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区域经济法的产生及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克服区域经济的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区域经济法是由区域经济基本法和区域经济管理机构组织法、经济区划法、区域经济规划法、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法、区域经济合作法、反区域经济垄断和反区域不正当竞争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法、特别经济区法等区域经济部门法所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相似文献   

2.
当代经济生活的文化性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 《学术界》2006,(6):83-87
文化研究不等于研究文化,其生命力在于干预现实问题,经济文化研究就是社会经济领域的人文介入。用文化的眼光看经济,当代经济生活有六大文化性征:经济生活的人本化、经济体验的感性化、经济观念的哲学化、经济流变的历史化、经济风俗的地域化、经济环境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3.
经济法制化也称经济制度化,其实质就是要在社会的经济生活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方面要加强经济领域、经济活动方面的立法,建立完备的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经济司法和经济仲裁的职能,真正保证社会经济活动有效地运行在法制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4.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崩溃必然导致实体经济的动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在地位、活动领域、功能释放与影响因素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别。必须按照实体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虚拟经济,最大限度地限制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负面效应。要通过发展资本市场、推动金融创新、加强金融监管等措施促进虚拟经济的健康运行。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与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经济区域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几个概念的涵义并非是等同的.经济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经济区域化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过渡或局部表现形式,世界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最高阶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我们对经济全球化问题进行更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柴杉 《兰州学刊》2009,(Z1):62-64
经济质量需要用单项和综合指标来描述。所谓经济质量指标是指描述经济某个特征或整体品质状态的标志。从经济某个方面进行质量评价的指标称为单项经济质量指标。单项经济质量指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能对经济某个侧面质量进行透视,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经济整体质量水平。经济质量是动态经济状态下的质量。它包括:商品质量、生产过程质量、经济结构质量、经济运行质量和对外贸易质量。对经济质量进行科学管理,就需要对经济质量数据进行系统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推断出总体质量水平并揭示经济质量波动的客观规律,为经济质量调控、改进、创新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对经济质量进行定量评价是现代经济管理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哲学的角度看,人类经济发展史又可以称为经济主体、经济客体的演变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主体、经济客体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直接导致了经济的起落兴衰.新经济给我们带来了更加宽广的考察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经济政治学以政治和经济的互动关系为出发点,综合运用政治学和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社会生活中相互交融的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中的政治现象和经济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特性,并试图揭示其一般运行规律,为分析政治变革的内容及方式提供新的途径,从而有效地达到以变革促发展的目的。它的研究内容包括:经济体系、经济结构、经济功能、经济资源、经济权力、政治变革、政治结构、政治功能、政治资源、政治权力等。经济政治学研究的关键在于政治与经济互动的纽带,以政治体系为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   总被引:113,自引:0,他引:113  
到 2 1世纪初期 ,外资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民营经济等经济成分共同推动着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本文描述、分析外资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外资经济的贡献体现在对GDP增长、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出口和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强研究与发展能力的贡献等许多重要的方面。结论是 ,外资经济不仅推动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而且改变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方式 ,提高了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体验经济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经济范畴,是对原有经济发展形态的时代性超越。现时代体验经济的成长性依据是:现代人对高层次心理满足的需要、现代经济关注焦点的转变、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和标准化、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经济学理论的演进。在未来的经济结构中,体验经济将逐渐取代服务经济成为经济结构中的主导经济产出类型,将渗透到各个经济生活领域。发展体验经济必须以产品经济与服务经济为基础,注重体验经济消费者的广泛性、健康性和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11.
王树人 《文史哲》2007,(4):42-46
佛教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儒学之文化融合,被看作是中外思想文化融合的成功范例。但明末清初之时,西方基督教(天主教)文化传入中国,却与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激烈的冲突。这既有西方宗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的霸权主义因素,也有中国统治者坚持儒家道统决不动摇的原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启的引进西学并高扬西学,同时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进行自戮式的贬抑,一直是中国20世纪思想文化发展的基调。其结果是中国思想文化界长期处于西方话语霸权下的"失语症"状态。要恢复中国思想文化主体地位或找回"失语",只有在艰苦的中西思想文化的会通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2.
推进河北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简要论述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定义,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的作用以及中国文化融化英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从而最终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症"。  相似文献   

13.
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关系到如何界定异国文化中的中国文化问题。在美国的语境中,华裔所指的中国文化实际上是美国华裔文化,并非我们所认识的中国文化,其间的差异被想当然地忽略了。正因为如此,美国华裔作家所声称的身份认同往往与中国读者所理解的有很大的差异。讨论美国华裔作家的文化身份认同,首先要确定美国华裔作者所指的中国文化的内涵,以及其间的差异所具有的意义。提出“美国华裔文化”的概念适可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4.
郑大华 《齐鲁学刊》2006,4(2):24-29
抗战时期钱穆的文化复兴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反对清末以来一些“革新派”的史学家和思想家以西方文化为评价标准,不加分析地把中西历史文化传统与性格的不同,看成是先进(西方)与落后(中国)的区别,把自秦以来二千年的中国历史都说成是“中古时代”或“封建时代”的历史,否认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甚至自我菲薄,把中国历史文化说得一无是处,而主张对中国历史文化要有“温情与敬意”;二是对中国文化特殊性的阐释,在考察中国文化赖以产生的独特环境的基础上,就中国文化与欧洲文化在政治、经济、人生观念和宗教等方面的不同进行了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化演进过程的四期说;三是对文化复兴之道路的探索,主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来接纳或吸取西方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灿烂悠远,博大精深。但当今大体上还是西方文化为主导的世界,中国文化正面临着"被忽视、被冷漠"的危机,这使我国文化产业的进出口呈现了严重的贸易逆差。中国的电影人正在探索一条中国电影文化,特别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电影产业输出思路。在这条路上,许多中国电影中所表现的中国文化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的口味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融合与变化。本文将对近些年中国一些电影中的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之融合变化现象进行分析,探讨变化的发生原因、利弊存在等问题,并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理解与西方人对中国交际文化的误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跨文化理解过程中文化误读难以避免。西方人对中国交际文化常产生误读,误读的根源在于西方人用他者的眼光观察中国交际文化,并用西方文化的标准对中国交际文化进行重构。这种误读可以看成一种异解,成为重新认识中西交际文化的新起点。  相似文献   

17.
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不但使得文化、中国文化、审美文化和中国审美文化等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暧昧不清,而且因为其自身所带有的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导致了对中国美学研究本身的学术性消解。其实,将中国文化认定为审美文化是一个现代性建构,而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建构是所有现代化后来者的共同策略,也是文化与民族主义联姻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不应忽略在中国华侨学府求学的侨生群体。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在国内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双向传播特点。侨生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海外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在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当属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李翔海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不仅不能充分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而且包含了贬抑乃至扭曲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因而是不合理的,其将西方现代文化看作是人类文化之"共法"的理论前提也是不能成立的。为适应"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之共同困限"的时代要求,中国文化的基本诠释范式应当转向"以中释中"。为此,要在人类文化殊相之一的层面回归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均作为人类文化殊相之一而存在,并在人类文化之一般精神的统领下开展平等对话;要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要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要凸显"双向互动,层级累进"的方法意识,逐渐推进"以中释中"诠释范式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20.
中国茶的起源学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当今社会,中国茶文化没有随着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发展、强大。中国曾经有过影响过世界的文化,如丝绸、陶瓷、中医药、茶文化等,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原有的古典文化慢慢的被稀释、蚕食。本文从茶文化史的角度出发,以茶的起源为中心学说进行研究,并提出我们更应该再深入学习曾经引以为自豪的中国文化。茶文化没有过时,并且永远不会过时,永远都是中国的一部分,组成中国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