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小平 《云梦学刊》2012,33(2):136-139
"窠"本义为"鸟巢",引申指人及其他动物的栖身之所或植物和颗粒状物体。作为量词最初称量的是植物,隋唐以绛称量的对象非常宽泛,包括动物、草本木本植物、印章、文字图案等。"窠"称量的草本植物主要指一蔸由多株组成的丛生类植物,木本植物主要指低矮的没有明显主干的小灌木。后来称量鸟兽昆虫及人的"窠"被"窝"替换,称量植物的"窠"被"棵"替换,称量印章的"窠"被"颗"替换。"窠"的量词用法没有进入现代汉语。  相似文献   

2.
动量词"和"产生于宋朝,是由动词"应和"义发展而来的.它在早期阶段表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势头,但是后来的发展道路却并不顺利:一方面受其自身发展规律和动量词"会"的影响,继续产生一些新的用法,另一方面,在同义词系统内部成员类化规律的作用下不断缩小使用范围,最后只有两种用法延续到了现代汉语中.  相似文献   

3.
80后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代际群体,这一代人是独生子女的一代,是改革开放的一代,是互联网的一代,他们共同经历了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使他们产生了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态度和相同的行为方式以及利益诉求。80后还在继续成长,他们的社会形象和个性特征还可能发生变化。但毫无疑问,对于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的未来发展,他们将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7,(12):166-173
名量词"所"由处所词"所"变化而来,学界以往对名量词"所"的历史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对量词"所"的源形式及其变化机制的认识也比较模糊。量词"所"最早产生于秦代,但仅指称瘢痕、印迹单位,指建筑物单位到汉代才出现。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量词"所"的指称功能趋于泛化。唐代以后,量词"所"又倾向于专门表示建筑物的计数单位,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量词"所"并非来源于指称建筑物的名词"所",而是来源于表示处所的"所",即由具体事物占据的空间处所而转指事物的单位,发生转指变化的机制是认知转喻(metonymy)。转喻是汉语量词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5.
轮是唐五代时期新兴的一个量词单位。它产生之后,辗转流传一直使用至今,然而在从古到今的传承过渡中,它的称量功能和称量范围却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其形成伊始的表意功能及其古今用法的异同可以看出,量词轮的形成与演变主要取决于汉民族特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心理,同时也与汉语量词体系的日益成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岳纯之 《兰州学刊》2011,(11):97-101
作为一种法律形式的律,在公元前309年前已经存在,甚至战国初年魏国李悝变法时已经有律,也不无可能。认为作为一种法律形式的律只能出现在公元前260年左右的观点,现在看来纯属臆测,根本无法成立。战国至汉朝的律都是诸法合体之律,其中不仅包含大量刑事法律规范,也包含大量非刑事法律规范,而传世的各种律典则都是单一刑法之律,从诸法合体之律到单一刑法之律,其间有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可能开始于汉朝,而其完成则在曹魏,标志就是曹魏新律。在律发展的早期,篇目、律条、内容等也发生过一些变化,这些构成了律之演变的另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1972年,美国共和党尼克松总统竞选班子的五位工作人员潜入对手民主党总部所在地——华盛顿水门(Wa-tergate)大厦刺探情报,当场被捕。后来随着调查的深入,白宫与水门事件之间的联系逐步明朗化,尼克松总统在各方质疑之下辞职,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这个导致总统本人辞职,多名高官或被解雇或入狱的政治丑闻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WatergateScandal)。"水门事件"的发生不仅使政界发生了变化,也给社会语言注入了新的因子。  相似文献   

8.
工布响箭具有鲜明的藏民族文化特色,它是在西藏古代弓箭的基础之上发展变化而来,它最初的基本功能是用作狩猎、传递信号和报警,并作为战争的武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响箭从生产工具和战争武器逐渐演变为人们休闲娱乐的运动项目.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了工布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我国中原地区与古代西藏相互交流发展的影响,形成了既有藏民族特色又兼有明显的汉文化特征的特殊弓箭.通过探讨工布响箭的产生、发展演变,对了解、保护和传承工布响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是战后帝国主义与社会主义阵营相对抗的产物。随着冷战的加剧 ,北约的组织机构越来越庞大 ,名曰军事组织 ,其实它的机构设置并不局限于军事范围。它的军事战略 ,也远远超出军事内涵 ,与北约国家的政治战略、国家战略密不可分。还应该看到 ,北约的成立及其军事战略的形成 ,都是在美国的操纵下逐渐形成的 ,美国是北约的龙头老大。北约成立初期的军事战略奉行地区性遏制战略 ,其后 ,不断地调整 ,先后经历了“大规模报复战略”、“灵活反应战略”、从“危机反应战略”到“新战略构想”等演变。  相似文献   

10.
夏彤 《理论界》2005,(9):196-197
本文回顾了戏剧"三一律"的产生及发展,旨在使我们更好地对该理论进行了解."三一律"在戏剧理论上有利也有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三一律".  相似文献   

11.
郭晓沛 《兰州学刊》2013,(2):196-200
“幅”是一个很常用的量词,在现代汉语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现代汉语词典》对“幅”的解释是:“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文章就“幅”的本义入手,充分结合“幅”从古至今的例证,对其义项发展和搭配情况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在分析“幅”的认知语义的基础上对其认知功能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2.
顶针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法,并非单纯的文字游戏。运用顶针辞法可以使说理严密透彻,使抒情生动流畅,还可以增强诗歌的节奏感。因此,顶针辞法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远在春秋时代便有了萌芽,并在其后的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13.
佛教忏文是佛教忏法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佛教文化传播发展的产物,其实质是宗教礼仪文体.佛教忏文的产生有其异域宗教文化的渊源,原始佛教时期的忏悔文最初是作为维护僧伽清净、约束佛教徒修行持戒而产生的.佛教东渐以后,佛教忏文在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三条基本路径:一是源自佛教律仪制度的作为悔罪仪则的忏悔文;二是伴随中国佛教忏法成熟而兴起的礼忏文;三是受世俗祈禳文化影响的斋忏文.佛教忏文是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孕育的结晶,其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清晰而真实地反映了佛教传播中国化、世俗化的历史轨迹.佛教忏文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文体与文化之间天然而紧密的内在联系,为厘清多元文化价值下的文体形态的演变与发展脉络,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14.
胡世文  徐朝红 《云梦学刊》2007,28(2):144-148
上古汉语“介”有名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史记》“一介之使”是“一个普通的使臣”的意思,“介”为量词,有“微小”的内涵。作“宾方传话人”、“副使”解的名词“介”是与古代聘问制度相关的语词,其内涵随着这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量词“介”可能来源于名词“介”。  相似文献   

15.
副词“都”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都”的本义为名词 ,指有先君宗庙的城邑 ,用为动词 ,产生“聚集”义 ,概因“都”为四方辐凑之地。由“聚集”义引申而有“集中”、“统一”义 ,如《史记》“置平准于京师 ,都受天下委输。”这里“都”仍为动词 ,作状语说明动词“受”的方式 ,而不是指称“受”的宾语“天下委输”的范围。类似的例子如“都护” ,《汉书·西域传》 :“都护之起 ,自吉置矣。”颜师古注 :“都犹总也 ,言总护南北之道。”此种用法的“都”进一步虚化 ,即为副词。副词“都”大约产生于东汉。如 :“然则凤凰、骐麟都与鸟兽同类。”(《论衡·讲瑞》)“儒不能都晓古…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思维能动性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对于主体认识能力和认识形式的研究,越来越显得迫切和需要。而在主体认识能力的诸种因素和功能中,“自我意识”占有显著的地位。它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一个人或一个民族的认识水平。人类“自我意识”的完善和发展,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我们国家提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把重视人才作为重要的国策之一,就是因为人才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人类认识能力的体现。对于这种认识能力能否重视并得到合理使用,是关系到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美国二三十年代"迷惘的一代"产生的时代背景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残酷的斗争及由此引起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精神危机,"迷惘的一代"小说产生的特殊而复杂的历史根源,是战后动荡不安的西方世界普遍存在的异化感和幻灭感,其杰出代表人物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的小说特点,即彻底否定了传统的西方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小说所体现的是现代主义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大量语料考察"风流"一词的用法及它词义的演变过程,结合相关社会背景,我们试图去寻找它发生演变的原因:北宋士大夫阶层的堕落使得"风流"一词由褒义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这也说明了语言是反映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的.  相似文献   

19.
《声类》:“悟,心解也。”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悟是在非自觉状态中完成的思惟飞跃,表现了审美主体在创作中的灵感和在欣赏中对客体的突然领会。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便形象地道出了这种心态的非自觉性及其玄虚美妙的特质。这种“悟”的能力是唐代诗人审美心理中一个重要的共性,导致了时人对诗歌意境的创造。 一 人们说,唐诗中王维诗是意境创造的高峰,李白诗是抒情的高峰,这话不假。读王维那些最能代表他个人风格的山水小诗,总能在意象组成的幽静的景物画面中若有所悟。试简析几首小诗: 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山中。  相似文献   

20.
“者”的语法功能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借助谓词隐含的观念,证明所谓自指的“者”和转指的“者”可以联系起来,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来解释其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作者还从句法结构的转换和生成的角度,考究“者”表示提顿语气这种表达功能的结构理据,并简要地勾画了“所”和“者”语法功能消长的历程,揭示了“者”实现提取宾语功能的两种语法机制。在此基础上,从深层次的语法功能上证明近代汉语“底”来自“者”的可能性,描写并解释了近代汉语同位性偏正结构的历史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