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上市融资行为的频繁出现,对资本金进行了充实,也让经营风险降低了,但是也导致了信贷过度扩张,不利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产生,对货币政策效果起到了削弱的作用。本文进行我国银行上市融资、信贷扩张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国债兼具财政和金融功能,对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意义重大。从政策角度看,国债和货币是反映宏观政策调控行为的核心变量,从流动性角度看,两者又是经济体中最具流动性的金融资产。本文创新性地将货币和国债同时引入资产流动性摩擦的新凯恩斯DSGE模型中,以期基于更丰富的信息集来刻画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特征,用以分析流动性冲击下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机制。运用中国数据对模型系统进行校准和贝叶斯估计发现:在流动性冲击下,单独使用盯住资产流动性的货币政策会引发公共流动性供给总量收缩和流动性溢价攀升的问题,而盯住流动性溢价的税率政策不仅能够通过增大国债供应提高公共流动性供给总量,还通过缓解经济体对流动性的需求稳定了流动性溢价,因此能够配合货币政策更好地应对流动性冲击。本文研究有助于理解单一宏观政策在应对流动性冲击时可能存在的局限性,并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3.
宏观金融风险与政府财政责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宏观金融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其责任主体是政府,而微观金融风险属于个体(私人)风险,其责任主体是金融机构。中国的宏观金融风险仍处于发散状态,呈现出行业特性(风险业)与金融转轨风险“叠加”的特征。当前的金融改革既是防范宏观金融风险的战略举措,其改革本身也是宏观金融风险的重要来源。政府防范宏观金融风险需要改变“一事一议”的个案方式,迫切需要建立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应急反应机制,并把宏观金融风险纳入国家财政风险管理框架,以避免政府财政责任变为仅仅是事后买单。 相似文献
4.
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缩小地区差距,然而学者们对于财政转移支付在缩小地区差距中的目标定位存在分歧。本文利用财政转移支付理论和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分析表明,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在短期内可以缩小政府间的财力差距,在长期内能够通过影响各地的公共支出水平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度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未能区分金融发展水平的真实提高与过度金融化。因
此,本文分别使用金融竞争力指标以及信贷过度扩张指标度量该差异, 并且在 116 个经济体
2006 年 ~ 2015 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使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竞争力、信贷过度扩
张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 研究发现: 金融竞争力的提升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 且在经济
增长速度较低时影响更大; 信贷过度扩张会显著地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在经济增长速度较高
时具有较大影响. 该结论在次贷危机后子样本、发展中经济体子样本、不同金融竞争力子指标、
不同信贷过度扩张虚拟变量设定以及系统 GMM 估计下均保持成立. 因此, 改善中国当前金融
竞争力不足与信贷过度扩张共存的问题,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金融竞争力; 信贷过度扩张; 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收入集权,支出分权”的制度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财政纵向失衡可能引发地方激励异化,进而对辖区内企业的投融资决策产生影响。本文以2007~2019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表明地方政府财政纵向失衡会显著提升区域内企业的投资支出水平。机制检验表明,政策扶持力度增强和土地价格上升是财政纵向失衡影响企业投资支出的正向渠道;而财政纵向失衡带来的政府投资增加是影响企业投资支出的负向渠道。异质性检验发现,财政纵向失衡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应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低市场化程度地区和高经济竞争地区更加明显。此外,财政纵向失衡对企业投资的促进效应是偏离最优效率水平的,主要体现在增加了企业的过度投资水平。本文的研究发现揭示了各层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影响辖区内企业决策的微观机制,将有助于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助力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财政、货币与外贸政策新运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市场需求不足缺口的形成与扩大之势已历时14年之久。只有利用“三缺口模型” ,建立财政、货币与外贸政策新的运作关系 ,采取全面的综合的治理对策 ,才能抑制储蓄投资差额扩大导致的市场需求不足紧缩缺口恶化的趋势 ,才能保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与就业增加 相似文献
8.
传统的度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未能区分金融发展水平的真实提高与过度金融化。因此,本文分别使用金融竞争力指标以及信贷过度扩张指标度量该差异,并且在116个经济体2006年~2015年面板数据的基础上,使用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检验金融竞争力、信贷过度扩张对经济增长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竞争力的提升能够有效的促进经济增长,且在经济增长速度较低时影响更大;信贷过度扩张会显著地降低经济增长速度,但在经济增长速度较高时具有较大影响.该结论在次贷危机后子样本、发展中经济体子样本、不同金融竞争力子指标、不同信贷过度扩张虚拟变量设定以及系统GMM估计下均保持成立.因此,改善中国当前金融竞争力不足与信贷过度扩张共存的问题,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9.
主流财政理论和货币理论均将中央银行视为货币政策调控的单一主体,进而忽视了政府财政部门的调控作用。本文基于新市场财政学的"市场平台观",以市场上货币流通的运行机制为视角,以货币市场为平台,探索了政府财政部门在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基础上,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国库现金管理活动所形成的对货币流通量M2的影响能力和调控能力及其形成机理,并构建模型,运用我国财政、央行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实证检验与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政府财政部门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为基础,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国库现金管理活动对市场货币流通体系形成了强大的影响力,并且由于财政活动必须依据我国《预算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运作,使得政府财政部门的货币影响力相对独立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从而在客观上形成了财政—央行"双主体"的货币调控框架。本文的数据测算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2000~2018年市场货币流通体系中有44.31%的M2是受政府财政部门影响、甚至调控的,并且该比例仍处于增长趋势,2018年度直接受制于财政影响甚至被政府财政部门调控的货币流通量M2的比例已超过50%,从而证明了政府财政部门在客观是已经成了财政—央行"双主体"货币调... 相似文献
10.
由于政策制定与执行需要张弛有度,因此,多个行政主体经过科学审慎的信息评估,会进行政策扩张或政策收缩以适应情境变化。但在缺乏法律规范和有效监督时,在政策空白地带,多个政府有利可图则实施政策扩张和彼此争利,无利可图则实施政策收缩和互相扯皮,公共领域利益陷入公用地悲剧状态而难以监管。因此,需在法律层面对多个行政主体的独立地位予以确认,对政府间的行为界限予以明确,建构伙伴型政府间关系,促使政策扩张与政策收缩在博弈中实现秩序平衡,维护不同范围的公共利益,尊重多种利益群体的意见,实现各个层面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财政投资评审是财政工作的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能,是整个财政预算支出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立足于财政投资评审中心的工作实践,论述了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财政投资评审体制的重要意义,并对新形势下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做好财政投资评审工作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正>公共财政是公共经济的心脏和血液,是国家履行职能的物质基础,是各级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政策工具。然而,公共财政有效发挥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作用的必要条件,不仅在于它自身机制的科学和健全,而且还依赖于与时俱进地推进财政改革与创新。因此,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都应当 相似文献
14.
财政可持续性关系到财政安全、政府职能履行和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结合中国财政制度特点和经济社会核心问题,突破单一的政府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的局限性,建立分析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的狭义和广义框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财政可持续性综合判断框架,使其兼容狭义与广义财政可持续性分析,兼顾历史判断与未来预测,同时采用多种方法检验中国狭义与广义财政可持续性。研究发现:在狭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中,债务指标法、财政收支协整法、财政反应函数法检验结果均显示政府债务具有可持续性,但债务空间在缩小;在广义财政可持续性判断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法结果表明,财政大规模减收增支、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和激进式绿色转型会对财政可持续性造成压力,我们进一步探讨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对此,本文结合研究结论,提出增强财政可持续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步伐加快。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投资城建项目的有效性不高。本文立足我国国情,提出了完善我国城建项目中财政投资的预算与评审的策略,为保障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国有企业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在财政税收政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文章着重探讨财政税收政策改革与国企发展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国企和政府部门角度提出几点改进建议,旨在进一步借助财政税收政策推动企业发展,助力国家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7.
农业信贷、财政支农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宁波1978~2009年时序数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对1978~2009年宁波农业经济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财政支农资金的增加,非但没有促进农业人均GDP的提高,反而起到了抑制作用;农业信贷的增长,也没有成为促进农业人均GDP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的资源要素。本文结合宁波的具体实际,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19.
2009年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针对2008年以来的“偏紧型”政策进行调整,采取中性偏松的政策,即在“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下实行结构性松动。“双稳健”政策的重点要以扩大消费需求为核心、以加快改革为重点,从战略上实现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稳定发展相结合,以确保我国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增长。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