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富勒的新自然法思想在坚持法律与道德不可分的基础上,将法律看成是一项目的性互动的事业.而这一事业的内在道德则贯穿于此事业形成与发展的始终.以此为核心,富勒新自然法思想的具体内容分别体现在法律事业所构成的基本环节、其从事者的角色道德,以及此事业要达到成功的目的导向和动态过程等四大方面.这种以事业观为导向的新自然法思想,扩展了自然法学讨论的范围,较之于古典自然法思想有着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尤为突出的是富勒以官民之间的互惠、预期、承诺与合作等互动过程来把握法律的本质,其理论研究的独特视角、方法和内客丰富了人们对法律现象的认识,其作用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道德意识,可以为构建法治社会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支持.富勒以法律事业观为核心的新自然法思想,无论是对于法律本身的理解还是对于法学理论及法律实践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6,(4):86-89
法律渊源理论可以区分为法律形成立场和法律适用立场,前者具有为立法者和立法活动提供思路、帮助认知法律、进行法学研究的功能,后者具有对法律实践活动尤其是司法裁判活动提供最直接的指导、补充和丰富了法律方法论的功能。两者区分的原因在于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是法律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不同法律思想的回应。  相似文献   

3.
人的行动只要是主动的和自主的,就会有着合目的性追求。行动的合目的性需要求助于行动的目的、方式和方法等的合理性,而行动的合理性则是建立在科学分析和理性权衡的基础上的,这就是近代以来的主流理论展现给我们的哲学和思想图式。至少,这是理解近代以来的哲学以及社会理论的一个维度。然而,不同条件下的行动合目的性路径是不同的,而且能否做到合目的性,也是一个问题。风险社会意味着工业社会中为了行动合目的性的所有理论探索和实践模式都需要进行重新审视。事实上,对于风险社会中的合作行动而言,目的已经从个人的目的转化为人的共生共在,理性的概念也被改写成了经验理性,目的与行动实现了统一,所谓合理性也是一种经验合理性,以至于合目的性不再是一种指向,而是包含在合作行动之中的。  相似文献   

4.
陈记平 《创新》2016,(2):114-121
哈特与富勒论战不仅是两大法学研究方法的正面交锋,也是西方法治思想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二者的争论体现了法治两大要素的对抗,即事实判断与价值分析。哈特关注社会事实,认为法律规范是一种事实判断,提出"最低限度的自然法";富勒则着眼于价值分析,认为法律规范必然与义务道德发生联系,提出"程序自然法"。哈特事实上主张的是形式法治,而富勒主张的是实质法治。形式与实质的二元对立是法治理念内部存在张力的结果,无论是形式法治还是实质法治都是"良法之治"的必备要素。探析论战发生的背景、争论焦点,对当下中国法治建设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汪和建 《社会》2006,26(3):24-45
中国单位组织中何以未能发生变革或终结其制度的集体行动?解答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本文认为,华尔德的“新传统主义”模式,已为研究中国单位生活中真实的行动及其制度再建构奠定了基础。进一步的研究,应当是对该理论的若干假设进行修正,并将其建立在更为坚实的行动理论的基础之上。这种特定的行动理论即本文旨在建立的中国人的自我行动理论。本文的论点是,中国人并非是个人行动者而是自我行动者。自我行动受自我主义和关系理性的驱动和约束。从自我行动到关系行动,再到小集团或派系行动,构成了中国人自我行动的逻辑进程。透过这一逻辑进程及其引致的后果,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单位组织的真实的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6.
法律事实是引起法律关系变动的原因。法律关系变动与权利变动,仅范畴不同。法律事实包括人的行为和自然事实。人的行为包括适法行为、违法行为和中间行为,其中适法行为包括表示行为(法律行为、准法律行为)和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违法行为包括侵权行为、债务不履行和其他违法行为,中间行为包括适法有责行为和放任行为。自然事实包括事件和状态。  相似文献   

7.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和上层建筑的现象,道德是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人们行为规则、规范的总和,或者说,是评价人们行为的标准。一般说来,对人的行动、行为起规定、制约作用的不只是道德,法律(以及其它意识形态在不同程度上)对人的行动、行为也发生很大作用。但道德有自己的特殊性。道德作用的方式不同于法律。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地规定,并且依据这种规定,由专门机构强制地执行。道德则是通过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传统、习惯、信念和社会舆论的力量约束、影响人们的行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关系;道德的范围是宽泛的。凡是存在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地方,无例外地都有道德的作用。道德反映社  相似文献   

8.
白云 《学术交流》2005,(12):46-48
诚实信用从道德走入法律,经历了从罗马法到现代法的演进,发展为民商法的基本原则。在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信用缺失的现象,现代社会需要信用经济,信用经济需要法律保障。运用博弈论对诚实信用原则进行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方法,人们在博弈行为中进行策略选择,以实现利益最大化,影响人们选择诚信行为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根据博弈论的分析结果来进行法律制度设计将增强法律的针对性,是强化诚信原则、确立市场信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论法律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文化是人为了实现其绝对意义的全部本质,而在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领域中,从历史和思辨中凝结出的相对意义的合理的生存方式。而和谐社会则是每一相对时空领域中,人们所追求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对作为类的人来讲是最佳状态的社会。法律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二者是手段与目的的、意识与体验的关系。法律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起着启蒙教化、规范设计、实践落实、催化保障的作用。法律文化发挥作用应具备两个条件,即培养思想与言行相统一的法律人和健全法律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非现实性冲突是基于价值观、信仰等对立形成的,两方或多方执著于"紧张释放"的冲突行动。法律作为控制社会冲突的手段,对非现实性冲突显示出"控制不能"的困境。科学的法律发展观不应该是刺激法律万能奢望的滋长,而应是对法律限度保有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11.
法律关系向来是我国法理学中的重要理论课题,高校学报所涉及的期刊行政管理关系和学报与各横向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根据相关法律规范的调整,就结成了以高校学报为一方主体的多重法律关系。理顺这些法律关系对维护我国期刊出版的正常秩序及保护各方的正当合法权益都是十分有益的。然而我们至今未见有关于高校学报著作权法律关系的系统论述,这个课题乃是一个空白。按照法学理论上不同的分类标准对这一法律关系可以进行学理上的分类解析;而按照这一著作权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的相对稳定性特征,可以描述出五种具体的高校学报著作权法律关系。这对观察和构建我国整个期刊乃至整个出版物的法律关系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齐晓瑾  蔡澍  傅春晖 《社会》2006,26(2):115-135
本文基于2005年春在华东、华中地区三个村庄所做的土地征用调查,通过对村干部在农地征用过程中行为的观察,提出了理解村干部角色的一个新视角。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政府征用,在这个过程中,村庄内部资源迅速集聚。作为村庄资源的掌握者,村干部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一方面和地方政府形成利益的共谋;另一方面又通过各种各样的行动策略重新构建了村庄的结构。文章通过对村干部行为的分析,试图揭示这些行为背后所蕴涵的行动逻辑,从而有助于我们对村干部角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刘芳 《学术交流》2004,1(12):32-35
社会转型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调整时期。在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社会矛盾追根溯源都可以归结到利益分配和利益关系这个根本点上来。面对这种现实,我们必须建构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法律调整机制和手段,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合理的调整。即在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各种既成的利益关系进行确认和保护,而且还要通过揭示各种不同的利益之间的矛盾,结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各种利益关系做出取舍、平衡和协调,并把平衡和协调的结果规定在相应的法律之中,以充分调动各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抑制和消解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4.
秦海霞 《社会》2006,26(5):110-133
本文通过对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关系网络建构的研究,通过对南北方企业主建构网络差异的比较,揭示了在转型过程中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选择策略、企业主之间的游戏规则并进而揭示出市场发育的特点与不足。本文在强调关系网络是一个动态结构、是企业主理性选择手段的同时,详细论述了其建构的路径:寻找、编织关系和巩固、发展关系四个阶段,通过这四个阶段的营造和维护,企业主完成了从“关系”到“关系网络”的编结和建构,完成了“手段”向“资源”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窦武  岑文静 《创新》2010,4(4):102-105
法律监督是法制实施过程中的辅助手段,它产生的效益不像经济手段那样直接和明显,而是以一种间接和隐性的效果真实地存在社会中。通过对法律监督效益的经济分析,能找到实现法律监督效益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法律监督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凯尔森和哈特对法律的概念有不同理解,凯尔森将规范作为法律的上位概念,而哈特则将规则作为法律的上位概念,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则分别是他们认识法律的基本概念。凯尔森通过规范的观念强调了法律作为一个独立的逻辑体系的存在,奠定了法律科学独立的基础;哈特则通过规则的观念强调了法律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法哲学在西方学术界重新恢复了活力。通过法律规范和法律规则的概念分析,对两位分析法学名家的理论可以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实效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谢晖 《学习与探索》2005,1(1):95-102
法律实效是国家实在法效力的实现状态和样式。它在实践中一般表现为三种样式,即自治样式、强制样式和混合样式。法律实效的实现需要四种基本保障机制,即法律机制、观念机制、组织机制和经济机制。法律实效与法律评估、司法活动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它是法律评估的唯一客观标准,也是司法的直接目的和衡量司法效能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支票的法律冲突比其他国际民商事法律冲突更为复杂和特别。文章对日内瓦冲突法公约与统一法公约的利弊作了简要的评析。对支票的法律适用问题应坚持分割法与排除、限制意思自治两大基本原则区别解决。文章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支票行为能力、支票行为方式、支票债务、支票追索权行使期限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认为我国现有支票冲突法存在很多弊端,如在支票行为方式上引入意思自治原则、没有规范支票先行行为和后行行为之间的效力关系与我国公民在境外所为的与行为地法相悖但符合我国法律的支票行为方式的法律适用以及支票债务的法律适用等,亟待予以矫正或完善  相似文献   

19.
《社科纵横》2017,(1):123-125
行政权利人通过行政行为以达到某种结果,引导其做出行为的是行政权力人的行政行为目的。一般情况,法律赋予行政权利人的权利足以达到一定效果,但也可能不足以使之达到该效果,行政权利人为达到该效果,其行政行为可能超出法律赋予的权利,行政行为目的也随之发生同法律目的异化,不同情况下,异化的类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20.
司丹 《学术交流》2012,(6):52-55
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是老年人赡养的两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已基本能够实现,随之而来的是精神赡养问题的凸显。与物质赡养不同,精神赡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需要赡养义务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高度统一。一方面,赡养人需要道德约束,其内心的道德自觉决定了精神赡养履行时的质与量。另一方面,赡养人又需要法律强制,当其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或者其履行效果未到达最低标准时,就要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精神赡养的实现。因此,在精神赡养过程中,如何确定道德和法律之间的边界,如何平衡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精神赡养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