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感谢《西域研究》编辑部约我谈一些对西域史研究的认识和想法。由于自己所研究的西域史问题主要集中在清代,研究中虽也常有时间上的上溯或下延,平时也关注西域史其他时间段问题的研究进展,但要谈对整个西域史研究的认识,肯定会有片面性。不过作为一个长期热心与关注西域史研究的教育工作者,近些年来也不断看到西域史研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很想借此谈  相似文献   

2.
展龙 《兰州学刊》2010,(5):223-224
清代史学处于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总结期和嬗变期,深入研究这一特殊时期的史学,对于认知和建构整个传统史学体系至为重要。近年来,学术界对清代史学的研究日益深入,不断精进,相关论著异彩纷呈,不绝如缕。概括起来,既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史家的个案研究,对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对史学流派的研究、对边疆民族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中国史学史学科的发展路径与研究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要籍解题式的中国史学史研究到历史、时代视野下的中国史学史研究,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经历了颇为艰辛的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才初步确立的中国史学史学科,承载的是中国史学自身两千余年历史的厚重内容,要籍解题式的研究特征在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最初阶段有其必然性。60年代以后,中国史学史研究更注重从时代的特点把握史学发展走向,从历史发展过程中审视中国史学自身的发展过程。在这样的研究路径中,中国史学史研究得以极大地拓展和深入,相应地,对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发掘、对近现代中国史学的重视以及多部中国史学通史的完成出版等,使中国史学史研究从多方面呈现出了向纵深发展的态势。在此基础上,从学术史的角度拓展中国史学史研究、加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重视中外史学比较研究,加强史学理论诸层面的研究,应该是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努力方向。其中,对史学理论的研究是否充分,已经成为影响今后史学史研究能否深入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兆仁 《学术研究》2008,(3):109-110
历史叙述和历史内容融为一体,再现历史真实,是历史编纂的根本任务.后现代主艾思潮挑战传统史学,提出关于历史真实检验标准的核心问题,这在史学史研究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学术价值,作为后现代主义史学核心问题的当代学术回应,历史解释学将在史学史研究实现理论突破中承担重要使命,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考证学"方法的创立,是中国史学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分析陈垣对山西云冈石窟寺的研究、对《大唐西域记》的研究、关于《四十二章经》译撰时代的讨论、清初宫廷与禅宗史的研究,是运用"新历史考证学"方法研究佛教史的典范,从而确立他在中国佛教史研究从传统走向现代转型过程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他所涉猎的研究范围内,有不少是他首先开辟的领域或是前人很少注意的问题,中国法律史学便是其中之一.在法律史研究领域,他所阐发的法律史具有救治时弊功能,为中国法律史学科的开创与勃兴提供了理论依据;所总结的专史研究法具有从方法论上指导中国法律史学从传统向近代转捩的重要意义;所倡导的"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公理公例者"之治史旨趣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法律史学研究视野的开新.  相似文献   

7.
陈寅恪先生是一位蜚声国际学术界的著名学者,他的研究范围甚广,在很多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尤其是史学领域如宗教史、西域民族史、蒙古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史学方法等方面的贡献更为突出。本文主要是介绍其史学成就与方法。 (一) 先生最初以中古佛教史和西域民族史的研究崛起于史学界。先生在欧美所师事诸名家,大都以宗教史、民族史见长,如路德施研究佛教典籍,缪勒研究摩尼教经典与回纥民族,黑尼士研究元朝史等等。时先生虽专攻语言文字,但自称所注意者二:一历史,一佛教。他学习东方古文字时,常用一佛教典籍的不同文字译本相比较阅读,以掌握语言规律及变化,因而熟习佛教内典,对中亚史地及民族亦有涉猎。这些学科,当时国内鲜有人为,而先生的东方文字学,特别是  相似文献   

8.
设馆修史是中国古代史学的一个传统,统治者为了垄断修史大权,往往通过设立史馆来掌控对历史的解释。因此,研究史馆制度就成了史学史、制度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百余年来海峡两岸的中国古代史馆制度研究,涉及自魏晋至清代各个时期史馆设置的状况,尤其是在史馆建置、史馆运行机制、设馆修史的利弊等重要问题上,研究较为深入。对唐、宋史馆的研究,成绩尤大。但是,史馆制度的研究涉及到社会史、制度史、史学史、文献学等诸多学科,今后的研究还需将史馆置于整个社会政治、制度、史学等的架构之中进行整体探讨,以史馆为纽结,以史馆修史与社会政治、史学发展为突破口,进行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9.
史学学是史学研究的反思学科。它对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史学学受到空前的重视,一个研究热潮正在形成。然而,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客观上,史学的领域极其广阔,分门类的学科很多,为研究它的史学学体系的建立带来了种种困难;主观上,长期以来,人们对史学学还不够重视,没有深入展开争鸣和讨论。因此,史学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它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它的研究范围有多大?等等,人们还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没有统一的认识,以致新版的各种专著在内容和体例上都存在很大差异。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0.
"二朱"同时执掌中大文史学研究所和史学系,共同制定史学系课程,协力创办史学专业刊物,以现代史学研究为学术实践,积极倡导文化史研究,以"文化学派"自居,并将人才培养视为纽带,逐步形成了从治学志趣、学术实践和教学方针三位一体的所(系)建设框架,对中大史学学科的建设和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丰富了民国史坛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朱政惠 《学术月刊》2012,(1):131-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史学初步建立的时期。五四时期的中国史学力图摒弃杜撰和编造,从真实出发,重建科学的古史体系;在中西学术交融的学术背景下,五四时期的史学表现出了区别于传统史学的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在内容、观点上开始具备了现代史学的因素和要求;五四时期在史学人才的培养、史学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史学刊物的创办等方面也具有了现代史学的初步规模。所以,五四时期是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第一次真正高峰  相似文献   

13.
乔治忠 《学术月刊》2012,(1):118-122,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4.
罗炳良 《学术月刊》2012,(1):123-126,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区域史研究进路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敏珍 《学术界》2007,(5):194-200
借鉴于西方史学而脱胎于地方史研究的区域史研究,含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其一是沿着传统的地方史研究,注重史料梳理与铺排,以期勾勒出地方的历史画面;其二是追步西方史学的理论,冀以问题为焦点,对地方性史料重新加以审视,揭示区域在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如果借用逻辑学的术语,前者可称为第一序(first order)研究,后者则是第二序(second order)研究.目前区域史研究中所出现的若干问题正是由于忽略了对这两种进路及其相关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16.
钱茂伟 《学术月刊》2012,(1):127-131,135
乔治忠认为,中国史学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具有不同的构成层次,界定其学术任务和研究内容,展现学科性质的板块式逻辑结构,明晰学术研究的切入点,是独立学科地位能够成立的基础;探研中国传统史学发展的主导线索,划分中国史学的发展阶段,是在深入研究条件下的整体性把握。罗炳良认为,中国史学史的学科体系渐臻成熟,中国史学史研究也应当拓宽学术领域,促进史学史的内涵和体系不断深入和完善;要实现这个目标,至关重要的是加强史学思潮和史学批评范畴两个领域的研究。钱茂伟认为,需要用新的视角来研究史学史,一是用史学范型观照传统史学的发展历程,二是用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观照史学的发展历程;特别要重视研究民间史学,注重小历史的书写研究。朱政惠认为,中国史学史研究要放到国际中国史学史、东西方史学研究和交流的大环境中考察,从历史的纵向考察和横向的比较中探寻中国史学史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吴怀祺 《东岳论丛》2001,22(1):30-36
史学史应当对一定时期的历史研究进行总结 ,并且把这种总结升华到理论思想的高度 ,以促进史学新的发展。中国史学史是在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这一学科发展的事实表明 ,史学史与史学思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表象上看 ,以司马迁、司马光为代表的传统史学到了近代是终结了 ,但实际上 ,传统史学经过火的洗礼后 ,成为新史学中民族史学的因子 ,形成新时期史学的民族特点 ;批判继承传统史学是发展新世纪史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第一届世界环境史大会是该领域的首次全球性大型集会,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环境史学的最新发展和目前版图,从中我们看到了自身的不足。鉴于新的发展形势和趋向,中国环境史学者应放眼世界,努力从文明与自然协同演化的全球过程中认识中国环境史的特殊性;应树立大国情怀,着眼于全球环境危机和人类共同困境,积极开拓新领域,寻找新课题,深入发掘本国环境历史经验和生态文化资源并阐释其全球价值;在积极学习西方环境史学理论方法的同时,应充分继承本土史学传统和思想资源,提出自己的学术命题、研究范式和原创性理论,努力提升中国环境史学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9.
吴怀祺在《东岳论丛》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指出 ,史学史是史学近代化过程中的一门学科。史学史是在史学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又是史学发展的需要。近代史学史的出现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思考。一是近代史学是传统史学总结的延伸 ,而古代史学理论、史学总结又为近代史学产生、发展打下了基础。近代史学的内涵与古代史学的总结有着内在的联系。不能把近代史学与古代史学打成两截 ,当成是毫不相干的学术。二是对旧史学批判的需要 ,也是史学创新的需要。 2 0世纪初 ,有的史学家自称是史界的陈胜 ,要进行史界革命 ,提倡新史学。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  相似文献   

20.
"西域"作为文化交汇的空间主要是在中古。蒙元之后,"东海"似乎渐渐取代"西域",成为元明以后中外更重要的交流空间。"西域"之学的兴起,曾经给国际学界带来了若干变化:它把以王朝疆域为基础的中国史改变为东洋史或亚洲史;使宗教、语言、民族、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成为重要的研究焦点;文献资料范围巨大扩张,使语言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民俗调查和遗址考古,也成为发现新材料的必然途径。和"西域"研究相比,由于曾经共享文化传统,研究重心又在"近世",所以,在"东海"研究中似乎还有若干值得注意的问题:西域研究需要关注"合",而东海研究则需重视"分",研究者如何超越国家疆域,形成"东海"这个历史世界,如何面对历史记忆与感情纠葛,以及如何面对现实国家与政治立场的牵制,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