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梳理、逻辑归纳,厘清了黄河文化的演进脉络,黄河文化在发轫、嬗变与转型的过程中,经历了孕育期、形成期、发展鼎盛期、衰弱期和转型期五个阶段,通过分析黄河文化各个时期的演进机理,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化生态文明思想、打造共同体的大文化格局、厚植红色基因五个黄河文化发展路向,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2.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对我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她多重的九曲十八弯和每个臂弯里积淀的神奇故事。那些黄河大转湾,那些横跨黄河的丝绸之路古渡群和隐藏在黄河臂弯里的城堡驿站、沿寺古刹,还有挂在峡谷峭壁上的美丽传说,都给黄河文化抹上了神秘色彩。这些宏  相似文献   

3.
龙舟文化作为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人们对龙舟、信仰、心理、习俗、伦理、艺术等诸多特质的审美意识,千百年来,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对于培养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以及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壮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属于本民族的民间信仰,壮族法事文化是其民间信仰之一,已经演变成了壮族的生活习俗,能慰藉人们的心灵.通过对壮族法事文化进行实地考察研究,探究其伦理意蕴,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生态平衡、凝聚民族共同体有着极高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宗族是连接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纽带。通过对海南临高吴氏宗族文化实践及其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进行阐释,认为吴氏宗族在祖先崇拜中对博学的尊崇,族谱修订仪式中基于学识的宗族地位和身份确立,宗族教育中基于道德伦理、礼俗互动的宗族惩戒和表彰,以及冼夫人信仰文化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的建构,突出展现的是重教兴学、崇德、行善、互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在吴氏宗族文化体系中,宗族成员的祭祀仪式和宗族制度体现出对国家的心理认同、情感维系和互助、共治观念,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驱动力;从古代儒学观念嵌入下的民族交往,到冼夫人信仰体系下地方文化共同体建构,再到临高“村人”文化体系的形成,体现了中原文化和地方多元民族文化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心理等各个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的外推动力。正是在内外合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步形成并不断铸牢。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时强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讲话着眼"千秋大计",运用系统思维,深刻阐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及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五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为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  相似文献   

7.
文化具有民族性,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凝聚的根基和力量源泉。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作为一种身份建构和归属,文化认同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长远根本,文化嵌入是培育中华文化认同的现实选择。个体文化嵌入通过与文化信仰、文化价值观和文化实践等文化核心要素接触,实现个体的文化认同。它不仅需在历史和社会政治背景中考量,还要与文化濡化和文化适应的经验相结合。增强个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可通过文化嵌入的外显和内隐路径。外显路径始于文化实践,通过优化文化环境,拓展文化内涵,扩大文化接触域,推进文化实践日常化,统筹兼顾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形成发展合力;内隐路径始于建构文化信仰和塑造文化价值观,通过提升文化认知,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信仰,最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新近出台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对黄河流域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了宏观规划。规划的制定,为黄河文物的保护利用规划了时间表和路线图。近些年,中国考古学得到全面发展,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各地的考古学文化时空框架也得到全面构建。在这种形势下,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自然多起来。  相似文献   

9.
游红霞 《民族学刊》2022,13(4):11-18, 132
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建构文化认同、树立中华民族整体形象等现实意义。妈祖信仰自北宋发展至今,通过分灵等方式逐步形成了地区间、宫庙间,以及相关信众族群间互动交流的信仰谱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样性与整体性的辩证统一。妈祖信仰谱系以分灵、朝圣、巡安等仪式为媒介建立了信仰的整体性和互动性,树立了祖庙认同的意识,并在祖庙与分庙间形成互助结构体系,从而推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蚂信仰是广西壮族众多信仰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类别,它衍生和发展出多种多样的祭祀活动,形成了该民族特有的民族信仰与审美意识。蚂是壮语对蛙的俗称,它作为崇拜和信仰对象的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寄托了壮族的民族情感。至今留存的蛙纹铜鼓、花山岩壁画等艺术表现形式,是壮族审美意识的体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从中国南部边疆研究的个案经验与国家整合的研究理路出发,可以总结明清以降边疆地区国家整合的五种方式,即地缘血缘想象、文化地景塑造、礼法话语建构、资源/人员流动与信仰仪式统合。具体而言,边地人群通过族谱书写、口传故事等形成了王朝国家内部地缘与血缘一统性的想象;文化地景塑造不仅体现了当地人的审美态度与情感,还凝聚着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民众的国家认同;礼法话语建构揭示出边地上层对于"大一统"礼法制度的学习与实践;资源/人员流动说明了王朝国家后期日益频繁的物资、人员与信息流动对于国家整合的促进;信仰仪式统合则显示了"大一统"文化元素在地方文化层级与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国家整合的一个结果是地方文化具有了层次性。  相似文献   

12.
<正>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在《汉书·沟洫志》篇末总结中国古代水利史时强调:“中国川原以百数,莫著于四渎,而河为宗。”河即黄河。水滋养万物,作为九州水源之宗的黄河,养育了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华夏儿女,孕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传承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文脉之源、幸福之源。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深厚的人本内涵。中华传统优秀人本文化、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民族文化的人文思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思想生成的重要来源。对自由主义、民族中心主义、社群主义思潮的反思批判与合理借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思想的延展和深化的重要伦理基础,彰显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内核的合理性。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本性是解决民族利益冲突的伦理基石、构建民族正义时代秩序的伦理遵循、巩固民族共同情感的伦理基础。把握好人本原则、不断充实人本内容、充分释放人本功效,是运用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人本意蕴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4.
刘雨桐 《中国藏学》2023,(5):159-167+218
关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英雄,关公信仰则是儒释道合流的重要体现,围绕其展开的文化、宗教实践和影响深入到汉、藏、满、蒙古等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广大区域。这一信仰在藏传佛教中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而三世章嘉呼图克图师徒则是推动这一信仰得到文本支持并被规范化的关键人物。其中,三世土观呼图克图的著作明显表现出树立传承自龙树师徒之正统的意愿,结合相关人物传记中与外道持续交锋的记载,其对关公信仰修供文本的进一步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宣扬教法正统性的辅助措施;而这也是藏传佛教中国化在历史上的一个代表性体现。对于“关公/关帝”这一重要而复杂的文化母题,研究并理解其形象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中的显化与内涵,以及这种建构所扎根的历史、政治和文化语境,是深入挖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长期过程和灿烂成果的有力切入点,也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5.
布依摩经《母祝文》是一部广泛流传于贵州望谟布依族民间的一部少数民族经文,是布依族超度母亲亡灵专用的经典。经文主要记叙了女子从成长到生儿育女的经历与一生的功德,内容涉及女子各个阶段的社会生活,所处的历史文化、思想信仰、风俗教化、伦理道德等背景,生动而详实的展现了布依族女性的个体生命史,同时也反映了布依族民间的伦理观念,如父母之慈、子女之孝、与同胞之亲、与睦邻之近以及女性伦理等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伟大民族,各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自古就有血缘、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7.
朴今海  王俏 《民族学刊》2021,12(11):63-69, 128
传统节日是我国各民族重要的标志性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达斡尔族的“斡包节”是集民间信仰、传统文化和现代多种文明等多元文化因子为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活动。作为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斡包节”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敬畏自然的人文伦理、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的纽带、弘扬民族文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路径等。深入挖掘“斡包节”的积极因素,唤醒达斡尔族节日文化的民族记忆,传承民族文化基因,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不仅有利于提升各民族的自我认知,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讲话精神,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在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参与下,与黄河沿线九省区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发起"文化黄河发展基金",助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奔流不息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9.
石辰芳 《民族学刊》2023,(10):27-37+150
经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以经学为中心的古代学术体系是孕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石,经学文本的撰写与传习的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不断丰富和强化的过程。从古代人才教育与选士的层面来看,经学文本是育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学术源泉,汉唐经学提供了丰富且规范的育化文本,宋明理学凸显了经学文本的育化能力,少数民族政权均遵从经学文本的育化地位。从语言文字的规范历史来看,经学文本的书写载体与书写形式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符号体系,经学文本文字的规约性书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型范,其演进性绘写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符号记忆。从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孕化与传承来看,经学文本熔铸了夷夏一体、天下一统的共生信仰,以及仁爱和合、礼乐文明的共荣信仰,推动中华儿女在信仰的恒辉中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之姿走向今天,并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20.
湟源"家西番"是藏族中半农半牧,用汉语交际的一支.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家西番"在继承藏族文化的同时,吸收汉、蒙、回等民族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家西番"文化.在丧葬习俗中,表现出祖先崇拜、道教信仰、藏传佛教信仰等多种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