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命意识是初唐诗人群体思考的一个重要命题。其在对汉魏生命意识的总结中,继承了人类对生命长度的追求。这种追求因盛世的到来变得更为急迫,却往往因个人际遇而无法把握,从而流露出个体生命之悲。进而,他们将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生命放在历史的时间流中,与宇宙对话,探求并最终获得与永恒的同在感。  相似文献   

2.
鲁藜的诗歌紧扣生命的主题,礼赞生命的奋斗不息,创造生命的壮举,讴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折射出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因苦难而"绽放".生命因追求而美丽.生命的升华与超越不仅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追问上,还体现在对群体生命、"大我"世界的追求中.向生命的高度攀登,突破"小我"的牢笼,将个体生命投入"大我"的世界,在"大我"的世界里无私地奉献和付出,与群体生命达成一片,最终铸造辉煌的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3.
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有限 ,幻想着在有限的生命里追求无限的价值 ,在相对的存在中追求绝对的意义。中国人把生生不息的自然山水看作寄托个体生命的载体 ,这种自然意识使山水诗人在歌咏自然山水时表现出强烈的时空意识。  相似文献   

4.
庄子的生命思想是在宇宙观念之下以个体生命体验为基础对人生所进行的深刻思考。个体体验的生命痛苦意识使庄子的生命思想不同于儒家的注重群体的生命观,表现出对个体生命的珍视;与此同时,庄子对生命的思考又是以宇宙观念为背景的,只有将个体生命的有限融入宇宙时空的无限中去,才能超越有限的痛苦,才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进入逍遥游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再生产的方式是传承文化,传承的主体是社会之于个人。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特点为双向性、主动性与被动性、语言中介性与行为实践性、继承性与超越性。教育中“社会之于个人”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激发个体传承文化的使命意识;激发个体对真理的追求意识;提升个体对生命自觉、人性完美的自省意识。  相似文献   

6.
生命教育是一种满足个体需要,促进个体生命发展的教育行为,其内涵包括生命意识教育、生命历程教育与生命价值教育。儒家、道家和佛教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命教育思想。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的变迁、高等教育的功利性与工具性倾向、大学生群体生存与生活压力的加大是实施生命教育的现实依据。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完善生命认知、培养生命情感和实现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试论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生命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对哈代“性格与环境小说”的悲剧观,即生命悲剧意识,做新的分析。肯定哈代作品的生命悲剧意识源自他对生活的悲剧性感悟和叔本华悲观哲学的后期影响,通过文本分析,阐释哈代对生命个体和人类群体悲剧命运的哲学关照。  相似文献   

8.
本文借助叙事学行动素理论考察陈铨的《天问》和苏童的《米》.在两个文本中,各自的主人公林云章和五龙都是主体接受者,他们对愿望对象(客体)的追求,都体现为理想的实现.在对客体的追求中,展示了人性的堕落与丑恶,显示出生命个体在现实存在中追求与失落的永恒矛盾,由此突显出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9.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包括生死意识和生命价值实现意识。《世说新语》中的魏晋士人是历代文人中生命意识最强烈的庞大群体。吊唁死者时的种种怪异行为 ,表现了魏晋士人对死亡的极度厌恶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他们把人格的自尊视为生命价值实现的终极目标 ,各种相互对立的人格都在这里发展到了极致。但魏晋士人对社会价值的追求却是历代文人中最微弱、最残缺的  相似文献   

10.
论魏晋建安时期士人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晋时期,频繁的战争,残酷的政治角逐,饥荒灾难的冲击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造成了极度混乱、黑暗的社会现实,这一切都激发了魏晋士人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如何实现人生的目标,在短暂的生命瞬间,追求个体生命价值的永恒,成为魏晋士人生命意识的主题。建安时期,这种生命意识更加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1.
与近现代心理学人格概念突出个体抽象的人格特征不同,儒者人格以人生哲学的人格意识所包含的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基本内容,是仁的生命体认和礼的理性自觉二者的有机统一,并通过个体人格成长过程的展开完成对普遍性的生命存在体认,以支持人生的理想追求和转化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在儒家境遇中,宇宙浑然一体,必然由主体自我重新建构,才会形成道德的世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叙事伦理学的角度观照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文本在现代自由伦理叙事中凸显了鲜明的女性生命意识。具体体现在:第一,女性个体生死意识体验及对生命存在意义的反思;第二,灵肉相契的生命感觉追求和爱欲诉说。小说文本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自由自觉表达在现代女性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自由伦理叙事的范本  相似文献   

13.
周敦颐在诗歌中显露了他的两难之境。他一方面在现世积极进取,安顿众民的生命,虽然做出许多惊世之事,却受到诸多限制,并因现世的名利追求让他深感失望,透露了一位儒士的生命悲情;另一方面逃离现世,放下世俗的烦恼,回归自然,游山玩水,观赏道教圣地,多次显露归隐之意,追求个体的生命解脱。他一直在入世与归隐之间纠结,并用诗歌抒发个体生命的悲情。  相似文献   

14.
西洋合唱艺术,作为声乐的一个艺术门类,多角度、多层次地将每个生命个体对生活的感悟融合到群体的共鸣中.它以独特魅力感动人们,诠释着生命意识对于生活存在的认知、理解和热爱.  相似文献   

15.
论海子诗歌的生命意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子在自己的诗歌中创造了独特的生命意象序列。透过多种奇幻诡谲的表现形态,生命意象呈现出三层含义:一是个体生命的真实跃动,二是生命群体的共振共在,三是对本真存在状态的追求。通过对生命意象序列进行深入解读,可以更深刻地领悟诗人海子开阔宏大的生命境界和悲壮惨烈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中国文化中不存在关于个体论思想,也就是说,对个体的感性生命、个性情感不关注。事实并非如此,其实,杨朱与庄子都关注个体生命,而且在关注个体生命的同时产生出不同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7.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18.
儒家人文精神及现时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文化中,由于其慧命思想的支撑,到处充满着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的特点是:尊生重生,高扬生命意识,主张以积极强烈的人生实践,省视生命的有限性,积极入世,追求生命的不休;强调利他、利社会的群体精神和价值取向,主张人应该推己及人,先人后己,尊重他人;强调个体的道德修养,要求自觉祛除内心渣滓,追求理想人格。儒家人文精神中的这些积极方面,对于现代精神文化的建设有着深远影响,对现代的精神安顿,培养人们对社会长远利益的责任心及道德、价值重建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关于意识的内在构造学说。意向性理论研究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和构造性,即意识活动的主体如何带着特定的材料和意义通过意识活动指向意向活动的客体,并赋予意向客体以意义。意向性与意识形态紧密相关,意向性是意识的本质属性,意识形态是意向性的外在表现。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是从微观层面对群体意识形态的建构进行深入研究的。借助于群体化的方式,个体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将群体规范内化为自我意识;借助于交互主体性的途径,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融合,从而使群体成员享有共同的心理认知和价值取向等意识形式。  相似文献   

20.
两种现代生命观批判和人的生命观重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认识人自己”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永恒主题,在现实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关于人的各种科学的、宗教的、哲学的生命观,其中哲学中以个体主义生命观和群体主义生命观影响力强大,最具有代表性。但是哲学的这两种生命观都经不起科学认识的反思,是哲学形而上思维一元化、极端化的结果。个体生命观犯了消解群体生命的历史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抽象得仅仅剩下本能;群体生命观犯了消解个体生命的现实性的错误,把人的生命当做了自然之物去理解。新生命观的建立,既要看到个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又要看到群体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同时还要看到家庭生命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在对个体、家庭、群体三者基于个体的内在同一性理解的基础上,把人类生命文明看做是个体、家庭、群体的三元互动,人类生命文明的同一性、主体性、无限性才一目了然。全面的生命观对我们真实完整地理解和现实全面地建设人类生命文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