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达斡尔族是契丹后裔,经陈述等许多学者的论证,学术界对此已达成共识,达斡尔族同胞也认同此说。近年则不断有人提出异说,其中以朱学渊提出的大宛、大夏、吐火罗就是达斡尔的说法最有代表性。这种说法将时空不同的民族、政权拉扯到一起,缺乏可靠的证据,严重失实;反映出的研究方法及观念也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2.
吐火罗人与龙部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公元前176年匈奴在蒙古草原突然崛起,击败昔日西域霸主大月氏人,迫使其西迁中亚。①为了寻找共讨匈奴的一个同盟军,汉武帝派使者张赛出访大月氏国。当这位汉使历尽艰辛终于在中亚大夏找到大月氏国时,月氏王已在中亚安居乐业,不愿回东方与匈奴搏战。张着此行未能如愿以偿,但是他从中亚带回了许多前人所未知的西域地理和历史知识。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即取材于张骛的西域见闻录。张春关于大月氏早期历史的介绍对本题非常重要。据司马迁的记录,择要摘录于下:始月民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破,乃远去,过宛(今哈萨克斯坦南…  相似文献   

3.
“敦煌”释名——兼论中国吐火罗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敦煌”一名,以它丰富的文化宝藏远播海内外,但这一名称的来源如何,至今未能解决。这个名称,首先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引张骞的出使报告:“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一语。《汉书·地理志》敦煌郡条下应劭注:“敦,大也;煌,盛也。”唐李吉甫撰《元和郡县志》,又略加发展,云:“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这种解释,一直为后世史家、方志编纂家所引用。  相似文献   

4.
吐火罗人的起源与迁徙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了吐火罗人的族属 ,分析了公元前 2 0 0 0年至公元前 150 0年间新疆分布的几种青铜时代文化 ,认为阿尔泰山和天山之间的克尔木齐文化、楼兰地区的小河—古墓沟文化为吐火罗文化 ,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新塔拉文化和尼雅北方青铜文化则是吐火罗文化与羌文化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初以来,随着吐火罗语文献的被发现与解读,有关吐火罗人历史活动的情况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已经从比较语言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乃至遗传学等角度一致证明,吐火罗人是原始印欧人(Proto-Indo-European)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精髓,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先后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刘大夏作为明代名臣,无论是入主兵部还是作为封疆大吏,他始终以"民本"为念。研究古代先贤的民本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从严治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从刘大夏的传记、诗文等资料入手,运用实例,详解其"民本"思想的主要表现并探讨"民本"思想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尹红强 《河北学刊》2014,(2):144-147
本文认为商品通用名称经过商业宣传及使用而获得显著性时可以作为商标加以注册,从而获得商标专用权。当然,商标专用权不可以滥用,在合理情形下应当允许非商标权人以非商标的形式在相关商品上合理使用该商标。为此,本文就防范注册商标转化为商品通用名称给出了合理化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疆地处欧亚交通冲要;居民种族多源、民族复杂;多种文化会聚、异彩纷呈;19世纪初、20世纪前期成国际竞逐的焦点。相关历史、考古、民族、语言、宗教、文化之研究,呈现十分复杂的面貌。目前,学界关注的吐火罗问题堪为显例。吐火罗,是里海、黑海北岸古代游牧民族之一,自称Tochori。公元前2世纪以前进入阿富汗北部。唐代玄奘译称它为覩货逻。公元8世纪前后,在回鹘文《弥勒会见记》题跋中有Toχri,德国学者据音读相近,指其为印欧语西支中早已失落不见的吐火罗,并与古欧洲人南下挂钩。近年发掘之孔雀河青铜时代考古文化,被个别学者假想为吐火罗人遗痕。有美国学者更将这一假说作为结论,并扩展指称塔里木盆地自青铜时代至唐,诸多不同王国、不同民族,均是吐火罗,甚至与新疆现代民族联系。涉及古族、古国,必须关注特定时空背景;语言、文字不能与民族等同;种族与民族不能等同;它们又都必然在交融中发展。考古遗存必须总体把握,才可认识其民族个性,切忌抓住点滴枝节,就与民族联系。  相似文献   

9.
“诗中有画”是中国古代诗学的经典批评术语,围绕着它,生发出了诗画转化说、诗画相异说和诗画一致说。究其本意,苏轼所认为的“诗中有画”,是指诗歌要像绘画一样具有相似写意风格,并且这种艺术风格是由绘画主导产生。围绕着“诗中有画”的争论,反映了不同时代对诗歌形与神关系的不同看法,是一种话语运作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我国明清之际曾经出现过一个以朴素唯物论为理论基础的“经世致用”思潮。在这一思潮指导下,许多学者强调学问须有益于国计民生。它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应予肯定。然而,“经世致用”这一思潮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任何思潮都与它前代思想有着某种程度的联系,都必须以“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思想资料作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经世致用思潮的出现与明中叶后期开始的“实学”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是这一思潮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反、合三段式”最早是由黑格尔作为纯理性的“运动的纯粹逻辑公式”提出来的。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正题、反题、合题。对于不懂黑格尔语言的读者,我们将告诉他们一个神圣的公式: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5页) 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式”,有其合理内核因素,把黑格尔的“倒立着”的辩证法(《资本论》第1卷第24页)颠倒过来,“正、反、合三段式”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它被认为是唯物辩证法规律之一的具体表述。现在对“三段式”的通常解释是:事物的发展都表现出周期性(这是对的),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都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两度否定。换句话说,事物发展的周期,都可以找出“三段式”,都可以用“三段式”来概括。从上述根据出发,“三段式”就被看作是绝对客观的、普遍的东西,当作可以适用于一切领域的“神圣公式”。这样一来,有些同志研究事物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2.
《优雅》2004,(5)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他们赞成平等的联合,而不赞成互相压迫。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很多的民族英雄和革命的领袖。”(《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符合中国历史的客观事实,可以作为衡量中华民族英雄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辨析“以人为本”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爱宝 《社会科学》2001,1(11):30-33
“以人为本”是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命题 ,无论是在学术讨论中还是在实际运用中都表现出了某种歧义 ,甚至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 ,所以有必要对这一命题加以辨析。例如 ,在评价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或人生观时 ,有人认为享乐主义是一种“物支配人”、“以物为中心”的观念 ,是“以人为本”的失落 ;但也有人认为享乐主义恰恰是“以人为本”的结果。有人在分析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一方面指出 ,不可持续发展是传统的发展观造成的 ,这种发展观树立经济增长第一 ,重视以物为本 ,忽视“以人为本”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位”…  相似文献   

15.
战国后期,秦昭王时的宰相,被封为应侯的范子的名字,史学著作和史论文章或作“范睢”或作“范雎”,孰是孰非,需认真辨别。 2005年6月21日《光明日报》黄朴民先生的史学评论《白起范睢生死劫》,正文连同题目出现的二十个“范睢(雎)”,十八个写作“范睢(sui)”,两个写作“范雎(ju)”。相关的史学著作和辞书中,就更歧异迭出。 那么“睢”和“雎”究竟哪种写法正确呢?我们说尽管目前通行的历史著作、相关辞书多作“范睢”,但其写法却是错误的,“雎”字才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首先,作为人名用字“雎”与“且”古籍中互为异文,《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范ju”一名凡五见,一律作“且”,如:“范且穷弓而弓折。”“范且、虞庆之言皆文辩辞胜而反事之情。”《韩非子·难三》有“范雎折胁于魏”句,可证此“范且”就是《战国策》和《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的“范睢(雎)”。  相似文献   

16.
<正> 先秦百家争鸣,有以老子为首的这个学派,不论在当时或在以后的各个时代中,都发生过很大的影响,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老子这一派,历史上称之曰道家,犹之以孔子为首的这个学派称之曰儒家。战国梁惠王、齐宣王时,有庄周其人,后人称之曰庄  相似文献   

17.
元朝何以称“元”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历代所用国号或源于当初封地之名,或以开国皇帝封号定,其余种种,不一而足。而以文义定国号者则始自元朝。元朝为蒙古所建,1206年,铁木真统一各部,尊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元世祖忽必烈采纳...  相似文献   

18.
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修订本)585页说:“除了避讳之外,其他的忌讳,也可能引起事物名称的改变。古人忌虎,所以称‘虎’为‘大虫’”。这个看法对不对呢?我们不妨先从“大虫”一词的来源说起:在上古的时候,“虫”字曾经一度扩大到动物的总称。《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虫,兽身蛇首,名曰琴虫。”《庄子·应帝王》:“且鸟高飞以避矰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韩非子·说难》:“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吕氏春秋·本(?)》:“夫三群之虫,水居者腥,肉玃者臊,草食者羶。”《大戴礼·曾子天圆》:“毛虫之精者曰鳞;介虫之精者曰龟;鳞虫之精者曰龙;倮虫之精者曰圣人。”《论衡·自纪篇》:“人亦虫物,生死一时。”人们最初对“虎”的认识并不一致,《战国策·秦策》:“虎者,戾虫”。《论衡·遭虎篇》:“夫虎,毛虫”。可见是从不同的角度定性的。  相似文献   

19.
一、为什么要强调抓落实近年来,中央和国务院领导一再强调狠抓落实,抓好落实问题。省委、省政府更是经常强调,中央和省里的大政方针已定,关键是抓好落实。甚至专门做出决定,把今年作为全省的“落实年”。各级领导、特别是高层领导为什么一再强调抓好落实,狠抓落实?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一是经过十六年的改革开放后,我国早  相似文献   

20.
汉字“○”与“零”以及阿拉伯数字的“0”被广泛用于书面表达和与数字相关的领域。但是,“○”并没有象“零”和“0”一样被普遍接受,乱用的现象依然存在。追踪"○”的演化轨迹,探讨“○”的形、音、义,有助于认识“○”的本来面目和“○”的规范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