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传统中国的士人政治中,士绅作为乡村社会权力载体无力遏制以社会资源掠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政治权力扩张,因而无力维持权力结构和资源分配的均衡状态.科举制废除以后,晚清的"派官设治"增加了社会治理成本,使得权力配置进一步失衡,进而导致了反体制的革命型政党的产生并在双重压力下向乡村渗透,但政党内部时刻存在脱离乡村、向上垂直流动的张力,这种张力可能造成政党社会功能蜕化、权力性质改变从而形成新一轮的权力结构失衡.  相似文献   

2.
咸晓婷 《阅江学刊》2014,(4):112-117
元稹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与政治家,然其政治品格历来受人非议,论争的焦点集中在元稹结交宦官崔潭峻、魏弘简以谋求权位等问题上。20世纪以来,有学者开始对这一传统说法提出异议。唐穆宗朝,裴度因与元稹政见相左,受人挑拨,污蔑元稹,结交宦官魏弘简。元稹与崔、魏的交往皆属政事上的正常交往,并未借助宦官谋求私利。长庆年间,李逢吉勾结宦官设计圈套一石二鸟陷害裴度和元稹。这就是所谓的元稹“结交宦官、政治变节”的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3.
政治合法性是政治权力能否在政治制度中实现有效管理的根本依据,政治合法性程度的高与低直接反应了公民对该政治体系的认同程度。在政治变迁与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不同国家终究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政治合法性危机问题。合法性危机问题解决的好与坏一国政治系统能否健康发展,政治现代化进程的顺利与否以及政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从技术上说,克服合法性危机的关键在于谋求支持。而在更基本的层面,则要确立宪政架构下的程序正当性,确保政府权力施用的社会公正性,确认国家共同体层次的广泛共识。作为近代公民实现权利、表达利益诉求的政治参与,是合法性危机问题的解决以及政治系统的健康发展的现实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鸿都门学是由汉灵帝独立发起并组织的 ,其初衷和实际并不是直接针对党锢之士的 ,而是针对东观、太学等清流士人 ,同时也是针对宦官集团的 ,因此鸿都门学是汉灵帝执政时代的第三种政治势力。它介于清流与浊流之间 ,是汉灵帝试图依赖的一种新兴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5.
西周政治家们用德来解释为政的资格问题,为现实中君权易位和王朝更迭寻找正当性说明,这是为政以德理念形成的源起。为政以德理念从三个层面对政治提出了具体的合法性要求,即以德配天的天命合法性、德政仁政的民心合法性和德化天下的文化合法性。为政以德是兼具规范和经验因素的合法性理论,体现了中国传统政治追求中“和”的精神。道势两立、君师分离传统在中国的确立,使为政者无法掌控对“德”的解释权,这是为政以德不致落空的一个关键。为政以德理念引导政治符合德的要求,也起到了规范和约束政治权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佳 《求是学刊》2016,(5):155-162
君臣关系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指向君主与臣僚间的权力分配与运作状态,双方互动方式及其牵涉的道德伦理观念。洪武一朝是明代君臣关系的生成期,关于君主身份合法性、君臣权力关系格局,以及君臣相处之道的形成过程深刻影响了后来的国家政治与政治文化,且与元明易代、明初封建诸王、废相等重大事件密切关联。梳理洪武君臣关系形成过程中的话语形态与制度推演,可见该过程主要指向两个维度:君主身份合法性的文化确认和君主集权制度框架的构建。此外,洪武君臣关系作为一种王朝早期历史记忆,在此后二百余年间,被士人群体反复评说,构成以君臣在国家体制中权力与角色为中心的不断反思,甚至发生对皇权专制极端化倾向批判的思潮。  相似文献   

7.
万历中后期,明神宗因国本之争怠于朝政.在廷臣劝谏无效的情况下,司礼监金忠认为自己拥有与士大夫一样辅佐君主的责任,编成 《御世仁风》 并试图进呈御览,体现出空前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该书有意针对万历朝政治与社会情况进行编纂,对"理财"农事"纳谏"三个问题特为致意.通过考察金忠编纂此书的政治期许、 所折射的治国理念以及对万历朝时事的观感,探讨中晚明士大夫"化宦"努力取得的回应与成就,同时也为思考晚明士人与宦官关系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政治认同的理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认同本质上是社会公众对政治权力的信任和对政治价值的信仰。当代政治认同的研究大致有三种路径,其一是以政治文化作为切入点,其二是以"政治合法性"为背景,其三是建基于"公民身份"理论展开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9.
宪政:价值、形态与表现方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的价值在于通过法律的形式界定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公民的关系,规范政治权力,从而达到维护和发展人的尊严和权利之目的;其政治形态表现为将国家领域的政治问题置换成法律问题,以制度化、程序化的形式解决谁来掌握政治权力、政治权力的范围和限度、如何行使政治权力诸问题;而其常规表现则是政治问题的司法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孙祖眉 《社科纵横》2009,24(5):124-125,127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魏晋士人体现出了鲜明的形象特征,他们有一个令后世文人悉心向往的身份一名士。魏晋名士多出身于世家大族,集政治、经济、文化特权于一身。面对世风的虚伪与偏执,东汉士人曾有意识地加以矫正,在一部分人中出现了崇尚任率的生活态度。竹林名士继承这个传统,引《庄子》赋予玄学,开创了晋代“达”风。  相似文献   

11.
刘晓东 《求是学刊》2007,34(5):130-136
明代科举体制的相对完善,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科举竞争压力、内外廉考官权力的不对等与试文的程式化等内在弊端。随着晚明科举流通机制的日渐壅滞,这些弊端也日渐显露,导致了舞弊、权力寻租及揣摩等科场风变的泛生。科举取士公正与公平性的削弱,使基层士人之科举生存环境渐趋恶化,并促动了士人科举心态由"中和恬退"向"燥竞"与"游离"的转化。  相似文献   

12.
政治修辞是客观的政治现象,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发生实际影响的重要条件,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政治学范畴之一.政治修辞是政治权力合法化的必要途径,是政治权力运作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哪里有政治权力的运作过程,哪里就有政治修辞.政治修辞在政治权力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获取和维持政治合法性,进行政治动员,建构政治现实,实施政治欺骗,反映政治文明及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国家与社会关系是政治发展的基本逻辑变量.如果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观察中国六十年的政治发展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政治和政府体制确定了相对合理的权力界限,国家与社会之间实现了有限的二元均衡;执政党制度性权威逐步确立,国家与社会之间达成了基本的有效连接;社会的有效政治参与不断扩大,国家与社会之间形成了一定程度的良性互动.但是,中国的政治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解决的关键就在于发挥社会有效制衡国家权力的作用,使国家的权力运行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从而使国家和社会进入相对平衡和有效互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王培友 《求是学刊》2012,(1):133-139
宋初百年台谏制度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对士人的文化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并表现在此期诗格变迁的发展历程中。台谏制度对士人气节和士人文化风尚产生作用,是通过台谏人物的进谏主张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推行而得以实施的。北宋诗格在五代备极萧衰之后呈现出勃起高涨的局面。此期士人特别关注文、道关系等历史现象,都与台谏制度影响下的士人文化心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舆情最突出的一个特征是士人主体,连结天、君、民之间的士人发挥着整合民意、参政议政的主体角色。形成这一独特政治现象的原因不仅有士人阶层的兴起、士人来源于民的天然联系,还有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以及谏诤与科举制度为士人参政提供的制度化途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后期 ,政治人类学摆脱了以往专注于传统社会的局限 ,不仅传统村落和社区的政治组织 ,而且现代工业社会中的政治制度、国家与社会、社会与其成员之间的权力关系等等都成为其关注的对象。在这种大背景下 ,政治人类学研究出现了三个主要趋向 :强调资本主义体系对全球的影响 ,重视弱势的边缘群体研究以及关注当代国际性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全球政治是一种与传统国际政治截然不同的政治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政治主体多元性、政治问题广延性、政治权力分散性、政治规制合法性和政治过程妥协性。全球政治对民族国家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影响,它促使各民族国家政治价值普适化、政治模式多样化、政治运行法治化和政治主体合作化。在全球政治背景下,民族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推进实际上也加快着整个世界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耿云 《唐都学刊》2006,22(5):90-94
党的现代化是各国执政党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执政党的现代化问题的实质是对其政治合法性的永恒诉求,现代化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也构成了挑战,党应该与时俱进,以价值观、制度、组织、角色的现代化来回应合法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9.
李安林 《学术交流》2007,6(7):26-29
政治权力制约问题,自古以来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政治权力制约理论的梳理,批判性地吸取各种理论经验,提出制约政治权力必须从社会与政治的互动角度思考,即要将政治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置于多元均衡而和谐的社会结构之中考察。本文认为,这样才能推动政治权力制约理论的深入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政治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完善,进而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从《红楼梦》中士人形象看曹雪芹对儒家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教化在塑造传统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灵魂方面,作用至深至远.甄士隐、贾雨村和贾政是<红楼梦>中着墨较多的士人形象,伟大作家、思想家曹雪芹在这三个文学形象中寄寓了非常深刻的文化寓意.甄士隐是深受宋明理学浸染的士人,此人具有理学家所高倡的"内圣"人格,但同时又是个严重脱离现实生活、毫无治事本领的废人;贾雨村是儒家思想文化与科举制度结合之下产生出来的士人代表,其特点是知行不一,虚伪无耻;贾政是儒家"礼"文化化育出来的士人,品格端正,但因循守旧,不周世用.曹雪芹通过这三个士人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