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保险分支机构内控制度是保险监管和保险业风险管理的重要微观基础,当前我国保险分支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普遍滞后于保险行业的发展,落后于保险监管和行业风险管理要求,存在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为此,一要强化分支机构改革和完善内控的内部动力,严格执行监管部门制定的制度建设指引;二要通过保险公司、监管机构、行业协会及其他相关部门给分支机构施加更强的外部压力,二者共同作用以进一步促进保险分支机构加快完善内控制度,提高保险分支机构及其所属公司管理和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最终达到夯实保险业风险管理基础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2.
当前 ,如何加强保险业的监管 ,使其健康有序地发展是我国金融业的一个热点话题。通过以博弈论作为工具来分析保险监管 ,可以清楚地了解保险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在面对监管时的策略选择 ,从而可以得到保险监管部门提高保险监管效率的措施 ,包括 :(一 )探索有效途径以节约监督成本 ;(二 )加强保险监管人员的有效监督 ;(三 )通过加大合规经营收益与违规经营成本之间的差额来约束保险经营者。通过上述措施 ,以达到进一步规范和管理保险市场的目的 ,从而使我国保险业能够合理有序地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保险监管奉行市场行为监管和偿付能力监管并重的原则。这种严格的监管模式在初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监管产生了许多问题:保险机构的市场准入管制不严,保险机构内控制度建设滞后;监管力量和监管水平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保险自律组织缺位;保险中介制度不够完善,保险中介人的立法仍比较滞后。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进一步确立开放型的现代保险业监管目标和理念;尽快完善我国保险业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努力改进保险业监管方式和手段;要强化保险机构内部控制和行业自律机制;借助中介机构力量加大现场检查力度,同时,要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体制。  相似文献   

4.
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从当前保险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营销模式的问题所在,揭示了加紧推进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保险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是满足保险消费者多层次、个性化需求,改善供给机制、营销服务功能和监管保证等维度切实维护好保险消费者利益.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保险代理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影响保险代理人行为的主要因素为保险代理人工作的外部环境(包括保险公司提供的外在工作条件和保险业宏观环境)、保险代理人激励制度、保险代理人监管制度等。为此,保险公司在日常经营和管理方面要做到:适度提高保险代理人的佣金率;根据市场的情况规定合适的基本业务量,对超过基本业务量的部分应给予奖励;提高保险代理人的违规行为处罚罚金,使我国保险市场能持续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我国城镇居民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居民保险需求是影响保险供给、影响保险业险种开发和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分析研究居民保险需求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保险业的险种开发,也有利于政府对保险业的宏观调控和保险政策的制定。经过运用模型对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保险需求及影响因素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我国城乡居民的保险需求更多是出于人身保障动机,属于一种保障型储蓄行为。保险业的险种开发和政府部门的监管,应突出险种对生命的保障功能,而不应偏重于投资功能险种的开发。  相似文献   

7.
保险合同客体之争由来已久,并因此形成多家之言。以保险标的作为保险合同客体,有其深厚的法学理论渊源作支撑和现实的保险法立法为依据,同时也符合我国保险业的实践活动,因而更有利于保险当事人之间便捷地建立保险法律关系,实现拓展我国保险业务范围和推动我国保险业健康快速地发展与繁荣的目的。而主张保险合同客体是保险利益或是提供保险保障的行为,不但其理由不能成立,且也无前述的依据和社会功能,因此,应以保险标的作为保险合同客体为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世界保险业发达的美国、英国、日本等三国在保险监管实践中的异同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适应中国保险业未来发展的需要,保险监管理念应从依重行政监管转变为依靠法律来实施监管,保险监管重心应从针对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合规性监管转变为保证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的监管,保险监管体系应从依靠政府主导转变为全方位监管体系上来,保险监管范围应从单一领域调整到多领域上来。  相似文献   

9.
保险根植于社会土壤,与民众血脉相连,与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一脉相承。建设中国特色保险业,应当将伦理精神融入商业保险的价值目标体系:返璞归真,突出保障功能;创新产品,关注贫弱群体;自觉超越,参与社会管理。以人本主义为旨归,以社会安全为己任,以科学发展为指引,立足国情,体察民意,积极进取,追求本色。  相似文献   

10.
保险投资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发展迅猛,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闲置资金,因此,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保险投资制度已成为客观要求。借鉴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的保险投资经验,我国应完善保险法制,建立多层次监管体系,努力提高保险资金运用效率;完善资本市场,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专业化保险资金运用体系,提高保险公司经营水平;完善风险监督机制,提高保险资金运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的8项经济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得到各省市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分值并把30个省市划分为4类。研究结果表明: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其动力因子;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表现为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东部地区应凭借资金优势积极培育核心技术,推动产品服务创新;中西部应加快经济发展,积极开发特色险种使其潜在的保险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此外,区域保险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对保险业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保险诚信教育体系建设对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和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有必要转变观念,夯实保险业诚信教育的理论基础;整合资源,积极打造保险诚信教育的发展平台;强化监管,不断完善保险诚信教育的保障机制;规范运作,健全保险诚信教育的约束机制;内外结合,大力推进全民保险诚信道德教育建设。只有这样,中国保险业诚信建设才有坚强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前,保险企业信息化水平迅速提高,单纯依靠传统的行政、司法手段和直觉已难以管理规模巨大的保险市场.发达国家保险业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监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学习和借鉴其先进经验和技术对加快我国保险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端于美国次贷问题的世界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全球的经济发展。我国的保险业作为开放力度较大、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之中难以独善其身,也受到了冲击和影响。金融危机使我国保险业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使我国的保险公司以及保险监管机构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为应对金融危机,必须防范和化解保险风险,努力维护保险市场稳定;转变保险公司经营理念,积极推动保险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现代保险监管体系;支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重点领域改革,积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保险监管,防范保险风险,1998年11月18日,我国将保险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由新成立的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全面、统一监管全国保险业。这一制度安排无疑有助於我国保险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高效化,推动我国保险业稳定、健康、快速发展。 但是,由於这一新的体制尚处於初创阶段,中国保监会的运作时间不长,政府监管仍未完全步入规范化轨道,保险行业自律  相似文献   

16.
从分析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与全国保险业发展水平的差距及背景入手,指出西部民族地区保险业所处的现实方位及在财产保险、农业保险和人寿保险等方面进一步拓展的广阔空间,发挥保险业在风险保障、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保险中介的出现是保险专业化发展和保险业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云南保险中介的发展具有起步晚、规模小、业务范围窄,与保险业的发展不相适应等特点。分析制约云南保险中介的因素,探讨云南保险中介发展的新路子,不仅是保险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推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美国次贷危机的由来及其如何演变为全球金融风暴,分析了它对中国保险业产生的各种直接影响、间接影响以及带来的潜在发展机遇,进而提出了加强保险监管,坚持科学发展观;严控风险,稳健投资,确保平稳发展;不断调整业务结构,积极回归保障主业;抓住机遇适度外扩,稳步推进保险业国际化;加强全员培训教育,提高风险防控能力;适度引进国外保险高端人才和先进技术,确保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加入WTO后 ,我国保险业所面临的压力及我国保险监管所存在的问题 ,指出我国应尽快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系 ,并以偿付能力的监管为核心 ,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作为保险监管的两大目标,防范市场风险和推动市场发展如何能够完美契合,是保险监管体系的重要内容,偿付能力监管作为监管目标体系中沟通两大目标的桥梁日益受到国人的重视。我国应从保险业发展的实际和监管的现状出发,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监管模式进行适时调整,将保险业的监管重心由严格市场行为监管转向偿付能力监管,由偿付能力的静态监管转向动态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