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奥运体坛,群星璀璨,在百年奥运历史中,五环旗下曾升起了无数令人仰慕的体育明星。他们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和勇敢,凝集了人类的自信与顽强,创造了人类的历史与辉煌。  相似文献   

2.
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出现了自然科学,出现了社会科学。两大科学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进步。历史证明了科学对人类的存在、社会的发展是不可缺少的,对人类社会更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下简称两大学科)发展趋势方面来剖析一下,科学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两大学科结合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3.
精神生活是人类生活整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因而是任何哲学必然要予以考察的对象。但在以往的哲学中,精神生活本身却远未得到合理的说明;一方面,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了精神生活在全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把它看作人类最为本原性的活动;而另一方面,旧唯物主义则抹煞了精神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把它只看作物质生活的一种副产品。马克思在创立其哲学的过程中,批判了这两种抽象性、片面性,为合理地说明人类精神生活的本质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原则。本文即试图依据这一方法论原则而对于人类精神生活作一最基本的规定,以抛砖引玉,就教于方家。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得到大量事实的支持:人类在同一个全球生态环境下生存,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自然灾害会影响地球上的所有国家;人类活动的全球化带来了更多的全球性问题,如难民问题、毒品走私、恐怖主义问题、传染性疾病等;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的共同性更深刻地显示在经济的全球化上。在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中,各国经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当前的一些国际经济动态提醒,理论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现实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是有距离的。现实中,存在着阻碍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实现的诸多因素,如经济利益、安全利益、战略利益以及意识形态等。因此,要真正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仍然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自20世纪后期至今,我们都处在一个充满悖论的时代:一方面,人类的精神力、物质生产力和探索研发能力都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得到了发展;另一方面,人类又遇到了与人类生存自我相关的、深层的生存困境。历史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在人类历史中确定了一个"轴心时期",并断言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一直没有超越轴心时期所奠  相似文献   

6.
转喻和隐喻都是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从人类语言起源假说、儿童语言习得特征和人类思维发展进程来看,转喻代表了人类思维初级的、也是更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思维是随着人类认知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认知发展的高级阶段,转喻思维所处的位置应该是隐喻思维产生的前阶段,因而更具本源性。转喻和隐喻代表了人类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认知发展阶段,共存于人们的认知结构中,在人们的认识和表达世界中协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史瑞君 《社科纵横》2009,24(12):103-104,107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范畴,并赋予了社会化的人类范畴特定内涵。马克思以社会化的人类为新唯物主义的立足点,从社会化的人类的现实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方面进行深刻分析,提出了一系列的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构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生活与生产活动的舞台,是人类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源泉。人的自然生物本质决定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恩格斯曾精辟地论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他说:“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  相似文献   

9.
试论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马玉昆审美活动是人类一种独特的主体感受活动,它是在人类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实践活动把人从动物中提升出来,产生了自我意识,建立了主客体关系,发展出了审美意识,于是人类便开始了审美活动,并在这种活动中表现了强烈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金生翠 《社科纵横》2009,24(3):90-92,101
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图腾文化所具备的文化元素功能和象征意义早已成为人类研究的话题之一,尤其是图腾的实体来源于动物这种现象,把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大大拉近了一步。以动物作为氏族的亲属,甚至氏族的祖先,又以动物作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食物之一,这一切无不在宣告着自远古时代动物在人类与大自然的相处过程中所扮演的复杂角色。动物既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进入文学艺术领域的最早启蒙话语,文学艺术借助动物叙事而达到了对人类生命意义和对人类文明发生意义的叙事。  相似文献   

11.
文章指出,17—18世纪意大利著名史学家、哲学家和语言学家维柯,在研究人类文化起源问题时提出了诗性话言学的方法,也叫诗性智慧。这一方法把人类历史和人类语言分别划分为三个时代和三种语言,表明了人类心智和思维发展的轨迹和规律。同时,这种方法还从共时性的角度揭示出在所有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存在着的文化一致性。文章还分析了诗性语言学方法的意义,认为维柯运用这一方法,挖掘出词语中储存着的人类历史,破译了许多历史之谜,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实。因此,在剔除了维柯学说中的消极因素以后,他的这一方法是可以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时提供某些借鉴的。  相似文献   

12.
婚外恋新论     
婚恋,根源于人的动物性,表现为人类的社会性,是人类区别于各种动物的特有的文明。它给人类带来了解放,也带来了压抑;给人类带来了幸福,也带来了痛苦。只是痛苦与幸福的结构不同罢了。婚外恋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全过程性和全方位性就集中地说明了这一点。这就向人们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为什么现代人的婚恋上有了较多的选择机会,婚后却出现了更多的光怪陆离的婚外恋之类的婚姻问题与冲突?为什么曾是两情相悦的恋人,婚后却心猿意马,同床异梦,甚至以分手为结局?为什么很多的婚姻到头来成了“枷锁”、“爱情的坟墓”?人们到底在婚姻中追求什么?婚外恋在人类的婚姻中到底充当什么样的角色? 这些问号,是社会的问号,历史的问号。催促着我们从人类自身的深层开掘,从而,应实践之需,补时论之缺,纠通论之误,探发展之途。  相似文献   

13.
王含章 《社科纵横》2013,(1):265-266
在《火车上的食人族》中,马克·吐温为我们揭示了一幅血淋淋的人吃人的画面,将人类兽性的一面毫无保留地展示在人类面前,直击人类灵魂深处。这一对灵魂的拷问,超越了时代的需求性,不仅在当时的时代给人以冲击,还影响了后面一代代人,使他们可以不断的用新的眼光揭示和发现新的问题。而且,这一拷问具有广大的共鸣性,它不只影响了美国人民,还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认同感。人类的兽性通过集体无意识,唤起每个人内心深处对于自己所处环境的震惊与悲哀。同时,它还体现了一定人文关怀,通过对人类原始欲望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夸张描写,使人们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人性中缺失的部分,以及缺失后的人性导致的残酷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意象作为符号创造符号、运用符号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活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能创造文化。文化由符号组成,并通过符号得以广泛而久远的传播。因此没有符号也就没有文化、没有历史,也没有人类的今天。卡西尔说:“符号化的思维和符号化的行为是人类生活中最富于代表性的特征。”①符号使人类从对自然的完全依赖中解放出来,从对自然实在的迷茫、混沌与蒙昧中摆脱出来,重建了一个真正人化的世界,使人类获得对于宇宙本体的更大自由。符号使人类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进而提高自己。  相似文献   

15.
人类的基本问题与近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杨充霖贾敏仁1.人类的基本问题“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严峻问题。”文艺复兴中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喊出了人类的基本问题。这个问题在人类对它有正确认识以前,很早就产生了。它伴随人类和每个人的自始至终,其他一切问题都...  相似文献   

16.
正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是全球公认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该指标不仅注重经济发展,更注重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16》以此为依据,指出中国的人类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2014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在188个国家中列第90位,已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国家组,这主要得益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关于创造性的观点:作为上帝的创造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探讨了作为创造性(而不是"造物主")的上帝概念。尽管创造性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难解之谜,但由于它与我们的宇宙是进化的——各种新实在是在时间之中出现的——这一信念相关联,所以它似乎是一个可信的概念。作者在这里探讨了三种创造性形式:宇宙的最初形成(大爆炸理论);在进化过程中显现出来的创造性;人类文化的创造。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应当把这种创造性本身看做上帝:上帝就是创造性。因而,上帝言说被赋予了一种可以用当今人们理解世界和人类的语言而辨明的所指。在这里,上帝仍然是一个难解之谜,但他在现代对世界与人类生命的理解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坤 《唐都学刊》2013,(6):109-113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和各民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世界各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古代中日文化交流格外引人注目。传播学是研究人类社会信息传播规律的科学,人类一切与精神或精神文化有关的历史,其实就是传播的历史。运用传播学的基本原理和传播活动的构成要素分析古代中日间的信息传递,为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段文灵 《浙江学刊》2006,42(6):27-31
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在宇宙中主体地位的确认,是人类进化的心理动因和精神力量。尽管它导致了不少消极后果,但这并非根源于人类中心主义本身,而是人片面发展的结果。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泛道德主义”本质上对人与自然物区别的抹煞,是无法真正解决人类生存发展与环境之间的根本矛盾的。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们走出生存与发展的困境指明了方向。科学发展观是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整体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20.
周志高 《社科纵横》2012,(7):78-80,88
劳伦斯在其创作中始终以深邃敏锐的洞察力寻求人类的新生之路,经过几番尝试,他把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聚焦到男女两性关系的探索上,极力推崇血性意识,认为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的建立是解决工业文明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开启人类通向理想社会之门的金钥匙。在小说《虹》中,劳伦斯着力描写了自耕农布朗文一家三代的两性生活与精神发展历程,艺术地展现了现代人在工业文明社会中的困惑、苦恼、挣扎与憧憬。劳伦斯将人类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精神上的完善的和谐生态隐喻为美仑美奂的虹,虹的隐喻暗示了人类在工业文明进程中追求和谐生态社会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