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从德国行政法的历史发展阶段看,经历了君权国、警察国到法治国三个阶段。从君权国向法治国的过渡是一个逐渐的演化过程,人们很难确定某个时间点作为严格的分界线,而只能提出一个大略的历史分期:(一)邦君权国时期:从维斯特伐里亚和约至18世纪中期;(二)警察国时期: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当政,实行开明专制主义,至德意志帝国建立;(三)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按照长期通行的时间界定是指发生在 上至“五四”新文化运动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 段历史时期的文学现象及其过程与规律而言的。它的分 期依文学内部发展规律为据取大块分割法,可为,第一 阶段(1917──1927)文学革命期,第二阶段(1928 ──1937.7)──革命文学期,第三阶段(1937.7── 1949.9)──革命文学发展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个多向、多维的宏阔系统。它纵贯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始终,和政治结成了文学史上罕 见的、发展走向大体协调的、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之被 称为反帝反封建文学;在“五四”中西文化交汇的强烈 反差中,…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中国文化史上由于“天人合一”的数理观念的作用,一、二(两)、三、五、九等数所体现的建构文化体制的符号功能,认为恰当评估传统文化,认识并揭示其弊端,清除其遗留至今的消极影响,摒弃其中表现的穿凿附会的思维方式,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是中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思考上海文化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①认为,上海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上海文化作为现代化新型都市文明的结晶,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中国文明发展的前景。可以把上海文化的演进过程大致区划为酝酿期、生成期、兴盛期、转折期、更新期五个阶段,进而把握其都市化、多元化和两重性的总体结构与性能。上海文化的盛衰起伏根本上取决于它所凭依的文化生态环境;总结历史的经验,创造、培养良好的生态环境,上海文化将会有更加辉煌的明天  相似文献   

5.
《智育文化史》(HistoryofIntellectualCulture)是由卡尔加里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学术期刊。它为关于意识形态形成的社会 -历史背景和它们同社区与国家构成、自然环境、人类自主力量、个体与集体认同以及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原创性研究论文提供了一个国际跨学科论坛。它包括的主题如下 : 基于共享理念的文化、社区和社会运动的历史 ; 大专教育史 ,包括教学分析与研究、专业和行政活动、资源分配、政治与学术环境以及系所与学科建设 ; 女性与智育文化史 ; 科学、技术、媒介与传播领域意识形态的历史背景 ; 思想史、文化史、教育史等…  相似文献   

6.
蒋建国 《探求》2003,(5):40-47
消费文化史是经济史和文化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清代广州作为西方文化和消费品输入中国的桥头堡,是清代城市消费文化史研究的一个范本。本文从对外贸易、中西关系、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角度审视清代广州的消费文化,考察清代广州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消费文化的历史变迁,认为它是在西洋人、西洋货和西洋文明与广州的商业文化结合中逐步生成的,并带有强烈的开放性、世俗性、享乐性、时尚性和实用性。这对研究清代广州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城市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制度关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洁 《唐都学刊》2005,21(5):62-65
在对文化与制度范畴作基本的概念界定的基础上,可将二者分别界定为文化观念和正式规则。从不同层次上分析文化与制度的相互关系,才能超越“文化是体制之母”和“制度决定文化”的循环论证。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而言,文化观念的形成和积淀,制度的形构和变迁皆源于人们的社会生产实践;截取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文化观念是制度的发生学意义上的直接来源,然而文化观念在不同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制度变迁模式和制度变迁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作用,需做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史在现在的西方历史研究中已经成为显学,它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历史的看法。其影响所致,渐有一切历史都是(新)文化史之势。新文化史的来龙去脉如何?本身在西方三十多年的发展情况如何?又有哪些特征?存在哪些问题?在中国及国外汉学界的接受情况如何?本文试着就有关情况作梳理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9,25(4):102-104
从文化角度解读<高士传>序文,认为其从四个方面对隐逸文化进行了分析与总结:第一,揭示并强调了儒家思想与隐逸文化的密切关系;第二,概括了隐士发展的简明历史;第三,论述了隐士对社会政治的重大作用;第四,阐明了<高士传>收录人物的严格标准.<高士传>序文堪称中国隐逸文化史上的第一篇专论,标志着我国隐逸文化的发展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货币与中国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货币在世界货币历史中的地位早有公论,在中国经济史、金融史、衡制史乃至冶炼史上的作用也屡有评价。可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却未能建树它的丰碑。本文拟就中国古代货币的文化特征——狭义的文化特征,即其证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提出一些浅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文化史观及其所受西方史学思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很重视对文化史的研究,并由此形成其文化史观。其文化史现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因于他借鉴西方史学思想的结果。在这方面对他产生较大影响的,主要是西方19世纪后半叶以来的文化史现派以及19世纪以来的民族主义史学思想。他重视对国民全体史的研究,倡导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考察历史以及始终致力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整理发扬等,都同这种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绪言:文化的二重性本文试图从文化的二重性出发,在现代中国历史的基本轮廓中,探求国民党和共产党两种制度下的教育发展情况。研究的重点放在知识结构的变化上,而不是知识者的阶级成分上。本文试图从传统中国文化中推论出社会观念,以此来说明在现代中国,学科组织中的固存结构与变化结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结构的主导思想是集中。它对中国帝制的持久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在1911年以后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这种文化的多方面固存引起了矛盾,直到1966年,矛盾不断激化。中国的  相似文献   

13.
贞节、个性与才干:论清朝入关后满族妇女的变化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宜庄 《浙江学刊》2001,(6):120-124
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满族在中原建立的统一王朝历时最久,影响也最大.从明代女真兴起于辽东,到清朝入关建立起全国性政权,满族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满族固有的婚姻制度与习俗,以及与妇女相关的文化、观念,也同样经历了巨大的变迁,这是一个与汉族儒家传统的婚姻、习俗从冲突到并存、再到某种程度上相融的过程.将这一历史过程补充到对满族和清朝历史的研究当中,或许会加深对这个民族和它建立的王朝的理解,甚至会对这段历史产生一些新的认识与感受.本文主要讨论几个问题,一是概括叙述满族妇女进入汉地后经历的变化.二是讨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三是探讨满族妇女还保留了多少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开展对十九世纪中国文化的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东西方文化比较研究中心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文化史》中国编委会联合发起的“中国文化史(1796~1918)”讨论会,1986年8月27日~30日在上海全山宾馆召开,现将部分发言摘登知下。  相似文献   

15.
张丛皞 《学术交流》2012,(9):183-187
悲剧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主要的题材样式。异域文学精神的启发与作家自我体验的折射一向是学界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悲剧精神和悲剧意识素质的主要观念前提,这种学术视点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中国本土性的历史文化处境对中国现代悲剧文学创作起到的重要制导作用。中国现代积贫积弱和战争不断的历史环境以及急遽变化和自由混乱的文化境遇,为悲剧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客观条件,也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文化转型的观念结构的意识分裂与价值冲突,生命个体的全面苏醒勃发的意志与理性的冲突,宗教意识无法忽视的潜在影响,政党政治的兴起与观念分立背景下价值建构的不懈努力,不但使中国现代悲剧文学的创作暗合了人类文化史上的多种悲剧观念,而且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诸多观念形态与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6.
"忠"的观念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支柱,也是先秦时期道德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其产生和初步发展的春秋时期,"忠"观念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向,兼具君德、臣德、朋友之德等多重内客.战国时期,"忠"观念从一种具有普遍含义的社会价值逐渐缩小为一种具有特定主体与对象的具体的道德要求,"忠君"遂成为"忠"观念的首要内容,"忠君"观念呈现出绝对化倾向.同时,忠孝关系也成为战国时期亟待解决的社会矛盾,在二者的优先性问题上经历了从孝先于忠到忠先于孝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是一部行程艰苦卓绝、色调恢宏悲壮的变革史。在历史的行进速度,社会物质结构与文化结构的变化幅度,政治军事斗争、道德伦理观念冲突的激烈程度,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心理结构的转变节奏等方面都有别于世界各民族历史发展的格局。这段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自我否定的心灵痛苦,也灌注着现代中国人发现自我、解放自我,走向世界历史的喜悦和憧憬。它在两条历史发展轨迹上实现着两种变革:一是社会政治变革,一是文化思想变革。每一个先进的中国人都在这两种变革中分別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努力。鲁迅与郭沫若就是思想变革史上涌现出来的两位文化巨人。他们依据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尺度,分别对人类文化,特别是东方封建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做了独到的估价,共同为中国现代文化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杰  相似文献   

18.
肖鹰 《浙江学刊》2001,2(1):17-23
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是它追求并实现现代化转型的历史.在这个时期,由于文学的变革与社会变革交织,更由于整个中国社会本身的复杂性,各种思潮、观念,相竞而出,错综冲突.但是,在文学的基本观念,即美学理论的层面上,20世纪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集中表现在三个新的要素的产生和相互作用美学观念、强力战斗精神和现实主义典型原则.围绕着这三个方面的错综曲折的变化,构成了近百年中国文学在其美学层面的演变历程.本文是对这个演变历程的一个梳理和阐发.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实践的产物,文化史是实践史的异态存在。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和它的历史割裂开来,因而也就不能和它的文化史割裂开来。全盘否定一个民族的文化史,也就否定了这个民族的生存史,其结果,不是鼓吹倒退,就是主张全盘“外化”。而全盘接受外族文化,必然导致本民族的消亡。至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则是民族独立基础上的选择吸收。这种交流有利于各族人民为人类进步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忧患意识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突出性格。它对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忧患意识作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身上,具体表现为四种形式:(1)立德、立功、立言的人生“三不朽”境界的追求与实现;(2)“清议”的传统;(3)民族气节观念;(4)经世致用的学风。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乐观的,积极入世的。故忧乐是相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