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道是“好汉不提当年勇”,可是有些老年人就喜欢谈“当年勇”,动不动就自我吹嘘,提当年的自己多么的“有能力”,听得家人都烦了,他们自己却浑然不觉,依然讲得津津有味.心理学家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回归心理”,即迷恋过去,喜欢沉浸于过去的回忆之中,认为过去比现在美好.  相似文献   

2.
情感类电视节目热衷于消费个体苦难以博得观众同情,赢取高收视率。以异化“消费苦难”的职业性行为来唤起社会大众内在的情感认同继而获得收益,已成为情感类电视节目制作者的一种营销手段,其本质反映的是对人性的消遣、对情感的消费和对道德的亵渎。从哲学语义来看,“消费苦难”是以引起道德感动、情感认同为内需性的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人实现积极社会化的一种行为方式,是人自由发觉自身“善的系统”的一个过程,具有情感性、社会性和个体性的特征。异化“消费苦难”使情感类电视节目存在道德认知失真、道德情感失真、道德判断失真、道德行为失真等问题,必须通过坚守道德底线,排除道德真空;牢筑职业道德,重视行业伦理;恪守道德情操,提高道德判断;完善制度规定,明确行为责任等路径实现“消费苦难”哲学语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3.
高尔基,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被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贫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了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夜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但他十分喜欢读书,在任何情况下,他都要利用一切机会,扑在书上如饥似渴地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相似文献   

4.
我们评鉴一个人物,把握其独有的精神特质,便是议论人格,包括嗜好需求、思想气质、性格能力等等。客观世界因为千人千面,细细品味的话,各人的人格均有差异,故恩格斯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典型”。可是科学从不满足于“森林里找不到两张一模一样的树叶”的认识,它偏好分析与归类。每个社群中,都会有某些人的人格类型比较相近的现象,而且其中的主流人格类型通常会生活得自在些,免得被人责入“怪人”之列而孤单落寞乃至横遭张志新那样的苦难。于是每个民族和国家,均在不同时期崇尚或不自觉地信守某种人格。人格研究的重要性绝对不容低估,因为它与个人幸  相似文献   

5.
我是一个信贷员,对于“份内”工作和“份外”工作,过去划分得很清楚:认为银行信贷员管资金,商业部门管物资,工、农业部门管生产,都是责无旁贷的“份内”工作。至于商业部门收购计划能不能完成,农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体现了对佛教的慧悟.作家揭示了苦难永在、轮回不息、万物皆空的人生本相,这表明了他对人的本体性特点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也显示了他对佛教的原旨有了不少超越:苦难虽然永在,但苦难又使人得以升华;轮回虽苦,也难以挣脱,但轮回表明了生命的永恒及众生平等;幻灭虽常常使人消沉,但也能使人胸怀大度、抵达至高境界.可见,莫言虽身陷红尘,但佛的慧根也不低于千年古刹里的世外高僧.  相似文献   

7.
维吾尔族过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长袍称的“袷袢”,右衽斜领,没有钮扣,用腰带式长方巾扎腰。农村妇女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黑色对襟背心,城市妇女多穿西式短上装和裙子。维吾尔人喜欢戴四楞小花帽,被称为“朵巴”。花帽种类主要有“奇依曼朵巴”和“巴旦姆朵巴”两种。青年人喜戴奇依曼花帽,中年以上男子多戴巴旦杏花帽。维吾尔族妇女喜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着盛装时还画眉毛、染指甲。过去未婚  相似文献   

8.
关于艺术典型,恩格斯有一著名论点:“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过去亦有译成“这一个”的。 长期来,人们都把恩格斯这段话看成“典型”的定义。但是,恩格斯这里所说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把苦难化作酵母的人——兰姆及其《伊利亚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苦难化作酵母的人——兰姆及其《伊利亚随笔》徐康玲苦难与幸福对立,苦难与人生的追求对立,苦难到了极端,甚至与生存对立,因此从本能的意义上说,一般的人,很少会以主动姿态去迎接苦难,除非人格上的价值取向促使他作出必然的牺牲。西方人说,“仇恨出诗人”,中国...  相似文献   

10.
现代人已经被“社会化”得太久,以至于“自然人”这种状态已经从根本上失落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哈代这个作家值得让我们再一次细细品味。他那双尚未经受“社会人”异化的眼睛,洞察了了自然人性最后的天鹅哀歌。在哈代精心的叙事安排下,《苔丝》一书呈现出这样一种精巧的结构:以克莱尔父子的两场审判为主体。在此之前设置了油漆匠和乡村牧师两场寓言式的审判。四场审判相互对应、相互阐发,形成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意义载体,最终由苔丝之死推向极至。哈代要让苔丝躺在异教徒的祭坛上——她是自然的女儿,一个献给苦难的祭品,必须以自身的死亡唤起人们哪怕一刹那的崇高情感。  相似文献   

11.
我家的财产不多,多的是笑声。我们夫妻俩天生一副乐观性情,妻更开朗,我稍顽皮,虽然我们制造不出高品味的幽默,普普通通的一句趣话,也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 刚结婚那几年,我喜欢订个人计划,尽管每年的计划都执行不了一个月,惹得妻老是嘲笑我“常立志”,但下一年快到来时仍捺不住要“计划计划”。有一年,我在订计划时,反思了过去计划总执行不长的  相似文献   

12.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一首我不大喜欢的所谓哲理诗。之所以不喜欢,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其尊严,人格没有高下之别:在以人为本的观念底下,谁人虽活实死了呢?人道主义画家黄永玉在《罐斋杂记》里画了一幅小老鼠图,题曰:“我丑,但我妈喜欢。”那真正是意  相似文献   

13.
德国柏林的卫生部门最讨厌的季节莫过于夏天了,这倒不是因为夏天容易发生多种严重流行病,而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再次面对一场“鸽子大战”。 凡是到过柏林的人都有这么一个印象,该市鸽子出奇的多,这并不说明柏林人身受战争之苦,对有“和平使者”之美誉的鸽子情有独钟,相反他们视鸽子如死敌,都希望除之而后快,只是苦于没有办法,因为鸽子的繁殖能力实在太强了。 柏林市民身受鸽子之苦。其他季节尚能容忍,而一旦进入夏季,雨水不断,把鸽子粪便从楼顶冲到街上,  相似文献   

14.
北村的写作可称之为心灵写作。他带着终极关怀的热情透视这个世界的苦难和这个苦难的世界。对此,他自己如此概括:“我不过是站在良心的立场上写作,描述在路上的苦难和尴尬,但并不是说我本人是绝望的。正如有光就意味有暗一样,你若退出光明就必进入黑暗。今天站在光的地位向黑暗注视,但不意味着接受它,而是给它一个良知的态度。”①这一“良心的立场”和“良知的态度”终于使价值之光不再被事实暗夜所淹没,也使中国当代文学超越荒寒、嘲讽的喜剧风格而拥有悲悯、庄严的悲剧激情成为可能,超越物质人和社会人而走向心灵人和人类人成为可能。如…  相似文献   

15.
《文史哲》1958,(9)
一、对过去政治課教学的功过估計过去几年我校政治課教学工作做得究竟怎么样,应如何估計,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問題。一年前,当右派分子向党猖狂进攻时,他們大肆叫嚷說“我校政治課100%是教条主义”其实他們是把馬列主义一概称之为教条主义来加以攻击。他們攻击的不是真正的教条主义,而是馬列主义。如他們污蔑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論是錯誤的”,“黑格尔的哲学比毛澤东的矛盾论要高明”,“如果沒有馬克思列宁主义出现,世界上就会少死一些人,如果沒有共产主义,就沒有国內战爭,国民党可能还建設得更好些”等等。经过伟大的反右斗爭,人  相似文献   

16.
一位大学学英文的朋友,毕业后从事了完全不同的职业.十几年过去,她突然感慨,看到英文时,心里会悄悄地动一下:我有时看翻译书翻译得那么倒胃口,真想动笔翻译一下.我赶紧鼓励她:你完全可以翻译童书啊.当爱好吧,想做就赶紧做. 身兼数职的“小巫女”巫昂,从来是想到什么都去做,结果做成了很多事.也正因如此,一些有疯狂想法的人,喜欢来找她说自己的疯狂计划,巫昂的做法是:只要不是找她借钱,都怂恿他们先行动.  相似文献   

17.
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对民族复兴之路的探索中,经历了一个从“师夷制夷”以实现自强到自由为体变法图强的思想转变过程。在此过程中,西方自由主义逐渐由原来封建制度中的一个补救措施变为了改良派思想中实现中国富强的必经之路。但历史表明,无论在封建制度中的西学,还是后来的自由为体学说,本质上都想采用西方自由主义模式改造中国,但在实践中都没有使中国摆脱苦难。  相似文献   

18.
鲁风  木南 《西部观察》2002,(7):48-49
这是一段奇妙奇遇的爱情故事.写法不是时髦的,而是很平实的。我是在冷静地写,五六十年代的人的爱情经历,反思过去的各种苦难,在苦难中推崇爱情的高贵。  相似文献   

19.
《论语》"三省"新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高足曾子有一段很经典的话 ,这就是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我认为 ,曾子所创立的人的自我反省的学说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高的价值 ,对指导现实的人生很有益处 ,是我国乃至整个人类文明进步的一面宝镜。(一 )人如何把握自己的未来是人生主题之一。而这个主题集中体现在一个“省”字。“省”就是反省 ,就是检讨过去。检讨什么呢 ?检讨过去走过的路 ,有哪些成功的地方 ,哪些失败的地方 ,有什么经验 ,什么教训。人为什么要反省 ,要检讨过去的得与失 ,目的在于把今后的事做得更好 ,未来的…  相似文献   

20.
一种叙事:关于异性爱与同性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妇人杀夫──性政治与一种叙事原型小说《杀夫》原名《妇人杀动,是台湾作家李昂自己“十分喜欢”的命名①。相对于李昂的喜欢,改名者(据作者透露为“评审”)显然认为“杀夫”用语则更为简洁。可是,作家李员为什么反倒喜欢赘语式的“妇人”在此小说命名中的出现呢?最直观的解释似乎只有一个:作者极不喜欢主语“妇人”哪怕是在语表层面上的匾乏。相对“杀夫”来说,“妇人杀夫”是一个语言结构意义十分完整的陈述句,它不但陈述了一个两性尖锐对峙的极限状态,而且还陈述了一个反传统秩序的颠覆状态。如果从《礼记》“妇人,从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