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庚白是南社的重要作家之一,研究近代文学的学人往往简单地视林庚白为宋诗派成员,但事实上宋诗不能涵盖林氏一生诗歌的情感内容和艺术风貌。从早年对同光体的追慕到后来对宋诗派的反叛和超越,林庚白对同光体宋诗派理论的内省与改造体现在藉诗写史的自觉性,情绪与情感的现代性以及以社会主义者之身世与怀抱而为诗三个方面,为传统诗词创作注入了新的精神  气质和思想内涵。其五四以后的诗作也显示了旧体形式的诗歌在主动顺应历史潮流,渗入时代精神的条件下的内在生命力和创作实绩,不应为近现代文学研究所忽视。  相似文献   

2.
声乐艺术的本质是表情,完整、准确、细腻而深刻地体验和把握声乐作品的内在情感至关重要,要养就内心视觉,即“心服”,通过想象,捕捉声乐作品尤其是音响部分潜在的绘画性因素,建构画面和视觉形象,为情感着形着色,从而为演唱者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操作提供一个大体可以触摸的对象.声乐艺术中的绘画性,即指通过想象主要是听觉想象而获得的各种视觉形象及画面.绘画性的构成要素有:线条、色彩、造型、歌词的情境语义.绘画性的存在依据,有实践依据、心理学依据、音乐本体论依据,绘画性的表现途径有:模仿歌曲表现对象的声音以暗示某种画面、通过渲染情绪气氛象征某种情景、通过音响色彩象征或暗示某种景象,通过音响运动状态表证某种视觉形象,通过音响造型象征或暗示某种视觉形象.  相似文献   

3.
林庚白早年与同光体诗人交往颇多,受同光体影响较大,后期虽对同光体反戈一击,但其诗歌与诗论仍与同光体渊源颇深。同时,他的诗论和创作紧扣时代脉搏,反映激烈的社会矛盾,又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4.
前些年我发表过一篇短文,题目是《最早誉毛泽东为诗人者》,其人便是林庚白,证据是他所编的《今诗选》,时间在1940年5月,拙文指出:“毛泽东的诗词即使在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也不过几十首,数量并不多,何况是在1940年以前,又何况当时毛泽东诗词只有少量传抄!林庚白仅据‘见闻所及’,便感受到了毛诗‘一新耳目与精神’的深刻时代内涵,毅然将其列入诗人之林,与众多职业诗歌选手相抗衡,确系独具慧眼。作为国民党的要员,林庚白不带政治偏见,在一片反共声中,竟敢入选共产党领袖的诗,可谓不但有识,而且有胆,令人不得不由衷地钦敬…  相似文献   

5.
论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贾平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描写展开论述,认为在贾平凹的小说创作中,其前后期女性形象的刻画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展现贾平凹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的特点及变化的分析,来揭示作家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感受与变化对其作品中女性形象塑造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一是作品呈现的优美化;不但人与人之间大多充满了温情友爱,就是景物风情也有着温馨的色彩。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二是情感呈现的感觉化;作家通过作品中的意象、形象把情感提供给感觉,同时提供出自己的情感评价。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三是依附于感情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活力在于贴近人民、反映现实。本文对镇江市三位散文作家的作品作了具体分析 ,指出他们的作品虽然题材不同、风格各异 ,但都将形象、情感与思想交融在一起 ,因而产生出真正的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8.
林庚先生是海内外著名的楚辞学专家,他毕生与楚辞结缘,从20世纪50年代出版《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到80年代《天问论笺》问世,楚辞可以说陪伴了他半个多世纪,他的这两部著作凝结了数十年心血,是他潜心探索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民族器乐作品一直是紧密联系着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现实生活和思想情感而形成与发展的.虽然音乐是属感性和听觉的艺术,但是它们可以借助于具体形象,运用形象思维加以展示。器乐作品不同于绘画、书法,可以原样地保留下来,又区别于声乐、戏剧,可借助歌词、台词、故事情节等帮助理解来表达出原作品的风格特色。它只能靠保存下来的音乐符号(有时甚至还不够完整),经过后代人们  相似文献   

10.
自然诗的观念在林庚1930年代的诗学探索中占据突出位置。我认为,讨论林庚的自然诗观念,可以从考察三个方面的关系入手:一个是林庚与废名的关系,他们两人既有某些趋近的地方,又有明显相斥的地方。趋近的地方比如他们都有一点古雅的意趣,还有两人都喜欢从旧诗与新诗对照的角度谈新诗。废名在他的新诗课堂上评价林庚说:“在新诗当中,林庚的分量或者比任何人要重些,因为他完全与西洋文学不相干,而在新诗里很自然的,同时也是突然的,来一份晚唐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一是作品呈现的优美化;不但人与人之间大多充满了温情友爱,就是景物风情也有着温馨的色彩。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二是情感呈现的感觉化;作家通过作品中的意象、形象把情感提供给感觉,同时提供出自己的情感评价。汪曾祺小说的重要情感品质之三是依附于感情表现思想。  相似文献   

12.
2007年。一个名为“熊猫烧香”的病毒,在让众多网民叫苦不迭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网络创作热潮。在由唐诗、宋词、流行歌曲、电影对白、原创漫画等改编的“作品”中,你到处可以发现这个可爱而可恶的熊猫形象:双手合十举着三根香,两眼微闭,一脸虔诚。  相似文献   

13.
顾晓晖 《宿州学院学报》2007,22(6):85-87,90
本文介绍了歌唱的二度创作与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与处理。在歌曲的表演艺术上有两个创作过程;它的前期创作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声乐作品的音乐创作是"一度创作"。这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由歌唱者在原作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对歌曲作品的深刻理解进行艺术处理与加工。将声乐技巧同歌曲的艺术表现密切结合而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歌唱者对歌曲的"二度创作"。这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其表现在歌唱的最高层次,最终目标是要将确定静止的声乐作品包含的声乐形象,通过科学的发生方法和技巧,用发自内心的情感再创造出具有原作和歌唱者本人所应有风格的音乐形象,并通过中外音乐作品实例加以具体分析。从而对声乐作品本身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歌词内容和音乐形式有其独特的"形象"。即对作品情感表现及艺术处理上,有一个整体的构思与布局。通过举例对声乐专业技能的学习及体会,使其真正的把声音,呼吸,吐字,感情带进歌曲中,达到艺术歌曲"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演唱。  相似文献   

14.
沈石溪关于狼形象的塑造,在当代动物小说创作中占据独特的地位。他的作品既展示了狼在大自然中真实的生活状态,也找到了狼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契合点。作品通过对动物的生存法则、动物间的关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以及动物之间的情感描写,对狼形象做出了全新的诠释,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类社会状况的剖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文学类课程得天独厚的美育优势和美育功能 ,在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进程中得到了广泛重视。文学类课程教学 ,应从作者高尚的人格精神美、作品的深挚情感美和作品的形象意境美三个方面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2005年4月,“十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林庚诗文集》由清华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这是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林庚先生平生著作的第一次总结集。林庚,1910年生于北京,1928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两年后转入中文系。1933年毕业后,留校担任朱自清先生的助教。抗日战争爆发后,林庚先生到厦门大学中文系任教,1947年回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林庚先生的新诗创作和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他在中国文学史、楚辞、唐诗及古典小说等领域的研究上,有深刻、系统…  相似文献   

17.
散文作品教学的形象感染是高校文学鉴赏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散文作品鉴赏在大学生成长教育中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对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着极大的意义。散文鉴赏教学中注重形象感染,遵循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散文文体的创作规律。这种形象感染伴随着想象因素和情感因素等,且必须通过相应的教学艺术来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1930年代以废名、林庚、朱英诞、卞之琳、何其芳等为代表的北平现代派诗人群对"温李"晚唐诗风进行了集体性讨论与提倡。废名对李商隐无题诗的分析中包涵了其诗歌观念的多个方面,包括倡导浑融自然的诗质,重视含蓄象征手法,重视诗的感觉与幻想,哀伤缠绵的审美需求。卞之琳的《无题》组诗、林庚的多首《无题》继承和发扬了李商隐无题的优良传统,在多方面体现了现代无题与古典无题的深刻联系。无题诗代表了一种对诗歌思想价值和社会功用性的排斥,对含蓄朦胧、晦涩象征的表现手法的推崇。无题诗与情爱主题的天然联系代表了诗人对私人情感、心灵体验和感官直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在曹植的辞赋作品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动物形象,通过这些动物形象,我们可以一窥曹植的内心世界。曹植的文学创作与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前期的作品大都意气风发,积极向上,而后期的作品则深沉压抑。曹植辞赋中的动物形象体现了他人生不同境遇中心境的起伏变化,这种手法是对前代抒情小赋的继承和发展。通过这类作品,可以一窥曹植文学创作与人生境遇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形象学(Imagologie)通过对文学的研究来了解民族与民族之间是怎样互相观察、互相表述的。形象学中的"形象",不仅仅指异国的人物、景物,也可以指作品中关于异国的情感、观念和言辞。这一新兴学科正越来越多地吸引着我国比较文化研究者的目光。近年来,国内关于"中国形象"的异域表述的研究也逐渐兴起。选取德国表现主义作家阿尔弗雷德.德布林(Alfred D?blin,1878———1957)、阿尔伯特.埃伦施泰因(Albert Eh-renstein,1886-1950)、弗兰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的著名中国小说为例,借助形象学的理论,进行"中国人"形象的分析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