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唱是彝族民间十分活跃的文化现象,说和唱成为彝族群众传达情感、沟通心灵、增进友谊、表现勇敢、展示智慧的一种最为普遍的文化交流方式。 一般男子演唱的辞曲称为“阿斯牛牛”。“阿斯牛牛”可以分为过年曲和婚庆曲。过年曲叫“库斯牛牛”,是在彝族过年时候唱的曲目,歌词  相似文献   

2.
鱼有池塘鸟有窝,不挑场合是山歌。信天朦胧甩一首,四面八方有人和。地处湘西山区的保靖县,素有“山歌之乡”的美称。居住在这里的土家、苗、汉各族人民群众,几乎人人能唱山歌,人人爱听山歌,人人会品山歌。在这里,牧童娃唱守牛歌,谈恋爱唱结情歌,办婚事唱喜堂歌,起新屋唱上梁歌;问路寻人打山歌,夫妻对话用山歌,连公社书记做报告也要唱它几句……在这浩渺的歌海中,我们掬起一朵斑斓的浪花,捧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3.
边多 《西藏研究》2002,(4):25-30
手中没有供品不开门。”诸如此类的各种唱词比比皆是 ,数不胜数。很显然 ,这与《格萨尔》中的任何一种唱词完全相同。对《格萨尔》说唱音乐而言 ,由于说唱音乐与山歌、牧歌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而它虽然没有直接吸收山歌、牧歌等音乐素材 ,但仍利用或吸收了该地区的其他传统民间音乐。如以昌都民歌《美酒献给好头人》为例 :  24 中板  下面是一首《达岭大战》中一个名叫阿滚的牧养人所唱的人物专用唱腔———《牧养随风悦耳曲》 :  24 中板  假如我们对以上两首歌曲的基本艺术风格、音阶旋法、调式调性和节奏形态等进行比较研究 ,从中…  相似文献   

4.
爱唱山歌是柳州各族人民的爱好。逢年过节或是婚丧喜庆,人们都要聚集在村头、山坡、树下唱山歌,常常唱上几天几夜。柳州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市内风景区鱼峰山的山腰有一尊刘三姐的塑像。她的形象已成为壮族人民的化身,成为人们敬仰的歌仙。《刘三姐》拍成电影后,轰动了全国和海外,人们从电影《刘三姐》中了解了广西,了解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柳州山歌。传说中的刘三姐在鱼峰山成仙而骑鱼升天,因此年年歌节都有成千歌手聚集在鱼峰山下和柳江江滨对歌,从不间断。在江滨公园,我们看到十多位歌手围坐在一起,唱的是彩调戏《刘三姐》中的对歌,一问一答,兴趣盎然。一位女歌手告诉我们,她是一家医院的护士,从小就喜欢山歌,经常到江滨公园和鱼峰山下过“歌瘾”。只要家里没什么事,晚上总要到这里来唱上一二个小时。作为民族风情乡土文化的山歌,在与现代都市文  相似文献   

5.
作为四川地区最为代表性的说唱曲中之一的四川扬琴早已在二百多年前开始流行,传统表现模式为多人席地而坐,以扬琴、鼓板、三弦以及二胡等乐器伴奏,边说边唱,且以坐唱为主。但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由于传统四川扬琴的表演方式比较单一,缺乏欣赏性和研究性,使得这一独具魅力的说唱艺术形式逐渐式,尤其是当今的90、00一代青少年,他们当中大多数对四川扬琴缺乏基本了解。本文在介绍四川扬琴的艺术特色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四川扬琴表演方式的现状,包括取得的艺术成就以及遭遇的瓶颈,针对性地提出当前时代背景下四川扬琴表演方式的发展与创新的多种对策。  相似文献   

6.
阿角     
“阿角还在吗?”“她的情况怎样?”“现在她……”不少人向我打听阿角的命运。是的,人们没有忘记冲破一切阻力,创办了凉山第一所民族学校的彝族女教师。  相似文献   

7.
提起麻风病人,也许有些人至今仍心有畏惧。谁会想到,他们也有自己的歌。 1965年9月,县政府派遣我和古仁声同志去麻风村工作。从县城博凹出发,山路似线,绕得人精疲力尽,马铃叮当,敲得我昏昏欲睡。忽然,一阵秋风飞过,送来山歌声声,我睡意全消,啊,山歌的曲调是那样的优美,那样的奔放。不过,唱歌人的嗓音有些沙哑,情调也显得很悲凉。赶马大哥说,是“癞子”在唱,大意是: “世上的人都说黄连最苦,我的先辈比黄连苦九分。逃脱了火烧、活埋和投河的命运,逃不脱冷冰冰的岩洞、雾茫茫的老林。”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代表团表演的依玛堪《天鹅姑娘的传说》,是根据赫哲族的民间传说和依玛堪的说唱表演加以发展创作的。“依玛堪”是赫哲族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散文与韵文相结合的民问说唱表演艺术形式。依玛堪在赫哲族民间文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为赫哲族人民喜闻乐见。传统的依玛堪节目是相当多的。据调查了解,大中小型依玛堪有五、六十部。已发掘记录下来的有《满格木莫日根》、《什么大鲁莫日根》、《木竹林》、《安徒莫日  相似文献   

9.
杨盛龙 《中国民族》2008,(12):96-97
唱响民歌节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山歌好比春江水哎,不怕滩险湾又多啰湾又多。” 一首悠扬的山歌,荡着竹排,从缓缓流淌的漓江波光中飘出。 “唱山歌哎~~这边唱来那边和。” 一首悠扬深情的民歌,从歌仙刘三姐古老的传说中飘来。  相似文献   

10.
“八音坐唱”又叫“布依八音”,是布依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的群众基础和鲜明的布依族特色。“八音坐唱”已经成了布依族一项极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了解布依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也成了黔西南地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目前,八音坐唱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重困难,急需加以保护、扶持。本文基于传承发展国家非遗民族文化的角度,通过大量的文献资料及田野调查所得,深入分析国家非遗文化八音坐唱发展现状及其问题,从传承与创新视角,探讨“八音坐唱”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父亲的胡琴     
父亲有一把胡琴。准确地说,四弦琴,内蒙古东部地区较流行的那种。大号四弦琴是民间艺人说唱蒙古书——“乌力格尔”用的。父亲拥有的也是大号的,他拉着它有时说“乌力格尔”,有时说唱蒙古民歌。  相似文献   

12.
僰不为僚     
关于僰人族属,有汉族说、氐羌说、傣族说、白族说、彝族说、濮系民族说等。近年来,有的学者提出“僰为僚说”否认了以上诸说。对于“僰为僚说”笔者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兹提出,向专家和读者请教。一、先说“僚人人蜀”与“蜀本无僚”问题。这是探讨古代川南地区僰僚关系的重要问题,也是“僰为僚说”症结之所在。弄清了这一史实,就不难看出川南的僰人是不是僚人。《华阳国志·李特雄期寿势志》记:“晋康帝建元元年……势骄淫不恤国事,由是中外  相似文献   

13.
叶江玲 《民族学刊》2022,13(11):126-133, 155
凉山彝族传统民歌的文本存在形式是多样的,依据口头诗学理论,可以分为口头文本、源于口头的书面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文本、以表演为导向的文本四大类。口头性是彝族传统民歌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没有了口头,就没有了民歌。有些民歌被吸纳到彝族毕摩经籍文献中,并在仪式中进行演述,构成了源于口头的书面文本。“以传统为导向的书面文本”更多的是作为文献资料存在,而非回归传统。“以表演为导向的文本”是将民歌演唱与游戏、舞蹈、戏剧、小品等表演内容相结合,民歌为表演服务,这些不同的表演单元共同构成了统一的“融文本”。  相似文献   

14.
在凉山彝族人的法律生活中,人们把操作习惯法、调解处理纠纷的人称为“德古阿莫”。德古是彝族人中有文化、有知识、品德高尚,能言善辩而又有威望的智者,他们是彝族社会的“知识分子”,是掌握彝族文化的一个“阶层”。彝族的神职人员称“毕摩”,不少习惯法的条文记载在毕摩用古彝文写成的经书里,毕摩能够朗读,背诵和诠释,因此毕摩大多是德古。  相似文献   

15.
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支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支牛耳朵.这是我家乡看牛孩子唱歌比赛时一首四句头山歌,健康、快乐、还有点谐趣,唱时听来真是彼此开心.原来作者是苗族还是汉人,可无从知道,因为同样的好山歌,流行在苗族自治州十县实在太多了.凡是到过中南兄弟民族地区住过一阵的人,最容易保留到印象中的有两件事:即"爱美"和"热情"."爱美"表现于妇女的装束方面特别显著.使用的材料,尽管不过是一般木机深色的土布,或格子花、或墨蓝浅绿、袖口裤脚多采用几道杂彩美丽的边缘,有的是别出心裁的刺绣,有的只是用普通印花布零料剪裁拼凑,加上个别有风格的绣花围裙,一条手织花腰带,穿上身就给人一种健康、朴素、异常动人  相似文献   

16.
陈白鹭 《民族论坛》2013,(12):50-51
遗产发现地:怀化市沅陵县 “隔河看见花成荫,心想摘花怕水深。丢个石头试深浅,唱支山歌试妹心。”这便是沅陵山歌《唱支山歌试妹心》,唱出的男女纯净心灵。  相似文献   

17.
白杨 《民族论坛》2004,(4):27-27
《义勇军进行曲》诞生在血与火的艰苦岁月。1935年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整个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就在全国人民期盼战斗号角的时候,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它是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影片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3省后,爱国青年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这首歌很快就唱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成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战斗号角。“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义勇军将士在唱,母亲在唱,孩子在唱……人们和着雄壮…  相似文献   

18.
害羞的民族     
我家表姐不用说也是个彝族,而且好喝酒。和一般好酒者一样,喝得晕乎乎时,她的话就多了。她是个风趣、机智的人,即使醉了,本性也不改,好像还更有长进了,真的像俗话形容的那样,舌头像抹了油,滑溜得很,逗得听她酒话的人笑得咯咯的。有一次我们在成都一个小辈子家喝酒。喝到一定程度,我家表姐不用说,话又长了。那一次她主讲的是“我们彝族是个害羞的民族”这样的一个话题。据她说,这个题目和内容均来自于一个彝族文化人,这个人在她上大学那个时段在中央民族大学当老师。我表姐声称,她不过是在重复那个老师有关彝族性格的一个演讲。我和我家这个…  相似文献   

19.
彝族火把节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阳历的7目20日)前后开展节日活动,一般历时3天。节日期间,人们穿着五颜六色的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集于活动场地,有的唱跳“朵洛荷彝”、“达体彝”,有的参加选美,有的参加斗牛、斗羊、斗鸡,有的观看赛马,有的结伴摔跤……各寻其乐,美不胜收。夜莫降临,声势浩大的火把游行便开始了。举目四望,火把齐明,火花朵朵,飞在山坡上、田地间、大街上,还有房前屋后……如星星耀眼,似明灯夺目。正如彝族谚语所说:“星星是天上的灯,火把是彝家的灯。”  相似文献   

20.
许建华 《民族学刊》2012,3(4):88-88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说“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1]伽达默尔进一步指出“能被理解的更好存在物就是语言”^[2彝族文献典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但由于历史和语言的遮蔽,阅读与理解困难重重,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彝族文化,只不过是灿烂的彝族文化中的一角,大量的古代文献典籍亟待整理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