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总观陶渊明的诗文与郭象的<庄子注>,不难看出,"性分"、"生死"、"穷达"是他们积极探索的课题.但由于二人的出身背景、人生目标、所事学科不同,因而对此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具体来说,郭象倡导的是等级之性,而陶渊明标举的则是本然之性;郭象对生死的超越是智慧的,而陶渊明的超越则是诗性的、心灵的;郭象根本否认穷达的存在,而陶渊明对穷达则是齐一的、冥同的、不计的.  相似文献   

2.
到了宋代 ,陶渊明开始受到一致的推崇。宋人对陶渊明的景仰 ,首先在于对陶渊明正气凛然、不屈服于强权的高尚人格的推重 ;陶渊明在世俗生活中时时体现出的高怀逸趣———艺术的眼光、艺术的心情 ,让宋人羡慕不已。陶渊明在宋代备受推崇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 ,宋代内忧外患 ,士大夫忧心忡忡 ,希望找到一个能安顿人生、超越痛苦的精神榜样 ,而陶渊明正是最理想的人选。苏轼一生推重陶渊明、由衷喜欢陶渊明。朱熹慧眼独具 ,对陶诗有特别的体味 ,看出了陶诗内涵的丰富性、艺术风格的多样性。可以说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是在宋代得以最后确立 ;陶诗独特的美学价值 ,是宋人发现并给以理论上的完全肯定。  相似文献   

3.
大乘佛教认为,佛性是人与世界的本质,佛性具有超越世俗的特性。以佛性论为基础的"平等教化"摆脱了一切世俗条件的束缚,是一种全面、绝对的教育平等。传统儒家伦理学则不具备这种超越性,因此"有教无类"很难摆脱种种社会世俗条件的限制。在大乘佛教佛性论的启发之下,宋明儒者构建了儒学道德本体论,这使得儒学理论具有了一定程度的超越世俗的特性,并最终将女性、愚者纳入儒学教育平等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一向被誉为文学长廊中的艺术珍品,一千五百余年来,对其寓意或褒或贬,争论不休.一是"小国寡民"说,认为陶渊明所描写的"桃源"社会是老子复古倒退思想的图解.一是"乌托邦"说,认为陶渊明描写了一个极乐的"大同世界",代表着人类的一种理想和追求.我认为:《桃花源诗并记》是作者针对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主观构想的一种幻境社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今文人对被誉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有着多侧面的认识,有认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者,有认为真诗人之冠冕者,有认为道德责任心极重为人为文淳朴是真人真文艺者,有认为达到无我之境者,有认为和谐静穆者,也有认为兼而金刚怒目者。闻一多则认为陶渊明无视流民苦难却写闲逸诗篇,这是多么无心肝和该死。我们在肯定古今文人学者对陶渊明人品和诗品价值判断的同时,并不完全否定闻一多强调为人民谋福祉的鼓与呼,超越陶渊明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行为。但完全从社会或政治需要层面进行评价,这就背离了文艺批评原则。对这种偏激,只能理解却不能认同。因为闻一多对陶渊明的认识,其实如鲁迅所说属"凌迟"而非"全人"。从学术角度考量,更是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6.
“出世”可以做不同的读解。当其意为不关心或远离世俗生活之时,谓之“佛主出世”是不符合佛教学说思想之实际的;当其意为超越世俗生活观念及追求之时,“佛主出世”则反映了佛教“出世间”的核心观点主张,突出了佛教修行乃了明心性、超越表象以证入至真之境的思想宗旨。  相似文献   

7.
人类孤独意识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孤独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一种特有的精神现象,作为一种深度的心理体验,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这种感受深化了人类对痛苦的理解。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一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则更直接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并且他进一步认为。“孤独之所以令人恐惧并不是因为孤独本身,而是由于孤独的条件。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在孤独中我是将对象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超越。”①那么,产生孤独的条件是什么呢?其根源是什么呢?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8.
孤独意识产生根源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孤独感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表征是主体与对象相疏离所导致的一种铭心刻骨的精神空落感。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人也许能够忍受诸如饥饿或压迫等各种痛苦,但却很难忍受所有痛苦中最痛苦的一种──那就是全然的孤独;而日本哲人三木清则更直截了当地宣称“一切人间的罪恶都产生于不能忍受孤独”,并且进一步认为,“孤独之所以令人恐惧并不是因为孤独本身,而是由于孤独的条件。任何对象都无法使我超越孤独,在孤独中我是将对象的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超越。”①毫无疑问,人类孤独意识的产生根源是极其复杂的,本文试图对以下三个具有…  相似文献   

9.
当代人间佛教是与《维摩诘经》、禅宗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自太虚大师倡导以来,因其契理契机,已经成为当今佛教的发展方向和主流思潮。文章依据《维摩诘经》的"不二法门"思想,详细阐释了佛本与人本、神圣与世俗、超越性与人间性等当今佛教的重要问题,消解了它们之间的对立与矛盾,认为佛教理论并非二元对立的矛盾性结构,而是超越一切对立的圆融性体系。  相似文献   

10.
查晓波 《江淮论坛》2001,(6):100-102
陶渊明躬耕田园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展示了诗人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思想历程.厌弃官场,抛弃仕途是诗人躬耕田园思想形成的标志;躬耕田园,展示美好的社会理想--桃花源,体现了诗人思想由"田园"而"桃源"的飞跃和质变.  相似文献   

11.
万物各有托 孤云独无依──陶渊明内心世界管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陶渊明的超然彻悟乃是他突破自己内心孤独围城的一种尝试,通过对其诗作所表现出的达观表象的分析,可以知道他心底埋藏着孤高、孤寂、孤苦与孤愤的情怀。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在世时默默无闻,两百年后始为人所重.其诗文清新、简淡,余韵远播,且以其"靖节"之人格,令人敬仰乃至痴迷.笔者认为历来研究陶氏的诸家学者,不少人较多地掺杂了个人感情或跟风追捧的因素,从而呈现出颇有几分类似宗教般的虔诚与崇拜.其实陶氏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他也和常人一样只是世俗中人.  相似文献   

13.
朝鲜朝文人徐居正怀有非常浓厚的"归去来"情结,他将陶渊明作为人生与官场的指向标,希望在建立功勋后急流勇退,辞职回归家乡广津隐居.但是,这与以往文人官场不得志辞官归隐情况截然不同,徐居正一生深受朝鲜王朝五任国王宠信并一直担任重要官职,多次乞退未果后,身在官场的徐居正只能违背自己官场原则作诗文以"归去来"意象表达他不贪恋官场、脱离樊笼、超越世俗、追求高远的高峻人格.  相似文献   

14.
康震 《人文杂志》2004,(5):135-139
崇尚武功,舍生取义是长安侠士的行为道德准则.西汉长安"五方杂错"的风习、黄老政治的施行是长安多游侠的文化渊源.唐长安的"恶少"、"英豪"群体是长安多游侠的社会基础.唐长安的多元文化存在是长安多游侠的思想背景.长安豪侠辅助关陇集团克定关中长安多游侠的历史动因.唐长安游侠在唐诗中成为超越世俗、建立奇勋的人格象征.他们逞强好胜,骄纵不羁的个性被诗化为豪迈矫健的英雄行为.唐诗中的侠士超越了横行复仇的个人意气,升华为慷慨的爱国激情,表现出俊逸的浪漫精神,为唐代诗歌注入劲健、刚猛的精神活力.  相似文献   

15.
对于"孤独者"的研究,要充分认识到的其生活轨迹带来的巨大影响,尤其是产生孤独情绪的场域——小城镇,可以探究新派知识分子的思想动态,还可以从"孤独者"的特殊性中发掘出鲁迅深刻而悲壮的思想本质。本文通过"孤独者"的孤独缘起、身份困境以及思想迷茫三个层面深入分析,重新审视了"孤独者"之于鲁迅的存在意义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三位文人生活在高丽后期武臣乱政后的黑暗年代.他们通过承袭了从新罗末开始的解读陶渊明的传统并通过留学中国的高丽僧人亲身耳闻以及当时文坛刮起的苏轼热接受了"虎溪三笑"的典故.三位文人切入的角度有所不同,倾向性有所不同,但其诗文都阐明了儒、释、道合流的观点,赞扬了典故中表现出来的旷迭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对脱离世俗的向往,肯定了陶渊明与慧远法师的人格.但文化冲撞中的误读现象也很突出.  相似文献   

17.
在苏轼的诗歌中,"孤独"是一个经常闪现的主题,而在对"孤独"的书写中,诗人也倾向于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孤独者"。一方面,在对传统"独游"主题的受容和改造下,通过对"孤旅人"这层身份的自我体认,诗人企图借助宿命论来消解一生谪宦生涯中那种身为独游者的悲哀,但士大夫的强烈自觉又使他于独游之时不停地向世俗回望,特别是当"独游"与佛寺、道观等世外之境相接时;另一方面,通过对外界孤独以及孤绝之物的凝视和美化,借助儒家诗教中的比兴和言志传统,诗人完成了对"孤独"那种移情式的参与和拥抱,并在这种参与和拥抱中实现了其作为"孤赏者"对自我孤独的审视与接纳。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生活在门阀政治发展达到鼎盛的时代,动乱频仍,社会信仰日趋多元化,陶渊明思想中,儒、道、玄兼而有之而又逐渐偏向于道。道家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持久的,他的任自然、守个性、越生死、忘得失、弃功名、厌官场、追求个性自由、喜山乐水等思想及行为,不仅造就了陶渊明的人文品格,也构成了其道家思想的主色调。纵观陶渊明的一生,其思想演进轨迹大致先儒而后道,由儒入道;前期受儒家影响多,后期受道家影响多,由此形成了陶渊明思想的道家倾向。  相似文献   

19.
苏轼的超然思想是其对于风雨人生持续深入探求的结果。从中可以见出其超越世俗、反省自我的努力;由超然物外到臻于物化的深化;由超越艰难人世到超越死生的追求;而其以精神智慧化解种种困扰,理得而心安,一怀浩然之气是其超然思想的基石。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将儒、道、玄学思想和历代高士等的精神、人格经其"熔铸",形成了自己具有"唯一性"的思想和人格.从"私人领域"的视角来认识陶渊明,是把握其"唯一性"、进而深入理解其价值和意义的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