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述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转述分句和引语毗邻的话语片段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加以简单界定之后,从转述分句的位置和词序两个层面上进行了特征分析。此外,文中还对转述分句在语篇衔接方面的功能作了探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一些英语中的实例,对转述分句的语义及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分类和描述。  相似文献   

2.
日语转述语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借鉴英语、汉语转述语研究的理论和成果对日语转述语进行尝试性的整理和分析,归纳出日语转述语的表达特点,指出将它运用在日语学习和教学中可以分析出日语各种引语所隐含不同语感和意义,加深对日语的会话或文学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庭审语言的研究,分析庭审中信息处理的重要策略之一——语言转述现象的具体表现形态及其相应语用功能,并尝试对口语中语言转述现象的模型进行初步探究。  相似文献   

4.
通过列举英语书面和口头会话的例句,讲述了英语学习者在说话和书面表达上如何根据实际而不是根据教科书使用英语的各种句型和结构进行转换,指出教科书上典型的直接引语转换成间接引语的机械练习,只会使学习者对此毫无准备,提高学生理解转述对话的能力,有利于教师和学生在当代英语学习中对英语转述的各种形式和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基于两个小型语料库,对 90 篇中美实证类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转述据素的使用情况、语言呈现方式和立 场表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两国语言学学生都能理解转述据素在学术语篇中的功能,但中国学生显著少用转述 据素;中国硕士生在表达自己立场方面过于谨慎模糊,倾向于使用中性词汇和积极词汇表达观点,不使用消极词汇,而 美国硕士生则立场明确,能使用积极、中性和消极的词汇对前人研究进行批判性分析;中国硕士生的转述据素的语言 呈现方式比较单一,且在使用质量上出现中介语特征。研究结果对我国语言学硕士培养和学术英语写作教学具有一 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传统语法把直接转述(直接引语)和间接转述(间接引语)看成是等量齐观的两种转述方式,规约性地总结了从直接转述向间接转述变换时人称、地点状语、时间状语以及时态等的变化规则。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语篇、功能、认知等不同层面对转述法作了探讨,这些研究对转述句自身在功能和语用层面的剖析还不够深入,没有从语用层面解释直接转述向间接转述转换的理据。从功能和语用两个层面进一步探讨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在信息传递上的特征与差异,并从语用层面探索直接转述向间接转述转换的理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语言转述这一语言现象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形式加以简单界定之后,从语用层面进行了特征分析。同时,对引语和说话人原来的话语做了区分,并指出了它们在语用上的差别。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转述语和引语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具体的分类和描写,并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转述现象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闻语篇中拥有大量篇幅的转述引语,其目的在于增强报道的公正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转述引语的性质与功能随着语篇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对它们的研究应建立在具体的语篇和语境上,"转述动词构成了转述最直接的交际语境,具有预示和支配语篇意义的语用功能"。本文重点探讨转述动词在英语新闻语篇中的独特性及其作用。本文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对转述动词进行了分析,发现报道者在新闻报道时遵循客观的原则,多用"说"、"根据"、"表示"、"……指出"这类具有中性色彩的转述动词,以增强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客观性。转述动词同时也渗透着被转述者或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从这些转述动词的隐性意义上,可以推导出报道者或被转述者的态度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转述是日常交际中普遍而重要的语言现象。通过对语料的观察,普通话自然话语中转述语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常规转述、半常规转述、零转述。其中,常规转述和半常规转述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若干次类。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转述表达是语言交际表达中的普遍现象,它是在某种语言行为进行的过程中导入另外行为人的思考或者谈话的语言行为,即将自己或者他人的语言行为转述给第三人的现象。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的先期成果为研究基础,根据视点原理下的语法分析,以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对日语的观察为依据,找出日语语法和转述表达方式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转述引语批评性分析视角下的新闻语篇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批评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消息来源、转述形式和转述动词三个方面入手,解读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上的新闻英语语篇,探究把转述引语的批评性分析引入英语新闻教学领域的可行性,目的在于提升英语新闻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比分析了中美英语社论语体的分类性语言的使用情况。为了证实中国英语变体的分类性语言特征,本文建立了一个包含两个子语料库总字数共计为246,771词的中美英语社论语料库。研究结果表明,中美英语在分类性语言使用的总体上和表示种类、表示单位、表示数量和对中心词的支持四个小类上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丰富中国英语实证研究,并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提供启示和参照。  相似文献   

13.
从中国 English.news.cn(新华网),英国 BBC News(英国广播公司)和美国 WASH-INGTON POST(华盛顿邮报)三家新闻机构于2012年5月7日所作的关于普京再次出任俄罗斯总统的就任仪式的报道中分别选取一篇为研究对象,从对话性程度和转述方式、转述动词方面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新闻报道中的对话性主要取决于报道中因转述而出现的诸声音之间的对话关系。对话性强的报道中,报道者会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转述方式和转述动词,即采用直接引语、中性动词进行言语转述以显示客观性;使用间接引语、倾向性强的动词进行言语转述以展开主观性评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巴赫金的对话性理论研究了英语学术语篇中的转述现象。转述现象普遍存在于英语学术语篇中。通过转述,作者、被转述者和读者之间进行了不同声音的对话。语篇中直接转述和间接转述的运用使多种声音共存于同一语篇世界,这既打破了传统思想的禁锢,又能够促使作者以及被转述者等他人的观点和立场更好地被读者理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语类分析和介入理论相结合,通过对中国博士生撰写的科技类期刊论文引言中转述(带有转述动词和that从句)的分析,研究了转述中使用介入资源表达评价的主要特征.结果显示,转述借以表达态度的手段因语篇交际目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学生作者在使用转述时可以根据语篇交际目的的不同而采用适当的介入资源,具有一定的社会建构意识和立场修辞建构意识,但由于对隐喻式高值认同转述句过多地、不恰当地使用,且不善于利用时态的情态意义隐性调节评价,因而不利于作者创设一个有效说服读者的合适语境.  相似文献   

16.
语言迁移是指学习者原有语言知识对新的语言系统的学习产生影响的现象,它包括学习者的母语以及已经习得的其他外语对正在学习的另一门外语的语言迁移。对语言迁移的研究引发了两种乃至多种语言的对比分析。由于英语和法语悠久的历史渊源,因此本文是在中国的学习者在已经有一定英语基础上学习法语而进行的英语和法语的比较研究,以期给予中国的法语学习者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赵毅衡先生在《小说叙述中的转述语》(《文艺研究》1987年第5期)一文中,通过对中西小说的比较研究,对中国小说叙述中的转述语现象作了探讨,其视野之开阔、文笔之酣畅确实使笔者获益匪浅.但读后深思再三,便发现赵文在大胆的宏观概括之中,有不少失之偏颇之处,在此斗胆提出,以就教于赵先生. 赵文指出:"中国文学中的转述语形式问题至今尚未有人作过专门研究,这可能是因为汉语中没有主句和分句的时态对应问题,因此转述在技术上似乎并不复杂.但这只是表面现象,笔者认为缺乏时态对应使汉语中的转述语更加复杂."中国向来仅有直接引语和间接引  相似文献   

18.
汉语和英语分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和语言类型,在语言结构的各个层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差异。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对比分析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句法和篇章组织方面的差异,探索语言对比视角下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在词汇选择、构建句子和篇章组织方面做出正确判断,提高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民族学家费孝通对民族学调查工作作出几个核心问题的要求,其中查者和被调查者的关系是整个调查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表现为两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问题,特别是进入陌生语境,语言转述问题成了两者最大的信息交流问题。通过田野调查活动分析调查中遇到的语言转述问题,为其他调查者提供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例举是用于阐释学术知识的重要话语行为和论证方法。近年来,学术语篇中例举语言的使用开始受到学界关注。已有研究以对比研究为主,主要观察例举语言在不同学科、不同历史时期及不同语言水平的论文作者的文本中的形式—意义变化。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学者群体的例举语言模式的异同尚未见相关讨论。鉴于此,采用语料库语言学的“局部语法”路径,分析中、西方语言学学者在英文研究论文中例举语言的意义趋向和特征,探索例举语言意义规律在不同语言使用者群体间的变异,结果显示,两组人群例举语言中的意义使用具有明显区别,形成各自特征性的意义趋向和规律:中国学者趋于使用介入话语策略引导读者注意例举内容,习惯于将所举例子后置,以从一般到具体的例证逻辑顺序解释知识;西方学者趋于例举前人研究,淡化例举对上下文衔接的影响,并习惯于将所举例子前置,以从具体到一般的例证逻辑顺序归纳知识。上述例举意义表达方式的区别,体现出母语文化对不同学者群体学术话语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