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殷墟为殷都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通过精心研究,确认其为“殷室王朝之遗物”,并首次指出甲骨文出土地——安阳小屯即殷墟。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之考证,确认《史记·殷本纪》所记商王世系之可信,断定《古本竹书纪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之说之可靠,并指出盘庚所迁之殷为“洹水南之殷  相似文献   

2.
清光绪己亥年,即公元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洒、山东福山人王滋荣从古董商范维卿手中看到了甲骨实物──当时被称作中药的"龙骨"。经过他的精心观察和研究,湮没于地下3000年的商代甲骨文才被认定和发现,从此,开创了我国文字和历史研究的新纪元。古本《竹书纪年》载,商代"自盘庆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的地望,据(史记·项羽本纪》言在"垣水南,殷墟上",而《殷本纪》正义引《括地志》说得更清楚:"相州安阳本盘庚所都,即北蒙殷墟。"殷墟70年的考古发掘史也充分证明:商代自盘庚迁都以后,整个后期,包括8代12…  相似文献   

3.
自西周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殷”是盘庚迁都至帝辛亡国时的国号、王朝名称。殷墟卜辞发现后,罗振玉首创新说:“文丁、帝乙之世虽居河北,国号尚称商。”此说先后得到了王国维、陈梦家、郭沫若等甲骨学专家的认可、补充和发展,在学界颇有影响。现在,距罗振玉提出此说已80年了。依据周原甲骨及文献史料看,因盘庚徙都后国号仍可用商为国号而说“殷代无所谓盘庚以前称商,盘庚以后称殷的事实,旧式史籍中的殷、商之分是毫无根据”的观点并不与史实相符,不足信从。  相似文献   

4.
“殷”、“商”之名,均由地名而来,分别得自于殷商民族和殷商王朝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作为国名、朝代名的“商”得名干漳水流域,时在商族建国之前;而“殷”得名于安阳附近的“衣”地,时在盘庚迁都之后。在殷墟甲骨文中,商代国名、都名皆称“商”,不称“殷”,而后世称之为“殷”、“商”或“殷商”。文献中的“殷”名与“商”名纠葛搅扰,不可强分。盖“商”乃当时人的称法,而“殷”及“殷商”互称是用人及后世文献的称法。  相似文献   

5.
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是商朝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促进了商朝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而且振兴了中国奴隶制,这是盘庚对中国历史发展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之一。关于盘庚迁都的原因,尽管目前学术界的意见莫衷一是,但对盘庚迁都于殷,学者们的看法颇为一致。本文即对盘庚选择殷为都址的有关问题谈几点粗浅看法。 众所周知,都城是古代中国每一王朝(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的政治、经济、文化  相似文献   

6.
《尚书·盘庚》是研究殷商史的珍贵资料之一。其内容不仅囊括了盘庚迁都于殷的前后经过,而且也涉及到其他方面。特别是关于“众”的十二处记述,深刻全面的探索这十二处记述的“众”,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商代“众”(包括“众人”)的身份和地位。本文拟就对《盘庚》篇中“众”的浅析,谈谈商代“众”的身份和地位。 关于商代“众”的身份和地位,学术界长期以来一直持不同的看法,相互间分歧很大。王宇信同志在《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一书的第五章第二节中对彼此间的认识曾予  相似文献   

7.
殷墟是商代后期的王都。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这座举世闻名的文化古都的建置情况,经过半个多世纪以来,尤其是解放后的大量考古发掘和调查,其布局已基本搞清楚。殷墟的范围约在24平方公里以上。小屯村为宫殿区,在此范围内窖穴密布,水沟纵横,已发掘出56座房基。陵墓区位于洹水对岸的西  相似文献   

8.
继1928年殷墟的发掘将盘庚迁殷以后的商史确证为信史之后,1952年郑州“亳墟”的发掘又为增补盘庚迁殷以前的商史提供了可能。北京大学邹衡教授适时把握住这次难得的机遇,不畏困阻,几经反复,历数十年终于运用考古学理论方法成功地创建了一套商文化编年体系,为夏商周年代学取得进展铺平了学术道路。  相似文献   

9.
胡洪琼 《殷都学刊》2009,30(3):37-43
洹北商城发现于1999年,学界对其性质争论主要集中在"盘庚迁殷"与"河直甲居相"二者之间.本文全面分析了文献材料和考古发掘资料指出,洹北商城为"盘庚迁殷"之所在.而与河直甲居相尚无关联.洹北商城的发现完善了商文化序列,对中商文化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殷”名号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骨文中用作地名或国名的"衣"字,本为东夷族称的转化字,商代末年周人称商为"衣",实际是指商人为夷人.入周以后,周人仍多称商为"衣",又或称为"殷","衣"、"殷"名异而实同."殷"名号的通行大约始于周康王时.旧说商又称殷起于"盘庚迁殷"是没有根据的,以商都为"殷"亦出于周人的习称.  相似文献   

11.
殷墟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约2公里的小屯村周围,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殷墟是《史记·殷本纪》正义所引《竹书纪年》所记载的“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商朝后期的都城址遗。商朝在这里经历了八代十二王(见表Ⅰ)。  相似文献   

12.
解决西周积年问题,要从西周始年入手。依武王克商年的天象和东周平均三年,定西周始于公元前1050年,西周共积280年。商代积年以文献所记的“六百”年为宜,始年为公元前1650年,盘庚迁殷前约350年或330年,迁殷后约为 250年。夏代始年为公元前21世纪,夏积年为431左右。要摆正历史年代学的位置,它不能代替历史学,历史学和考古学也不能排除它。  相似文献   

13.
解读古代历史真相有赖于对当时文献的深入理解。从《盘庚》文本本身出发 ,可知盘庚时代“民”与“众”并非奴隶 ,两者与“王”构成当时自由人的三个等级 ;当时的社会阶层是以血缘为轴铺展开的。盘庚所以迁殷 ,目的在于扼止当时重商轻农的趋势以加强血缘统治  相似文献   

14.
殷墟发掘已历经80年,殷墟出土的实物史料与甲骨文相印证,使得商代历史真正成为信史。夏商周三代都城的发现,以及三代文化架构体系的确立,也是建立在殷墟发掘成果基础上的。殷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源地,在这里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工作者,创造出一整套中国特色的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动了中国考古学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时期,殷墟的发掘与研究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搞清了殷墟的范围与布局,对殷墟文化进行了分期断代,对一些重大的学术课题开展了深入研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洹北商城的发现,是殷墟发掘以来最重要的收获。我们纪念殷墟发掘80周年,应该学习先辈的高尚品格和严谨学风,继承他们的遗志,把殷墟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做好。  相似文献   

15.
中商时期对四土的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商时期是商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阶段。该阶段商文化的分布地域比早商时期进一步扩展,商夷同盟的终结与商夷关系的恶化,商朝势力在江淮地区退缩及在长江中游地区的进一步扩张,商文化在渭河西进、东退,中心聚落北移与对北土控制的加强,大体反映了中商时期商朝四土经营与民族整合的基本态势。晚商时期,商朝对四土的控制大为收缩,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王玉哲先生关于盘庚迁殷之前商族还处在氏族制到奴隶制的过渡阶段、盘庚迁殷后才算正式跨进奴隶社会的“一家之说”,证据不足,疑点颇多。  相似文献   

16.
自1934年、1935年对殷墟王陵区发掘以来,已有许多学者对其相互关系和相对年代进行过探讨,提出过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但是各家意见分歧颇大,迄今尚无一致看法。殷墟西北冈王陵区各大墓的年代顺序应为:HPKM1129→HPKM1443→50WGKM1→HPKM1001→HPKM1400→HPKM1550→HPKM1004→HPKM1002→HPKM1500→HPKM1217→HPKM1003→HPKM1567(未葬假大墓),它们可能分别是商代后期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己、祖庚、祖甲、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和帝辛的陵墓。  相似文献   

17.
从《盘庚》看商代中期的王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商一代 ,王权在与神权和族权的相互利用和不断斗争中逐渐加强已是一个不争之事实。本文仅就《盘庚》篇所体现的王权在迁都中的功能和作用浅析商代王权在这一时期的特点。经过商代前期近三百年的发展 ,到盘庚时期商代王权已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基本控制了族权 ,并且控制了部分神权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为武丁时期商代的全面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殷墟聚落形态研究是这些年学术界共同关心的课题 ,但在殷墟聚落居民的族系这一基本问题本上尚有很大分歧。通过仔细分析当地所出的相关族氏铭文 ,可以发现 ,在商代晚期 ,居住在殷墟聚落内的居民并非是由单一族系的“子”姓族氏组成的 ,当地的居民至少应该包括子姓、姜姓、姓、姓等各个族氏 ,同时也可能有任姓族氏在殷墟聚落内蕃衍生息。  相似文献   

19.
2010年7月出版的《安阳殷墟小屯建筑遗存》①,公布了1981年在小屯村东钻探发现埋藏地下的整体布局呈"凹"字形3座大型排房式建筑基址的全部材料,是自1988年11月至1996年春陆续进行发掘以来,终于把丁组建筑群的大小不一的5座建筑基址发掘完毕的重大考古新收获。这组建筑基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殷墟的首次发现,并立即引起学术界的极大重视,为殷墟上世纪30年代发掘的53座宗庙基址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组科学性强的考古学标本。  相似文献   

20.
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课题.本文拟从基本内涵、内容维度、实现路径等方面对我国学术界自80年代以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进行梳理,以便使此问题的研究能更深入地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