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些科学家通过基因研究“复制”出动物的时候,另一些科学家则通过墓因研究探寻人类生命的限值人类的寿命极限在哪里?据说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很难回答。虽然在以往很长的岁月里,人类似乎都不。能活多久,但近半个世纪来,这些数字却有了很大变化。面对这一趋势,有科学家提出,100岁是不是峰值?如果不是,这条曲线下一步怎么走?150岁200岁还是300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又是为什么?事实上,目前世界上已有许多的科学家在冲击传统的寿命限值。比方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一所大学里,科学家们已成功地使一种肉眼几乎很难看到的透明的小…  相似文献   

2.
正延长寿命,是人们长久以来的愿望。目前世界纪录最长寿的人是法国女性珍妮·卡尔曼特,她于1997年逝世,终年122岁。而美国科学家调研认为,人类寿命的极限为115岁。卡尔曼特这样的人只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异常值",比卡尔曼特还长寿,这种概率极低。为调查人类寿命的天然极限,美国爱因斯坦医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寿命,长寿是相对的。以前讲“人生七十古来稀”,而现在则有“八十不为老,七十不算稀,六十正当年,五十小弟弟”的说法。那么,人的寿命到底应该是多少?根据科学家蒲丰的“寿命系数”理论,人类的平均寿限应当是125~175岁。《内经》早已说过:“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唐代王冰注解时,引用了《尚书洪范》里提到的“一曰寿,百二十岁也。”认为“年度百岁,谓一百二十岁也。”可见人们应享的寿命,  相似文献   

4.
据说人类基因组图绘制成功和人类生命密码破译后,人的寿命可以达到100 岁、200岁……不过科学家正忙着呢,想借用科学的力量健康长寿,可能还得等“一段”时间。其实,不用等待,只要好好经营自己的生命,人活百岁就不是梦。 近日,我们在建阳橡胶机械厂宿舍拜见了百岁老太太董进娣,她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 董老太太1900年6月19日出生,至今已百岁有余。她三  相似文献   

5.
生物学家对动物寿命的确定有两种方法:细胞分裂繁殖法美国海尔弗利教授将人类胎儿的成纤维细胞取出在体外培养,一代传一代地培养下去,分裂到50代时即不能再分裂繁殖,每分裂繁殖一代约2.5年~3.0年,则50×(2.5~3.0)=125岁~150岁。所以人的生物寿命应为125岁~150岁。观察法有关专家用比较观察法发现一个共同规律,即哺乳类动物的寿命应是它生长期的5 倍~7倍。如狗的生长期4年,寿命为20岁~28岁;象生长期10年,寿命为50岁~70岁;人的生长期(智齿长出为止)20年~25年,寿命为100岁~175岁。世界卫生组织对老人的定义根据人的生物寿命和实际调查…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物技术与人的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生物技术比以往任何技术革命更直接、更有力、更深切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似乎获得了类似上帝般创造生命的自由,但这是否会使人本身完全受制于技术的视野,从而使社会关系的平衡遭到破坏,造成人的本质的进一步异化呢?我们应当对生命的人工选择将使人类生命客体化,追求完美生命的优生技术可能造成人种单一化的困境,人类寿命的过度延长也可能造成人生意义淡漠、社会发展迟缓、代际矛盾加剧和地球资源不堪重负等问题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资讯     
《人生与伴侣》2009,(3):2-2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称禽流感对人体影响十分有限;科学家首次“看”到人类排卯全程;男性风流成性或是基因作怪;经济衰退可能引发国民肥胖问题;人类活到125岁且不患癌症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披露,每一个人的自然寿命应该是110~185岁。人之所以活不到这一自然寿命的原因,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呼吸方式的改变所有的动物均采用腹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充分发挥肺的功能,增大肺活量。而人类从学走路开始,就改为胸式呼吸了,因而  相似文献   

9.
地球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大本营。人类生在地球、活在地球,对地球上的情况应该是最清楚不过的了,事实上却不尽然。由于人类的诞生与地球的年龄(46亿年)相比实在太晚,且寿命短暂、更替频繁,人们不可能对地球的过去和现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经过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的不懈努力,发现了许多史前或远古留下的不解之谜。  相似文献   

10.
《老友》2003,(5)
"21世纪是一个长寿的世纪,人人都可能活到100岁。"健康教育专家万承奎教授最近这样大胆预测。他说,美国科研机构前不久做过一个预测:到2080年,美国人均寿命将达到97岁,其中女性100岁,男性94岁。长寿是历史的必然,社会的进步。在奴隶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只有25岁;而现在全世界的平均寿命为60岁,中国人均寿命71  相似文献   

11.
自古迄今,人们都 在追求和向往长寿。我国1981年平均寿命为67.88岁。而在50年代以前平均寿命只有35岁。1990年百岁以上老人有6343人,最高年龄为136岁。是何原因影响着人类的寿命呢? 在先天因素中,有遗传,还有父母的生育年龄、胎数、体质、健康状况、孕期保健等优生学因素。后天因素对寿命影响的有当地的环境气候、工作性质、情绪好坏、家庭经济、婚姻  相似文献   

12.
卫毅 《21世纪》2010,(8):16-19
我对自己的未来很不乐观,但对中国和人类的未来比较乐观。这可能与我的哲学仍然保留着某种启蒙精神和乐观精神有关,尽管这在今天的中国可能很不时髦  相似文献   

13.
人的寿命有多长?研究人员认为,人类最大寿命目前正在稳步延长,而且并没有一定的限制。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瑞典过去240年中的出生和死亡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仍然健在的最老寿星的年龄呈现不断上升趋势。例如,生于1756年卒于1857年的最老寿星年龄为101岁,而生于1884年卒于1993年的最老寿星年龄为109岁。在19世纪60年代,最老的寿星卒于101岁,这一记录到了20世纪60年代缓慢上升至105岁。但在此后的40年中,这一记录迅速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已上升至108岁。加州大学教授威…  相似文献   

14.
读书与健康     
蒋忠平 《社区》2014,(27):48-48
有人挑选了16世纪以来欧美伟人400名,看看其中哪类人的寿命最长,结果是读书人居首,平均寿命为79岁。我国也有资料对秦汉以来13088名著名知识分子的寿命进行统计分析,其平均寿命为65.5岁,远远超过其他职业人员的平均寿命。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一生手不释卷,勤奋笔耕,写诗万卷,活到85岁,这在古代是很不容易的。当代世纪老人冰心,一生苦读,创作甚丰,活到了99岁高龄。  相似文献   

15.
健康长寿,已成为人类追求的生活目标。科学家认为,以下10种人,可望健康长寿:一、身材矮小者美国科学家认为,人类存在一个适宜的高度,以便让身体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个高度是:男子165—168厘米,女子159—162厘米。二、稍胖(重)者美国科学家在调查600万人的体重与寿命关系时发现,稍胖的人,从体能、抗病力到抗癌力,均比瘦人优越,因而寿命高。三、秃顶者男子秃顶,多精力充沛,白发晚生,平均寿命80岁以上。秃顶多因雄性激素分泌旺盛所致,而雄性激素恰恰是男子的护身符。四、耳长者耳朵长的人,多享高寿,可能与其体内“肾气”旺盛有关。五…  相似文献   

16.
程勤华 《老友》2011,(6):30-31
传说,上帝缔造世间万物,赐予狗60年寿命,人15年寿命。人类惧怕死亡,大哭不止,狗心中不忍,主动提出跟人类交换寿命。人类大受感动,承诺永远与狗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生生世世,狗与人类遂成为朋友。狗始终对人类坚信不疑,人类却渐渐忘记了最初的承诺,慢慢的,狗开始流离失所。  相似文献   

17.
《老友》2008,(5):60-60
人类平均寿命史前仅为十几岁,而现在有些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已达80多岁,更为可喜的是,21世纪,百岁寿星将成为高龄老人的新群体。关于健康与寿命,值得关注的事情很多,以下两点应特别重视:其一,不要片面理解"自己是最好的医生"这句话。这句很流行的话相对一些易防易治的常见小病有一定的道理,但不适用于所有的疾病。如果自己能成为"最好的医生",国家何必开办那么多医院,安排那么多医  相似文献   

18.
直道是秦始皇规划并遣大将蒙恬花巨资修筑的,其技术等级堪称古代高速公路。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直道的作用犹如昙花一现。究其实质,在于其规划者违背了交通区位原理。秦王朝对直道的需求单一、短暂,所经之地是水资源不充分且不可能聚集大量人类其他活动的子午岭山脊线,网络效应不突出。由此,在规划交通基础设施时,首先应发现交通区位,关注由交通需求的持续性、聚集效应和网络效应决定的交通基础设施的寿命周期。  相似文献   

19.
人的生理寿命应该是多大岁数呢?按照生理学的原理,人的寿命最短100岁,最长175岁,公认的人的正常寿命应该是120岁。可现在的情况呢?应该平均活到120岁却只有70岁,整整少活了50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讲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能减少一半的死亡,就是说有一半的残废完全是可以预防的。钟道恒博士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因此再三告诫,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无知。这就是个观念问题。因此,观念必须转变。什么叫观念转变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在这么多的各种各样的病,归根到底就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  相似文献   

20.
科学家为探讨提高生存质量,延长人类寿命的途径,通过对近3000例90岁以上老人的长寿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这些长寿老人的生活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