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们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育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宣传,可以引导医学生深刻感悟家国情怀、弘扬创新改革精神、坚定求真务实的态度和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在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涵养医学生报国之情;理论学习与科研训练相结合,开拓医学生创新能力;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培育医学生求实精神;弘扬“医者仁心”的职业精神,培育医学生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2.
科学劳动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劳动,科学家往往成为一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的倡导力量。由科学人才构成的金字塔,处于顶端位置是中国科学院院土。他们具有高知名度和学术声望,还因在科学界的活动而影响他人。这种影响是其它社会阶层所不能代替的,因而成为人才研究关注的对象。以往研究对科学家的精神品质、价值取向和献身精神方面多有论述。近年来,笔者亲身采访了30O名院土,根据采访掌握的材料,试图从地域文化和地理环境等人文背景中探讨科学家成才的因素。经过对院士籍贯分布、区域分布、年龄分布、高校分布的量化统计后得出结论:地理环…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科学家精神的内涵进行明确,阐述培育医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必要性。调查以线上发放问卷的方式展开,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医学生科学家精神的培育现状。当前,培养医学生科学家精神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培育途径单一、培育重视程度不够高以及医学生存在行动力缺乏等方面。基于这些问题,提出国家应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培育科学家精神的制度保障;社会媒体应拓宽宣传途径,改革宣传形式,提供培养科学家精神的良好社会环境;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活动,全面渗透科学家精神,为科学家精神的培育营造优质校园风气;教师应加强言传身教,将科学家精神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学生提高积极主动性,做好科学家精神的践行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家精神是第一批被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弘扬科学家精神对于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调研高校大学生对科学家精神内涵的了解,以及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现状,有助于根据当下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总结高校大学生传承科学家精神的路径,有助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5.
赵晶晶 《人才瞭望》2023,(21):15-16
<正>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强调,要坚持党对新时代青年科技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激励引导青年科技人才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的优秀品质。科学家精神是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精神指南,是中国屹立于世界科技之林的法宝,以科学家精神赋能青年科技人才既是时代需要,也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6.
纵观国内外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历程,其成长与发展是不同时期、各种环境造就的,是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与推动的合力,其成功还是优秀的心智、质疑和批判的精神、坚韧的毅力、渊博的学识、献身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结合在一起的产物。据此笔者认为一个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应是: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素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具有吃苦耐劳、百折不挠的精神,有深刻思考问题的习惯,有  相似文献   

7.
英国在1660年到1730年的70年间,出现了60多名杰出科学家,占到当时全世界杰出科学家总数的36%以上,一些科学史家们将这种群星璀璨现象的出现归功于英国皇家学会等科技社团。  相似文献   

8.
正"一直以来,我都坚持一个观点,要做就要做到自己想要的最好的程度。""我不是一个传统的科学家,科研与经商,我的大脑是双核驱动。""音乐本来就是一个语言,可以跨越文化,跨越地域,跨越东西方。"一个科学家,或者具体来说一个胃肠道生物力学科学家,可能很容易让你脑海中产生不苟言笑,严谨治学的形象。不过,如果他做起科研,著书立说,成果丰富;演说起来,激情澎湃,令人信服;涉足商业领域也是纵横  相似文献   

9.
谁个家长不盼子“成龙”、“成凤”,但又有多少成人是谙熟教子艺术呢?这篇文章撷取了我们熟悉的科学家成长过程中父母起的重要作用的生动故事,细细读来,颇令我们每个做家长的一番寻味。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科学家,人们常常想到“头悬 梁、锥刺股”式的苦读深钻。诸多有关科学家的传记和报道中,也经常说到科学家从小肯用功,放弃了作为一个孩子乐于享受的游戏、玩乐,抓紧一切时间学习。如此看来,科学创造注定是个“苦差事”,投身科学探索,就一定意味着必须当“苦行僧”了? 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是因为他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从科学研究本身感受到无穷的乐趣和愉快,这是其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达尔文说:“我一生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日常的不适。”居里夫…  相似文献   

11.
浩然 《人才开发》2009,(12):13-13
在中国,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了学术范畴。几年前的一次中国十大文化偶像的评选中。钱学森与鲁迅、金庸等人一起名列十大,成为唯一上榜的科学家。钱先生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精神的代表。可以说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的“科学偶像”。他的治学严谨、敢于创新、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1999年4月门日。一个很平常的日子。也是科学史册上注定将记录下的一个日子。这天,17位科学家从国家科学技术部的领导手中接过了“首席科学家”的大红证书。基本上与每位“首席”一一对应的,是由他们领衔的15个被列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规划的项目,这些项目是从200多个一流项目中层层遴选出的。从现在开始到2002年,国家为这些项目的总投资将高达平均每年5个亿。总计25亿,奏出了共和国历史上发展基础科学研究的最强音。一时间,这些过去大多藏在科学宝塔里的人,成了公众关注的焦点。(A)今年35岁的高小山是17位…  相似文献   

13.
1月6日的《纽约时报》刊登长篇文章——《对抗趋势:中国吸引海外科学家归国》,文章以海归科学家施一公和饶毅为例,分析了海外华人科学家归国现象,称中国正大力发展科学,以期缩短与世界科技强国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4.
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自己的祖国法国刚刚踏入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时,我就非常关心这一问题,即法国的科学团体无法单独为一流的空间科学项目的发展提供最完整和良好的环境。法国科学团体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少科学繁荣必要的开放性。具体到我自己的工作,我与国际科学家交往频繁,主要是来自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的41位女性中国科学院院士中,80岁以上的有9位,50岁以下的只有3位,其中2位来自香港。我国的女性科学家正面临着断层的危险。据原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女科技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刘恕介绍,根据前两年的统计,全国共有女性科技工作者800多万人,占全国科技工作者的1/3以上。但从事基层工作的女性多,有突出成就的人少;从事医疗卫生的女性多,从事农、林、渔等领域科技研究的女性较少,从事基础科学的就更少,研究领域相对狭窄;女性科学家年龄偏大,获得国家各科技奖项的女性科学家年龄集中在55至65岁。我国女科学家青黄不接…  相似文献   

16.
开放科学是一种科学实践,将出版物、数据、软件等科学成果分享给社会各界有需要的人士,并且通过协作、共享和开发使之变得更加透明和容易获取. 开放科学随着17世纪学术期刊的出现而兴起.那个时候,科学界和社会各界获取知识的需求达到了一个高峰,科学家们共享资源是司空见惯的.目前,人们对科学信息应该共享到何种程度存在一些争议,焦点...  相似文献   

17.
余玮 《人才开发》2002,(7):22-25
1991年10月28日上午,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第七大厅隆重举行。 9时整,颁奖仪式正式开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马约尔博士将金光闪闪的奖杯和红彤彤的证书送到获奖者的手上,全场100多个国家驻联合国的大使和出席会议的世界各国科学家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马约尔博士握住年轻的获奖者的手时,禁不住脱口说道:“中国人能获得这个奖,真是没有想到啊!”年轻的获奖者却十分自  相似文献   

18.
《国际人才交流》2013,(7):10-10
科技部6月27日公布《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为了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到2020年我国要建设100个在世界科学前沿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工作室,并重点支持若干创新团队、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9.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70年来,中国科学院老一辈科学家筚路蓝缕,见证中国科学事业起步的艰难历程;中国科学院新一代科学家不忘初心,投身于科技报国、创新为民的伟大实践中。2019年,中国科学院直属机关党委组织编写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家70年爱国奋斗事迹读本》,并于2020年1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科学家70年爱国奋斗事迹读本》遴选出学科奠基人、"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三个科学家群体的代表,为读者介绍了24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为我国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作出的彪炳史册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今年1月10日,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巴黎总部传来一个喜讯:上海瑞金医院教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副所长陈赛娟,在世界各国400多位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女科学家中脱颖而出,获2000年“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提名。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入围该国际奖项。陈赛娟成为全球35名候选人中唯一的一位来自亚洲的女性。近年来,她在我国白血病细胞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不断攀登,努力探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