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汉辞赋家扬雄,曾被誉为中国古代六大名作家(屈原、司马相如、扬雄、李白、杜甫、韩愈)之一,其所作《太玄经》、《法言》,桓谭以胜老子(《汉书·扬雄传》),葛洪以方仲尼(《抱朴子·尚博》),可谓钦仰之至。然而,扬雄一生活动在西汉末年成、哀、平帝淫奢衰飒之际,王莽新朝初建未定之时,其社会动乱和政治复杂影响着他的学术思想。因此,他一生伟大的创作也就充满了矛盾,既赢得盛誉,也遭到当时和后世的诟病。其所遭诟病者有三:一曰《反离骚》,二曰《太玄经》,三曰《剧秦美新》。至于《反离骚》,虽有如“屈原之罪人,《离骚》之谗贼”(朱熹语)之毁,然为扬雄辨诬者甚多;《太玄经》虽不见容当世,而扬雄自有《解嘲》、《解难》之文;唯《剧秦美新》(以下简称《美新》)一文,成于扬雄晚岁,遭诋毁千年,却无一探真象者。明人张溥云:“《剧秦美新》,谀文也。”何谀之有?笔者主非“谀”之见。  相似文献   

2.
中和思想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哲学的核心,西汉末扬雄提出了具有创新特色的中和哲学新体系,其仿《论语》而成的《法言》提出了儒家理想的政治———中和政治;其仿《周易》而成的《太玄》一书则发展儒家中和哲学建立了阴阳中和哲学,其最高的太玄之道即是中和之道,而这一太玄化的中和之道构成天道地道人道的核心内容。扬雄的中和哲学是董仲舒中和哲学到王充中和哲学的中介,是儒家中和哲学的重要形态  相似文献   

3.
扬雄是西汉末期的重要思想家。早期写过一些赋,后来爱好天文学,写过“难盖天八事”。又研究各地区语言的差异,著《方言》一书。最主要的著作是《太玄经》和《法言》。《法言》模仿《论语》,《太玄经》模仿《周易》。《周易》难解,《太玄经》更难懂。它有《周易》的象、辞,再融进当时天文学的成果,并好用奇字。这就使《太玄经》变得极为难读。当时,扬雄的好友、当了王莽新朝国师的刘歆看到《太玄经》都感到头痛。他说:“空自苦!今学者有禄利,然尚不能明《易》,又如  相似文献   

4.
杜诗札记     
<正>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恰恰一词,不少注家都训为莺啼声,实则莺啼之声流丽婉转,与恰恰之音大相迳庭。﹝宋﹞朱翌《猗觉寮杂记》卷上引《广韵》训为“用心啼”,近人高步瀛不同意其说,谓“用心啼殊不成语,仍以解作莺声为是。”今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恰恰啼,犹言着意啼。”实即本《猗觉寮杂记》之说。唯清人施鸿保《读杜诗说》谓“……此言独步之时之处,适当莺啼。恰恰者,不一时不一处也,当亦方言,今尚云  相似文献   

5.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是我国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太玄》,构造了一个庞杂的哲学体系,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他的哲学思想。研究扬雄及其《太玄》,对于我们研究汉代哲学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然而,近代以来我国学术界,研究这部著作者较少,且对于扬雄哲学观点的性质,亦众说纷纭,迄无定论。本文不拟对扬雄的哲学思想作全面阐述,仅就《太玄》所提出的宇宙形成论或自然观作一粗浅的剖析,以就教于学术界的同志们。扬雄《太玄》哲学的最高范畴称为“玄”。“玄”在《太玄》中,象《周易》的  相似文献   

6.
《西江诗话》卷二载: “山色有无中”王维诗也,欧公《平山堂词》用此一句。东坡爱之,作《水调歌头》,乃云“认取醉翁语,山色有无中。”这是以诗句入词的显明例证之一。王维的《汉江临眺》全诗是:  相似文献   

7.
庚辰年学习札记八则:秦观淮海之号得之于沈约诗句;温飞卿词“小山”实指枕屏;易安词“乍暖还寒”之误;东坡《浣溪沙》词“牛衣”当为“半依”;戴复古《贺新郎》词中丰真州为丰有俊;王鹏运所欲得之《樵歌》,非独谓朱希真词;词于明用、暗用典故之外,尚有明用前句而实用后句例。  相似文献   

8.
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云:“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有人解释说:“这二句说忍到令尿在胞中略略转动而将胀出时才起身去小便。”也有人说:“小便常常忍到使膀胱几乎转动,才起身去便。”向疑二说未允。“胞”用为脬,自不待言,关键在于“略转”的训释。《朝野佥载》卷四云:“家里便  相似文献   

9.
六臣注《文选》曹植《七哀》诗题下吕向注:“七哀,谓痛而哀、义而哀、感而哀、怨而哀、耳目闻见而哀、口叹而哀、鼻酸而哀也。”李善注意到王粲的《七哀》诗当排在曹植作品之前,吕向当然不会看不到这一点,在解题时必然尤其注重王粲之作。我认为,吕向的解说很可能由概括王粲《七哀》(西京乱无象)而得。他据开头两句,说诗人痛国家不幸、愤贼臣为患;据三、四两句,说诗人感于乱离、怨离京华而走远郡;据“出门无所见”至“何能两相完”一段,说诗人因耳目闻见而哀;最后六句被视为“口叹”、“鼻酸”之  相似文献   

10.
“三句体”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独特现象 ,特指这样一些诗歌 :以三句组成一首完整诗篇的 ,如相传为孔子所作的《获麟歌》和刘邦的《大风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章节的 ,如《诗经·王风·采葛》和《越谣歌》 ;以三句组成一个意义层次的 ,如曹丕的《燕歌行》和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长期以来 ,很少有人专门论述这一诗歌体式。据笔者所知 ,最早提及这一现象的可能是宋朝的严羽和魏庆之。严羽在《沧浪诗话·诗体》中指出 :“有三句之歌。”魏庆之在《诗人玉屑》卷二《诗体上》中说到 :“有三句之歌 ,高祖《大风歌》是也。古《…  相似文献   

11.
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闻鹧鸪”句,异解颇多.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释此句曰:“‘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近人邓广铭先生反驳说:“所谓‘山深闻鹧鸪’者,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转引自刘逸生《宋词小札》)刘逸生先生则认为:邓先生的解释“这自然比罗大经的解释合理,但个人以为这些鹧鸪之声应该是指投降派的叫嚷。因为这更近于作者写此词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的茶马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茶马贸易互市之制,最早始于唐代。但当时唐王朝与西北少数民族换取马匹之物,并非全用茶叶,有时用金,有时用帛。唐初,还以大量金帛易取马匹。唐代宗时“回纥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与中国婚姻,岁送马十万匹,酬以缣帛百余万匹。”(《新唐书》卷五十一,《食货志》)直到唐德宗贞元末年时,才正式以茶易马,“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新唐书》卷一九六,《隐逸列传》,《陆羽》)但其时唐王朝还缺乏专官以管理边地茶马贸易之事。  相似文献   

13.
杜甫的《诸将》五首曾被某些有见识的批评家推为杜诗七律的“压卷”之作。这一组诗古今注家曾加以证释,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但是,第一首的第六句“曾闪朱旗北斗殷”,可能多数注家都讲错了。这句诗中的“殷”字,某些古本(如《文苑英华辨证》卷八所称孙觌本杜诗)作“闲”。有的注家就依以立论。王嗣奭《杜臆》卷六云:“北斗”指京师,而宿卫之士,空闪朱旗,有名无实,故谓之“闲”。按《唐志》:“李林甫请停上下鱼书,自是徒有兵额、官吏,而戎器、驼马、锅幕、糗粮并废矣。时府人目上番宿卫者四侍官,言侍卫天子也。是时,卫佐悉假人为僮奴,京师人耻之,  相似文献   

14.
扬雄《法言》的文化守成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雄︽法言︾的文化守成主义杨海文《法言》是西汉著名思想家扬雄(前53—18)晚年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拟《论语》而作的著述,针对思想界“众言淆乱”、“杨墨塞路”的复杂情形,要求人们“多闻则守之以约,多见则守之以卓”。扬雄这一“言重则有法”、“法而易言”...  相似文献   

15.
岳飞《满江红》词中有“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句。夏承焘先生以此作为《满江红》非岳飞作的依据,其实,岳词中的贺兰山并不是指今甘肃、河套之西的贺兰山,而是指贛州附近的文壁山,不是实指,而是典故。乾隆二十一年刊本《赣县志》云:“郁孤台在县之西北隅,旧名文壁山,一名贺兰山”;康熙五十九年刻本之《西江志》亦云:“贺兰山在府治西北隅,  相似文献   

16.
《离骚》“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王逸注“日又忽去,时将欲暮。”后人遂遵王说而引申曰:“忽忽,疾行貌。”实误。今按,此“忽”当与“暮”近义,作幽暗解。试论之: 屈赋中“其”“之”诸字常用作连词“而”(“之”“其”“而”古音同属之部,故音近义通)。则“其”前后之词,其词性往往相同而词义相近似。如“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纟画)其难迁”。“总总”即“离合”,“纬(纟画)”即“难迁”。类此者甚众,兹不赘举。同理,此句“忽忽”与“暮”亦当为同义词,共明“日”之状态。余疑这“忽”为“曶”之借字,《汉书·古今人表》:“仲忽”作“仲曶”。《汉书·扬雄传》:“时人皆  相似文献   

17.
宋代江西诗派诗人徐俯的诗集宋后已佚,南宋陈思所编之《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一四《东湖居士集》选收徐俯诗二十五首,句二联,远非完帙。今人所编之《全宋诗》第二十四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1月版)以《东湖居士集》为底本,另做了辑佚,将徐俯诗合编为一卷(第一三八○卷),惜仍有遗逸。现将本人所见略作陈述,以补《全宋诗》“徐俯卷”之阙。《红梅》:“紫府与丹来换骨,东风吹酒上凝脂。”《吕右丞挽词》:“补衮家风在,名门不乏公。”无题散句:“芙蕖漫漫疑无路,杨柳萧萧独闭门。”“昼暖坐迎日,夜寒眠见星。”“沙边真见雁,云外醉观星。”“明…  相似文献   

18.
《论语·公冶长》有:“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之句,向之注家皆解“昼寝”为“白天睡觉”,如近人杨伯峻《论语译注》即是。我认为:“昼寝”乃“画寝”之形讹。“画寝”乃“涂画寝室”,“雕木画寝”之典古人多习用。《汉书·杨雄传》即有:“非木摩而不雕,墙涂而不画。”之句,《周书·苏绰传》亦言:“若刀笔之中而得浇伪,是则饰画朽木。”皆暗用“画寝雕木”之典。唐李匡义《资暇集》言:“梁武帝读为寝  相似文献   

19.
《资治通鉴》卷一百五《晋纪》“孝武帝太元九年”载:“慕容农之奔列人也,止于乌桓鲁利家,利为之置馔,农笑而不食。利谓其妻曰:“恶奴,郎贵人。家贫无以馔之,奈何?”胡三省于“恶奴”后加注云:“句绝。恶奴,盖詈其妻之语。”今按恶奴乃慕容农之字。《晋书人名索引》303页中载“慕容农(恶奴、辽西王)”。查《晋书》卷九《孝武帝纪》:太元十九年“冬十月,慕容垂遣其子恶奴寇廪丘,东平太守韦简及垂将尹国战于平陆,简死之。”此事《资治通鉴》卷一百八《晋纪》“孝武帝大元十九年”载为:“燕主垂东巡  相似文献   

20.
“余”在古汉语中一般用作第一人称代词。但《楚辞》中的“余”,又作连词“而”解,这却为人所忽略,不可不辨。兹举《离骚》中的几例: ①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②曾歔欷余郁邑兮,哀朕时之不当。③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④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例①中“余”连接“忳”、“郁邑”和“侘傺”,这三个形容词并列,都是形容下句“吾”悲伤的样子。若将“余”解为“我”,则三个形容词断隔不连,语意不畅,且与下句之“吾”重复,而解为连词“而”则甚顺。同样,例②例③例④中的“余”均应作“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