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宋史》卷471《吕惠卿传》载:“始,惠卿逢合安石,骤致执政,安石去位,遂极力排之,至发其私书于上。安石退处金陵,往往写‘福建子’三字,盖深悔为惠卿所误也。”这条记载是否可靠,后人颇有疑问。清蔡上翔《王荆公年谱考略》认为这是“邵氏造谤者(指邵伯温《闻见前录》)为之。“但此事《宋史》言之凿凿,又无伤于王安石气节,未必是诬网之词。王安石在这里所谓的“福建子”,我认为应把它理解为泛指当时的福建籍人士。在  相似文献   

2.
吕惠卿(公元1023年-1111年)字吉甫,福建晋江人.在北宋熙宁期间,宋神宗、王安石发动的变法中,他是最活跃,最有建树的人物之一.由于古代一些史学家将宋朝的中衰归咎于变法,因此变法派上层人物除王安石外都被归入奸臣之列.吕惠卿则是所谓"奸"中之"巨奸",而被唾骂千秋.现在,王安石变法已得到公正而高度的评价,然而吕惠卿的千秋功罪,曾几何人予以公正评说?自宋以后历代评论家,反对变法者自不必说,即是肯定变法者亦以王安石任用章悖、吕惠卿等所谓"小人"为非.明人章衮撰《王文公集序》说:"……所以不惜众论,而用章、吕者,亦曰取其才以济吾事尔.然岂有欲求善治而用小人,既用小人而无后悔者耶?数者,公之罪也……".后代  相似文献   

3.
神宗时的王安石变法是北宋时期政治改革的高潮,革新与保守的斗争也特别激烈.当时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司马光疯狂地阻挠王安石的变法,指斥王安石推行新法有四大罪状:新法名目繁多是为“生事”;不把财政工作交给三司,而另立三司条例司理财,是为“侵官”;广置使者,行新法于四方,是为“征利”;拒绝接受保守派意见,是为“拒谏”.王安石严正地给予回击:“议法度而修之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兴利除弊,不  相似文献   

4.
宋代以王安石为首的政治家纷纷阐释《庄子》,把其作为变法的理论基础之一。王安石论证庄子精通、遵守、敬畏儒家,其论证方法在庄学研究领域是个突破,其子王雱、其弟子吕惠卿等均解读过庄子。  相似文献   

5.
宋高宗朝初年的王安石批判与洛学之兴高纪春(河北大学历史所)王安石变法失败以后,北宋政权在新、旧两党的激烈斗争中几经反复,最终落入蔡京等一批投机官僚的手中。蔡京集团在“绍述”旗帜下的一系列倒行逆施,正如当时一般正直士大夫所指出的那样,是“假绍述之名,行...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在北宋神家时期以理财为中、主持变法。他在“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思想指导下,颁布了诸如免役法、青苗法等等‘’富国理财”之术,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此,王安石的反对派首领司马光曾与王安石有过一段争论:司马光以为,‘’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算放,以尽民财,如此则百姓穷困,流离为盗,岂国家之利耶!”王安石则说:’‘此非善理购者也,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①又说:“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O王安石声然给人们一种激进的生产发股论者形象,与司马光的保守言论形成鲜…  相似文献   

7.
燕永成 《文史哲》2011,(2):95-103
熙宁七年北宋变法派内部的首次分裂,主要源于具有同等资历的曾布和吕惠卿同朝共政时期的职位变动及权力之争,而市易违法案的发生,直接促使变法派内部矛盾及权力斗争迅速激化,最终导致变法派无可挽回地走向分裂。这一事件,不仅关系到了王安石、曾布和吕惠卿等人的政治浮沉,更对王安石变法的成败和北宋后期政治走向的大局,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安石诋《春秋》为“断烂朝报”,历来为千年来的学术公案。或以为王安石尊《春秋》,故无“断烂朝报”之说;或以为王安石贬《春秋》,而有“断烂朝报”之说。笔者认为,王安石是轻视《春秋》的,且也说过《春秋》为“断烂朝报”之类的话,但是, 王安石所言《春秋》为“断烂朝报”是特指其弟子陆佃、龚原对《春秋》的注释,而非孔子删削之《春秋》;对于孔子删削之《春秋》,王安石虽不甚尊崇,但作为封建士大夫王安石不能也不敢公开诋诬之。王安石之所以轻视《春秋》,是因为《春秋》的主旨与其变法思想相抵触。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在北宋王朝中期,提出了变法主张,而与其政治、经济变法相配合,在教育领域里,也提出了实学的教育思想。 一、王安石人才观的实质在于获得“为天下国家之用”的实才 王安石重视人才,他说:“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王文公文集》、下同)。然而,“一路数千里之间,能推行朝廷之法令,知其所缓急,而一切能使民以修其职事者甚少,而不才敬简贪鄙之人,至不可胜数。”所以他认为,人才问题是执政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人才理论。  相似文献   

10.
王代琴 《理论界》2023,(9):44-50
吕惠卿对存在问题的思考展开于他对“道”的理解之中。在庄子道之大全的基础上,吕惠卿提出了真实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人的真实存在就是合乎性命之道的生活方式。与程朱将天理作为人的普遍本质不同,吕惠卿主张存在的多元性与差异性,认为合乎天性的性命之理与社会交往的伦理原则都是人的本质存在。吕惠卿又认为人不应该停留于真实的存在,在真实存在的基础上,人还可以去追求超越的存在和神化自我的存在。由此,他提出了以真人、圣人和神人为典范的三种理想人格。真人和圣人之境可通过心性的修养化为现实性,而神人之境则是一种宇宙本体,是难以到达的理想。但三种类型的人格又不存在境界的高低之别,都与得道或体道表现为同一过程。  相似文献   

11.
元祜党人案是北宋末年的重大案件,历经神、哲、徽、钦、高宗五朝。持续时间之长,卷入人数之多,在历史上实不多见。激烈的党争加剧了政局的动荡,导致了北宋的覆亡。 一、哲宗朝的党争 元祜党人之名虽出现于哲宗期,但党争却始于神宗之时。神宗为革除弊政而起用王安石变法,一开始就受到司马光等人的反对和抵制。由于变法未能尽善尽美,王安石依靠的某些人品行不端,加上吕惠卿的中途倒戈,遂给反对派以口实,纷纷抨击王安石,安石退居金陵,变法宣告失败。元祜元年(1086年)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诗论与文论之异同──兼论北宋中叶文艺思潮的演变张智华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王安石的文学观是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且大多喜欢引用王安石《上人书》中“且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一段话来证明这一看法。其实,这只是王...  相似文献   

13.
论苏轼的文人品格与诗风马茂军从传统观点看来,蜀学为杂学。王安石“谓苏明允有战国纵横之学”(《邵氏闻见后录》)。朱子评苏辙《老子解》说:“苏侍郎晚为是书,合吾儒于老子,以为未足,又并释氏而弥缝之,可谓舛矣!……诚惧其乱吾学之传,而失人心之正耳。”朱熹还...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周梦江先生在《陈傅良先生文集》序言中认为“南宋学者都将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的观点 ,提出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 ,陆九渊对王安石及其变法有高度的评价 ,说陈亮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也无不可。而叶适并没有把北宋之亡归咎于王安石变法 ,相反认为变法的失败是北宋之亡的原因之一 ;他对王安石变法基本上是肯定的 ,虽有批评 ,也是一个改革思想家对另一个改革思想家的批评  相似文献   

15.
说到中国的文学批评,我觉得我们中国的词学,也就是词的批评,是从一种困惑的情形之中开始的。因为中国旧日的传统文学批评,总以为诗是“言志”的,“感天地,动鬼神”,有这样的功能和效用,至于文,我们说文章是“载道”的。可是我们中国早期的词,只是配合当时的流行歌曲来歌唱的歌词,既没有唁志”的功能,也没有“载道”的效用。而且最早期的被编辑在一起的词集《花间集》,其中所写的多半是美女和爱情,这在中国文学以言志和载道为价值衡量的传统之中,是不符合我们的价值标准的,所以人们对之常有一种困惑。中国最早的对词的认知和评论,并没有像西方那样的有逻辑性和理论系统的专书,它是从宋人的笔记之中开始的,我们从宋人的笔记就可以看到他们当时困惑的情形,像魏泰的《东轩笔录》就记载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一次,王安石跟吕惠卿还有他的弟弟壬安国在一起谈话、当时王安石才做了宰相不久,他就问:“为宰相而作小词,可乎?”他的意思是说作为宰相还可以作这种写美女和爱情的词吗?一方面是因为他自己有这样的困惑,一方面也是因为在北宋初期有一位宰相晏殊是常常写小词的,也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晏欧词中的一位作者。我们从来人的笔记看见他们有这样的困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之下,这些士大夫们一方面认为小词的写作符  相似文献   

16.
王安石是我国封建时代为数不多的系统提出人才理论,大胆选任人才的政治家之一。他对人才问题认识深刻,以古喻今,把它上升到事关社稷兴亡的高度,并提出了对人才“陶冶而成之”、“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的系统的人才理论。在政治实践中,他大胆改革教育制度和官吏选任制度,为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了适宜的环境。王安石的人才理论和实践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生活在北宋中叶,当时朝野上下有志之士,从忧国忧民角度出发,纷纷提出改革弊政和加强封建法制的建议与要求。在主张改革洪流中,司马光、王安石都跑在前面。司马光虽忠于儒术,但仍很重视法的作用。他在《资治通鉴》开头讲的礼,实际上就是法。“天子之职莫大于礼”。此处的“礼”司马光本人讲得很清楚,“何谓礼?纪纲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又说:“礼之为物大矣!用之于身,则动静有法而百行备焉;用之于家,则内  相似文献   

18.
(一)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是被“四人帮”搞得十分混乱的一个问题。江青和姚文元都说什么“王安石变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对付异族的侵略”。他们授意其喉舌炮制的反动文章,也鼓噪什么王安石变法是为了“抗战自卫”,是为改变“北宋大地主顽固派对  相似文献   

19.
王安石与司马光都是我国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 ,高度重视人才是二人政治思想的一大特点。本文试就二人的人才观进行比较 ,以求借鉴。一、高度重视人才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人才是国家的栋梁 ,人才得失事关国家的盛衰荣辱。他说 :“夫材之用 ,国之栋梁也 ,得之则安以荣 ,失之则亡以辱。” ① 又说 :“国以任贤使能而兴 ,弃贤专己而衰。此二者必然之势 ,古今之通义 ,流俗所共知耳。” ② 这些论述 ,言简意赅 ,入木三分 ,充分反映了王安石在人才问题上的远见卓识。北宋中叶 ,赵宋王朝充满着内忧外患 ,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错综复…  相似文献   

20.
九百午前,王安石领导了一场全面的政治改革,使北宋社会受到一次大震动。对这次政治改革,以后遂成为长期争论的历史课题。时至今日,仍然是“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难得一个公认的定评。目前,在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的意见之外,还有部分同志持否定态度,甚至认为它是“违背历史潮流和民心所向的做法”,“造成了‘天下汹汹’的混乱局面”,是对历史的反动。仅就变法引起的反响这一点而言,已经说明了王安石变法内容之丰富,作用之巨大,影响之深远,在历史上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