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庾信后期诗赋等情性之作主旨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决定庾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是他后期情性之作,而情性之作的主旨不是“乡关之思”,而是复杂的节操意识。真正造成他晚期诗赋取得极大成就,造成赋境大变,并在艺术形式上有所创新的主要原因是他执着于“节操意识”的艺术外化。  相似文献   

2.
节操意识是庾信后期的敏感话题,也是庾信研究中的一个难题。本文尝试对其节操意识的艺术外化以及节操意识的生成和节操评价等几方面谈点粗浅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历来对于庾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他的诗赋作品的评价以及关于庾信本人行迹的考辨等方面。事实上,庾信的辞赋观念在赋学批评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结合庾信前后期的辞赋创作,分析了庾信的辞赋观念,指出:庾信前期的赋学观念,依然没有彻底摆脱汉赋作家曲终奏雅的套路,对辞赋的讽喻功能尚有一定的体认。而他后期提出的“雕虫篆刻,其体三变”说,则体现了他对往代文体的清醒反思。“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不无危苦之辞,惟以悲哀为主”,反映了向诗之现实主义、骚之发愤抒情传统回归的趋向。  相似文献   

4.
庾信后期的政治抉择表现出明显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在政治情感方面,既有因为离开故国而痛不欲生的哭诉,同时又主动向北朝统治者示好,为北朝统治者歌功颂德;在处世态度方面,既想隐遁不仕以保全节操,又主动要求做官,长期摇摆于出仕与隐遁之间。庾信后期政治生命中的这种矛盾性和复杂性导源于他的士族人生观。通过个人的努力,建立功名、耀祖光宗是庾信一生不变的追求。庾信矛盾的人生观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它集中体现了六朝士族阶层在政治道德领域重家轻国的共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庾信42岁出使北朝后,便羁留下来,从此再也没有回去。北朝的人文、社会及自然环境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至于后人评价“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诗赋动江东”。从他的心态变化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对其诗赋有更深入的理解,也可以体会出整个由南入北的士人适应北朝生活环境的心态变化。  相似文献   

6.
庾信:南北民族文化融合中的“文化特使”刘思刚,刘长寿放眼中国历史长河,古来许多历史人物身后所受到的评价,往往毁誉不一,众说纷坛,真可谓“盖棺”亦难“定论”。处于南北对峙,民族关系异常复杂纷乱的南北朝这一特定的时代环境中,而又身历南北二朝的庾信,其身后...  相似文献   

7.
北方文风和庾信后期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庾信后期的作品,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都与前期的有很大不同。一般文学史研究者都指出他后期创作的变化来源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迁的影响,以及北方文风的积极作用。本文拟循这一思路深入,探索庾信接受北方文风影响的契机和途径,并对他后期创作中融合南北文风而形成的某些特点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8.
庾信研究是20世纪以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从时间上来看,可以1949年、1978年为界分为较为明显的三期,经历了由承传新创到曲折演进再到深入拓展的嬗变历程。从表征来看,庾信研究形成了相对集中的几个热点:庾信年谱考订、作品系年校正和文集整理评介;以《哀江南赋》为焦点的庾信赋文研究及争鸣;以《拟咏怀诗》为核心的庾信诗歌研究及论争;以"文风"为主导的庾信文学作品艺术成就研究;庾信"人格"评价、文学史地位及影响史研究等。  相似文献   

9.
庾信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庾信生活在动荡的南北朝后期,以文学才能深受梁、西魏和北周朝庭的优遇。他早年出仕的梁是一个热爱文学的朝代。在文学上庾信与徐陵齐名。但有些诗因写得“浮放”、“轻险”而被一些人称做是“辞赋之罪人”。由于战乱,他前期的诗文都不复存在了。出仕西魏后,生活经历的丰富和对人生的深刻体验,促使其诗文“绮艳”、“清新”、“老成”。如杜甫所言:“庾信文章老更成”,“暮年辞赋动江关”。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  相似文献   

10.
<正> 关于巴金的无政府主义,1958—1960年期间,全国多家文艺报刊曾给予批判。“文革”年代,巴金更被毫无根据地作为“中国无政府主义的祖师爷”加以声讨,甚至要巴金对当时极左路线煽起的无政府主义思潮“负责”。这是极其错误的。但近年来,一些研究巴金及其思想的论述,或者回避这一问题,或者对这一问题轻轻的一带而过,似乎无政府主义对巴金影响不大或没有什么消极影响。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如此也不可能对巴金及其无政府主义作出科学的、正确的评价。本文力图从事实出发,以辩证唯物的观点重新评价巴金的无政府主义。(一) 有人认为“巴金是一生致力于克鲁泡特金的无政府共产主义宣传的。说巴金  相似文献   

11.
“徐庾体”是诗文并指的文体概念,它一定程度地促进和激励了庾信文学创作上的艺术追求,客观上奠定了庾信“集六朝之大成”之文学史地位的基础。“徐庾体”的创作规范养成了庾信深厚的艺术底蕴,所以,当庾信的生活环境、思想感情发生变化时,他才能创作出撼动江关的暮年之作,才能成功地将北方的文学风格融入自己原有的南朝文学风格中,使它们相得益彰,从而创造出使后代人推崇备至、影响深远的作品。这样,庾信则又由于“徐庾体”奠基之功,使他在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造成超越“徐庾体”的事实:集六朝之大成,启唐人之先鞭。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后七子”文学流派的集大成者王世贞,因为提出了文必秦汉和诗学“格调”说的文学主张,一直受到文学批评史研究者的冷遇,并被简单地冠之以复古模拟派代表的称号。然而,要是注意到王世贞文学批评理论内在的意义和当时特定的文学氛围,注意到他的文学主张在明代波浪起伏的文学批评长河中所产生的影响,对他的评价,就会得出  相似文献   

13.
论庾信后期诗歌创作的特点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对六朝的诗歌评价甚低,但对庾信的作品却多有推崇。如杜甫称“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又如陈沆认为庾信的《拟咏怀诗二十七首》成就很高,“诗史之目,无俟杜陵。《哀江南赋》,与此表里”(《诗比兴笺》)。从杜陈二氏的意见来看,庾信之所以受到推重,盖主要在于其后期的诗歌创作,有着较强的写实精神,内容比较丰富,情感比较深刻,描写比较真实。但是,如果仅仅如此对其后期诗作不加分析地予以肯定,那么,我们对庾信的认识,仍然将是笼统而又模糊的。庾信后期的诗歌创作,的确具有写实的特点,但在不同的阶段,其写实的程度不同,其艺术成就也有高低。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史和文学史上,“二十四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论述了“二十四友”形成的背景、性质、成员身份地位、品德节操、文学成就及影响、最后结局等问题,根据历史事实(主要是房玄龄等撰修的《晋书》),对“二十四友”分别作出具体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庾信批评开始于南北朝时期,此后代不乏出,形成了体系,此一体系又因着不同的时代背景或批评者大体体现为宇文逌的肇始、隋唐学者文人对庾信的毁与誉、两宋庾信批评的平静状态、金代的庾信批评、明代双向度的庾信批评、清代庾信批评的阶段性,以及现、当代庾信批评对古代的“重复”几个段落。历代庾信批评明显地展示出两条纵线平行前进的图案。即自宇文逌之后,对庾信批评基本是沿着隋唐开始的毁与誉两条线上平行推进。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如下:第一,是传统文化的政治伦理性人格标准及“文如其人”的文学批评模式所致;第二,与中国古代传统重实尚用的文学价值观有密切关系;第三,与中国古代传统以艺术直感体认为主的文学批评方法,以及因此导致的文学批评之笼统性、模糊性特征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6.
孔子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他提倡“孝亲敬祖”、“忠君报国” ,培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他主张“用夏变夷”、“和为贵” ,为中华民族大融合奠定了思想基础 ;他关于“大一统”的政治主张 ,铸成了中华民族要求统一 ,反对分裂的民族心理 ;他崇尚“志气”、“节操” ,培养了中华民族的爱国献身精神。在孔子爱国主义思想哺育下 ,形成了中华民族光荣、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 ,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 ,这种爱国主义传统正在升华为实现祖国大团结、大统一、大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亡国之使”的经历改变了他的命运,给他的作品增添了几许忧愁。他的《拟咏怀二十七首》内容丰富、情感多样,具有思念故国的惆怅、贰臣身份的惭愧、物是人非的感慨、身不由己的无奈、壮志未酬的失意、故国将灭的忧虑等多元主题。庾信对隋唐诗文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论多元社会     
本文作者是英国的社会经济学者富尼法尔;在资产阶级的东南亚问题研究者当中,他是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的似是而非的一些观点以及假装同情殖民地人民的态度颇能欺骗一些人。“多元社会”的理论是富尼法尔的学说体系中心,它的一点“价值”就是从侧面提出了殖民地的一些矛盾现象,因此多少有些参考价值。这篇译文的目的是为国内东南亚问题的研究者提供一些批判的对象。也希望引起更多的研究者对这项工作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价值评价问题是价值哲学的重要问题。谈价值离不开谁有价值、对谁有价值;而无论是有价值,还是对谁有价值,都不能离开谁具体作为什么。因此,把价值评价与角色联系起来至少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角度。依据“被评价者—评价者”、“谁有—对谁”这种结构,可将价值评价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直接针对角色的价值评价,即着眼于“角色有”什么价值;二是从一定角色出发作出的价值评价,即着眼于“对角色”有什么价值。对角色的价值评价分为谋生意义上的和自我实现意义上的。从角色出发作出的价值评价分为从当事人出发的和从旁观者出发的。  相似文献   

20.
建江可能是中国大陆最适合解读《安徒生童话》的人选。理由:我对他心性的感觉:温和,博大。童话研究学者,幽默推崇者,作家。———有没有“童话”的出身?或者,是不是从“童话”出发?这一个问题事实上在中国大陆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之中还是一个蛮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儿童文学的“基底”的问题。我们不一定写童话,但我们却是从童话而来的。其中的一个大宗源就是《安徒生童话》。做一个《安徒生童话》的东方解读者读了孙建江选评解读的这些篇目,首先有感触的便是一种“正宗”的味道。《安徒生童话》可以被“颠覆”或“破解”,但那可能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