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带动人才结构的变动,而人才结构的调整又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简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外语人才结构调整之间的关系,结合本区域经济建设特点,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外语人才结构调整应注重的一些问题,探讨了构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外语人才结构的策略。  相似文献   

2.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科技进步、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基于生态学视角,运用生态位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2016—2020年长三角区域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发现在长三角生态圈中,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建议政府层面,应建立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健全长效运行的保障机制;高校层面,应布局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统筹促进长三角区域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将协同理论引入我国铁路物流和经济发展关系研究中,对两者进行了功能分析和协同分析.针对我国铁路物流和现实经济状况,选取了能够表征两者发展的序参量;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铁路物流和经济发展关系的协同度测度模型;基于构建模型对近15年两者序参量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度及协同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验证了模型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客观全面地评价铁路物流和经济发展耦合因素的协同发展水平和状态,铁路物流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增长两者密切相连,在互动中循环上升.  相似文献   

4.
构建宿州市人才保障机制,有利于地方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要完善引进人才机制,包括引进地方急需的人才和改善人才环境;其次,从加强人才培训教育和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两方面,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再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最后,应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既要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又要加强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并结合地方特点,逐步完善人才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一国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国内及国际两个相互联系的经济循环共同作用。本文将国际、国内两个经济循环结合考虑,借鉴经济发展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思想,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内外经济循环理论及其模型,并对中国经济的内外循环协调互补机制进行了分析,主张通过发挥两个循环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优势,使中国经济在内外循环较大的正面效应和较小的负面效应作用下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江苏省人才吸引力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才已成为左右知识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人才的竞争已日趋明显。人才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经济必须重视人才、吸引人才。人才的吸引取决于人才的发展环境。根据影响人才发展环境因素,构建了吸引人才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该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人才吸引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有关吸引人才的政策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已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高端人才集聚成为长三角地区高层次一体化的主要推力.此文着重研究长三角高端人才集聚的理论支撑、问题所在和机制创新,并且提出了四大理论依据,指出构建长三角高端人才集聚的四大平台.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湖南省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湖南省14个地级市和自治州为研究对象,选取人均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个指标,采用熵权法,通过构建区域经济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2005~2017年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序度和协同度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子系统的有序度随着时间的递增呈上升的态势,区域经济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总变化趋势也是随着时间的递增而增强,但仍有波动。因而需要紧抓影响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注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加快经济区内交通线路的建设,完善地方法规,加强经济协作,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京津冀区域正处于区域发展和人才开发的重要时期,推进京津冀人才开发合作已成为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京津冀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才结构上存在差异,人才开发合作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需要建立区域统一的人才开发合作机制,即确立统筹协调的人才发展规划、共享互补的人才开发路径、开放互通的人才服务体系、互惠补偿的人才合作机制、协同优化的人才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0.
以生态循环农业助推绿色发展——以湖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而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通过对湖南省五大不同区域的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及当地行政部门的调研,可以得出:生态循环农业助推绿色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必须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必须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与政策;实现生产系统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马克思的经济循环理论其实质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有“双生”循环系统,它实现了社会生产内部与社会生活外部系统的循环链接,是我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人才集聚是现代区域发展中非常关键的要素集聚,是一项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渤海新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以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机制为研究对象,在系统论的研究视角下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在对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系统,根据影响力和作用机理的不同,将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动力系统分为核心因素系统、主要因素系统和次要因素系统三个层次.深入分析渤海新区人才集聚的各动力因素,最后提出渤海新区人才集聚动力系统的优化对策,以期能为加快和推动渤海新区人才集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运用人类生态学、组织生态学理论,建立了人才种群的新概念,论述了人才种群的增长方式,得出了人才种群的发展取决于人才种群生态位及该生态位中资源的数量和有效性这两个基本因素的结论。进而对人才种群的生态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人才发展事业的环境,并提出作为制定和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主体的政府,应注重于构筑有利于人才种群栖息的生态位的载体,特别在各类开发区、产业园区的建设上,应重视参照和学习硅谷模式。同时,提出改革和完善教育制度、创新人才人事制度、建立和培育人才市场、完善人才激励约束机制等人才(种群)优先发展生态化制度构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泛长三角人才培养、开发和流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区域一体化是当前迫切的任务。泛长三角四省一市的经济和人力资源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应在建立有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和开发机制以及高等教育投资合作化、社会保障机制规范化和统一化、企业人才开发层次化和系统化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协作,充分利用四省一市在人力资源结构上的互补性,努力构建一体化的、具有高度流动性的、系统化和层次化的人才市场流动机制。  相似文献   

14.
首先,基于复杂性视角,明晰了京津冀地区人才聚集自下而上的逐级涌现机理;其次,设计了区域人才聚集趋势预测方法体系,开展了曹妃甸新区人才聚集仿真实验;再次,结合在曹妃甸新区的实践调研,分析了新区现阶段人才聚集过程中在区域、产业和组织三个层面上的主要障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速建设各项基础设施、优化人才服务环境、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搭建人才市场、适时调整政府行政力量和创新人才制度体系等加快当地人才聚集步伐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区域人才发展战略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原有经济水平、人才总量和结构水平及其软硬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在人才资源的增量加速上可以采取人才战略与地区发展经济战略的配套,营造人才引进“金三角”,主动出击国内、国外揽才的方法;在人才资源的存量提升上靠两个机制:人才竞争机制和学习机制,充分体现市场功能和政府功能,逐步实现制度化,并通过提升地区学术气氛吸引人才。  相似文献   

16.
“人才强国”是我国“十四五”时期一大重要发展战略,体现我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我国对人才发展的高要求。我国把“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作为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地区流动,形成良好的人才发展新局面。人才引进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集聚的重要方式,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以及各地区间人才的合理流动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人才引进政策上,我国鼓励多方式引才并努力满足人才多样化需求,给予引进人才多方面的优惠待遇,以满足各地区对人才的需求。当下我国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归根到底,各地区间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抢人大战”的势头从未减弱。而目前人才的缺失是不少地区存在的共性问题,西部作为我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人力资源远不如东部地区,人才的刚性引进方面劣势明显,要想弥补其在东西部人才争夺中的不足,西部地区必须加快转变引才方式,将柔性引才作为开展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就柔性引才的价值诉求看,实行柔性引才是发达国家解决人才问题的成功经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更是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柔性引才方式对西部地区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  相似文献   

17.
基于博弈论和灰色关联度的企业人才招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和实现企业人才招聘的科学化、合理化,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和灰色关联度的相关理论,分析了企业人才招聘中存在的两大问题,即在什么样的选拔机制下选拔人才,以及如何在众多应聘者中间识别人才。通过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相关理论建立人才招聘模型,并指出在合理选拔机制下,企业偏向于选择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实现收益较大;为了实现识别素质高的人才,建立了全面、系统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灰色关联度理论说明如何对人才进行分析评价,为企业选拔人才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我国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重大举措。在乡村振兴实施的多元路径中,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共同形成“内生”与“外生”的“双生”循环系统。主路径是以生态农业为主体,支路径是“生态农业+”即由生态农业衍生的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乡村教育、乡村养老等附加产业链等。生态农业的“内生”循环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供给侧问题,有效促进乡村的三产融合;“生态农业+”的“外生”循环可在相应区域内构建农业市场机制有效、农业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最终实现马克思经济循环理论中提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9.
从流动效益、市场导向、人才结构、政策导向、区位导向等角度探讨了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动力机制和特点,并提出要努力实现人才社会保障的一体化,完善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工作中的政府职能与管理体制,构筑区域人才交流信息平台,加强区域人才立法协调机制,建立人才资源共享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才作为生产关系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地位全面超越能源、资本等要素,成为最具创造力的战略资源。党的二十大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其战略指向直接瞄准高质量发展、大国复兴和建设世界强国,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但从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形势看,主要面临着高层次人才占比较低、区域人才发展不平衡、人才创新活力不足等一系列发展难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才强国建设和伟大复兴进程,破解这些历史性的问题,需要在人才开发治理中寻找答案。随着当前我国整体迈入新发展阶段,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长江中游为代表的城市群作为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引擎和人才创新集聚的主要载体,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经历了几轮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后,区域城市群人才竞争已从以往单纯的比拼数量规模逐渐演变为人才价值创造能级和人才生态系统的综合较量。因此,评价人才生态系统建设成效对于推动区域城市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人才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现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