他的科举、政绩作详细的考证。 相似文献
9.
10.
11.
12.
玉,在中华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涵义和地位。玉石及其制品的外输带动了中华玉石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于阗玉石自上古时代就开始输入伊朗地区,被用于制作刀剑配件、带饰、戒指、杯碗等物件。中古时代以来,亚洲大陆上次第西迁的游牧部族将东方的玉石文化传至伊朗。波斯、阿拉伯语文献记载了有关于阗玉石种类、产地、用途及制造工艺的丰富信息。契丹人在中亚建立西辽政权后,中国的玉器风格也传入伊朗东部地区。至13世纪蒙古人征服伊朗,伊利汗国受元朝玺印制度的影响,将汉地玉石文化移植到伊朗,形成了"以玉为尊"的政治文化风尚。在多民族文化的交互影响下,中古时期的中国与伊朗之间,铺就了一条多元多彩的中华文化传播之路。 相似文献
13.
左、右豹韬卫系武则天时代由左右威卫改名而来,神龙元年(705)恢复旧名.签署时间为开元十七年(726)的于阗文书上,钤有一方印文为“右豹韬卫□□府之印”的官印.二十余年前已经不存在的官署名,为何还出现在官印上?对于多次出现在西域出土唐代文书中的这种现象,本文从折冲府的统属关系及其在官文书和官印中的正式名称入手,结合府兵制的废除与边地驻军管理体制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的解释,进而对唐代在于阗设置折冲府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4.
于阗花马考——兼论北宋与于阗之间的绢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世纪初,新疆和田以北沙漠的丹丹乌里克遗址发现许多于阗马壁画和木板画,年代约在唐代晚期.近年中日联合考察队在和田又发现一批于阗马壁画.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壁画表现的于阗马,与北宋李公麟<五马图>所绘于阗马如出一辙.晚唐以来,于阗久陷吐蕃,与中原一度失去联系.直到五代时期,于阗人才通过沙州(敦煌)与中原有了间接联系,后梁赵喦<调马图>所绘于阗马,可能是沙州使者带到中原的.公元10世纪晚期,中亚伊斯兰政权--黑韩王朝不断向于阗发动圣战,并在公元儿世纪初摧毁了佛国于阗.不过,黑韩王朝统治下的于阗人仍与中原保持联系.于阅与汴梁之间丝绸之路出i北宋丝绸和李公麟<五马图>揭示了这段史实. 相似文献
15.
前人在讨论于阗年代或王统世系时,根据中原正史记载和敦煌莫高窟画像与题名,对活跃于公元10世纪的于阗国王李圣天的事迹渐次有所表彰,但缺少系统和整体的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心得,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圣天一生的事迹做一个总体的考察,包括其名字、称号、即位年代和所用年号、与敦煌的交往与和亲关系,遣使后晋与受封"大宝"等,希望大致描绘出他的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16.
17.
九、十世纪于阗族属考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公元九世纪中叶于阗自吐蕃王国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到十一世纪初灭于黑韩王朝止,我们可以称之为“晚期于阗佛教王国”。公元791年吐蕃占领塔里木盆地以后,汉文正史中的有关于阗的记载十分稀少。938年于阗与中原王朝重新正式往来以后,汉文文献中又有了许多于阗遣使朝贡的记载。本世纪初敦煌文书的出土,特别是其中于阗语文书的释读,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晚期于阗佛教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材料,通过数十年来各国学者的努力,于阗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仍有许多于阗史上的重要问题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晚期于阗佛教王国的种族构成问题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8.
10世纪时于阗与其周边政权及中原地区存在广泛的物质交流网络。于阗与西域其他绿州政权物质交流的形式有互赠礼品和直接贸易两种可能。于阗与中原政权之间的物质交流,早期以进贡为主,10世纪中叶以后则发生了从进贡到进贡与私易并行的变化,且私易有超过进贡之势。 相似文献
19.
20.
山东兖州兴隆塔地宫近期出土有《安葬舍利碑》一方,其中记载于阗僧人法藏曾出使宋朝。此事虽不明确见于宋代正史,而其真实性却是不容怀疑的。关于法藏其人,宋代文献多有记载,从中可以看出,法藏使宋的时间最早不会早于开宝四年(971)。以前因其曾在"西天"游历,故被宋朝误会成了天竺僧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