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释"装界"     
“装界”一词,文籍中多见,而诸多辞书均未收录,《汉语大词典》虽收而因断句之误,错释成“背匠”。本文援引大量材料,证明了“装界”即“装潢”,指装裱古籍或字画,“装界作”指装裱工作的场所。同时也为“装界”一词寻找出更早的书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两个三角”理论,从大三角“古———普———方”与小三角“语表———语里———语值”来分析“作”与“做”的异同,试图理清这两个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重庆方言中的“倒”可表示动作行为的进行,也可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也可表示动作的方式和结果,用法很多,是重庆方言中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重庆方言的“倒”可和普通话中的“着”字作比较。  相似文献   

4.
司马相如非常强调赋的审美创作构思“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的“自得”性。所谓“得之于内”,从司马相如有关辞赋创作的论述并结合其创作实践来审视,即在他看来,辞赋创作既要深思熟虑,又要自然兴发,乘兴随兴,自得自在;要自得于心,即自己要有心得体会,要有独到的感悟,要自娱自乐,自言自道,即所谓“夫子自道”,自得其乐。同时,“得之于内”说也揭示出了巴蜀文人多任性自由,任情而作的心态特点。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文心雕龙·序志》“弘范《翰林》”一句的四种注释的是非正误作了专题考证 ,指出 :《翰林论》的作者是李充 ,而李充字弘度 ,弘范则是李充同族兄弟李轨的字 ,因此 ,“弘范《翰林》”是误作 ,正确的说法当为“弘度《翰林》”  相似文献   

6.
作,本有造作、做作之意。作态、作秀、作势等,都有此意。更有“作女”一词,把“作”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它不是褒义词。鲁迅在《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中说:“白描”却没有秘诀;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可见他也是反对做作的。只是他似乎仅仅说“白描”是应忌做作的,而不是说作文是不可“作”的。他就曾经指出:“单是题材好,是没有用的,还要有技术。”这里的“技术”实际上就是指“作”。  相似文献   

7.
传世文献中“作册”记录少见,但在商周出土材料中用例较丰富。“作册”一词的呈现形式和使用语境有较为明确的历时变化,殷商到西周早期,几乎均是“作册+名”的形式,自西周中期起出现了“作册内史”“作册尹”,多指册命仪式中的宣命史官。西周金文中,“作册”发展出两个义项:遗存的殷商职名和西周职名的组成部分。殷商职名“作册”在西周时代,经历了遗存、衰落、隐没的过程,反映了周人对殷商职官文化的改造取代。商周铭文中“作册”相关称谓形式和使用语境的历时变化,实际上是“作册”词语内涵转变发展的体现,究其原因,与西周政权针对殷遗贵族的怀柔统治政策,特别是对于殷商职官文化的转化策略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抗抗《作女》中的陶桃,是一个渴望结婚,渴望嫁个有钱、有文化、有地位男人的女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凭着女人的身体和容貌从东北小镇一路“作”到首都北京。在遇到理想中的结婚对象“郑达磊”后,更是费尽心机迎合取悦。这样“作”的结果是她最终结婚了,但结婚的对象不是郑达磊。文章主要就张抗抗《作女》中的陶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作剧理论自成体系,“以若有若无为美”的作剧主张是其中的重要法则。汤显祖在艺术创作中自觉地遵循和运用这一法则,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汤显祖的作剧理论具有“自成体系”、“富有实践性”、“哲理深度”三大特色,是我国戏曲理论的宝贵财富。汤显祖可与王骥德、李渔并称,他们三人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鼎立而峙的三座高峰。  相似文献   

10.
2006年4月广州举行“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既回顾和总结了上个世纪以来的鲁迅研究,也对新世纪鲁迅研究提出新的希望和期盼,更为重要的是,展示了当前鲁迅研究的活力。如何理解鲁迅的“向左转”,鲁迅是自由主义者吗,鲁迅的超前性和高峰意义究竟在哪里,又该如何发现并阐释,鲁迅作品还有阐释的足够空间吗,国外鲁迅研究动态如何,中国鲁迅研究向何处去,如此等等,这些鲁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在这次研讨会上均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某种回应。  相似文献   

11.
清末和民国的社会教育突出了理论上的创新性、时间上的持久性、内容上的广泛性、对象上的普遍性,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重大变革,其宗旨可以概括为“作新民”与“唤起民众”。“作新民”为宗旨的教育运动与“新民说”以及“新青年”观密切相关,“唤起民众”的教育运动根源于“总理遗嘱”,两者的共同目的在于弥补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同一性则是变革教育、培养新国民,救亡图存。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于以往的汉语小说创作的叙述方式,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的小说代表作《灵山》,不是以专有名词也不是以常用的第一人称“我”称谓小说的主人公,而是以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及第三人称“他”来称谓小说的主人公。不仅是主人公,除极少数的传闻中的被叙述者偶尔以名字或诨名称谓之外,所有的叙述者和几乎所有的被叙述者都是以人称来称谓的。小说中主人公“你”、“我”的面前常有女性人物登场,作者以“她”来称谓这些女性人物。拙文意在通过对作品文本的具体分析,尝试解读这种全方位的以人称称谓作品人物的叙述。  相似文献   

13.
陶渊明诗文中有很多自然意象,其中“风”出现的频率很高。但对陶诗文中这一现象的研究还较少。本文通过对陶诗文中气象万千的“风”的意象进行梳理,对这一意象内蕴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作了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4.
田同之以“男子而作闺音”论词,准确地把握了词最为范式化的特质。花间、南唐词人,在创作中大都“遵循一种惯例性的艺术表现范型”,即“男子而作闺音”范式。这种范式由温庭筠开创,为花间、南唐词人所强制乃至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5.
在汉语史上“最为”的最开始使用的时期以及发展成熟的时期均早于“最是”,这是与“为”作系词的用法早于“是”作系词的用法出现紧密相连的。“最是”由在中古逐渐发展而至近代普遍化使用,功能增强,并最终在整体上取代了“最为”的使用优势地位;而在佛教文献中“最为”仍然保持着它的优势地位。这与以下情况相一致:“是”在口语中是作为“为”的历时替代词,而“为”由于具有较浓的书面语色彩在不同的场合也具有其存在价值。到了现代,“最是”作副词的用法已不见使用,而“最为”作为一个副词保存下来,这是由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语的使用功能决定的。  相似文献   

16.
我要飞     
李侃 《阅读与作文》2007,(10):20-20
学生的作文能力包括“作”和“改”两个方面,许多同学往往只重视“作”,却忽视了“改”,故而难以写出好的文章来。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改是写作的深化过程,好文章是经过反复修改雕琢而成的。因此,学会修改自己的文章十分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乐府诗中有很多以“行”和“歌行”题名的歌诗,可是“行”及“歌行”之本义一直没有确解。《尔雅》及其注疏资料表明“行”有“言”义或“语”义,由此可以知道,“歌行”的本义为“歌辞”。  相似文献   

18.
"则剧"考     
“则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戏剧 ,事实上 ,“则剧”也每每与娱乐相关 ,虽然如此 ,“则剧”与杂剧仍然有本质的差别。“则剧”的基本义项是 :戏耍、戏具、戏术等 ,这些义项皆源导于“则剧”最初的含义 :作剧。“则”即“作” ;“剧”即戏耍  相似文献   

19.
跨语言中大量存在的作格现象,应该具有统一的心理表征。通过对致使交替事件的语义成分分析发现,就致事而言,其“可移性”在时体标记词的互动下,与动词的可交替性呈正相关。就共有客体而言,可交替性与动词结果义的语义指向以及内外论元生命度的级差有关。就动词语义而言,状态变化是致使交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致使性可进一步分为“发端致使”和“延伸致使”,只有“发端致使”才具有参与交替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写作”一词古已有之,“写”“作”二字更是源远流长,并各有若干不同的渊源。作为民族文化的凝结,“写作”蕴意丰富,而又可与中西现代写作观念相融通。今天我们对写作反映客观世界、抒发主观情志性质的认知,对写作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等特点的肯定,其间均已悄然可见。“写作”含义的形成和演进,正是我们的古人对汉语语言材料的聪慧选择和精当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