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 毫秒
1.
政治与茅盾有不解之缘,但政治并不等于文学。本文试图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去探讨茅盾《蚀》三部曲的艺术价值,以及到《虹》中作者的转向,以拓宽视角,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茅盾和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2.
二三十年代茅盾的小说创作中涌现的都市意象远远超出了将都市作为背景的表层意义,他在这一系列小说中所表现的都市欲望、躁动情绪和都市文化的深层含义是根植于传统又超越了传统的.现代性视野中,都市拯救意识在他的作品里表现得尤其明显,在对以上几个方面的创作实践中,茅盾完成了政治想象的宏大构筑.  相似文献   

3.
深入考察<霜叶红似二月花>初作与续稿,其已有的主题评价,阶级冲突的主题说应予否定,婉卿才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茅盾正是借这一人物开始了他对传统民族文化的重新思考儒道墨三家互补的理想人格模式.这也呈现了茅盾从40年代到70年代两次创作中文化心理的转变.同样,婉卿身上也体现了茅盾审美理想中对真、善、美三者的极致崇尚而导致的失真;同时也可看出茅盾对前期理性思维模式的反驳.  相似文献   

4.
从周文30年代小说的变化可以看出,这批左翼"新人"在起点上更为统一的地缘小说创作并没有发展起来,这与茅盾的创作和批评的影响直接相关,更有他们自身的局限,可见胡风30年代对"客观主义"批评的左翼文学发展意义,他们的地缘小说创作更需要通过对鲁迅的认识和理解得到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创作,从内容、思想到技巧都体现出与传统文化的深厚联系,“美与趣”的思想显示出他对于小说艺术和社会影响的重视,一部分取材文革的小说对历史进行了冷静反思,他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以实践继承和发展了“散文化小说”这一路径,在重视其社会功能的同时将小说写短写精,扩大了散文化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都市文化理性与刘呐鸥的都会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刘呐鸥的都会小说置于20世纪30年代大上海这一现代都会背景,置于都市文化与创作审美、作家创作与都市言说方式的研究层面,我们将会“发现”:性爱剥离,迷恋与逃逸,叙论合一,是刘呐鸥都会小说的主要特性。刘呐鸥都会小说所显现的都市文化理性,是刘呐鸥小说的新姿态,也是现代中国都市文学应该具有的表现方式与文学视角。  相似文献   

7.
茅盾既是著名的小说大师特别是长篇小说大师,又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特别是新文学早期的理论开拓者。他的小说创作与他的文学理论素养和前期的文学经验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从诸多原始材料出发,详细探讨了茅盾从事小说创作之前和从事小说创作之初的文学理念和实践,此中蕴含着茅盾和整个新文学创作的诸多要义。  相似文献   

8.
赵树理既是一位农民文化的自觉辩护者,同时也是一位政治意识形态的自觉代言人.这两种身份的包容与契合促成了赵树理40年代小说创作的巨大成功,但也正是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导致了赵树理1949年后小说创作艺术的衰退以至于难以为继.  相似文献   

9.
30年代是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鲁迅、郭沫若、茅盾、郑振铎等都曾涉猎过这一领域。与这些作家不同的是,施蜇存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不以“讽刺现实,呼唤斗争”为目的,而是从个人兴趣出发,超脱于文学为现实政治斗争服务的功利性目的,远离时代斗争风云,潜心于艺术创新,运用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理论和霭理士的性心理学说来分析、表现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古人心灵的隐秘,体现了创作思想、创作手段的先锋性,具有很强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以反抗传统文化始,以回归传统文化终.他冲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成为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理论进行创作的作家,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作出了贡献.然而,他的反叛是一种并不彻底的反叛,他的回归也是一种被迫的回归.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从反叛到回归的路,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主义小说实验的一个寓言.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 2 0世纪 2 0至 30年代现代女作家小说创作和茅盾小说中的新女性形象特征的比较分析 ,提出文学史上的男性主体作家 (从数量上来说 )中 ,取现实主义的客观、严峻态度进行创作的部分作品 ,有可能成为女性文学创作与研究的鉴本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非常重视人物塑造。在他所塑造的成功形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独有的审美趣味。本文通过对他两大人物系列的分析,指出在茅盾人物塑造过程中始终蕴含着一种否定精神与批判态度。在阐述茅盾创作实际的同时又着重分析了这种独特审美心态的成因。这就是以巴尔扎克、左拉、福楼拜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以及现实的作用。并根据“心理定式”理论分析茅盾的创作实际,指出茅盾虽然受到批判现实主义的影响,但他对批判现实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背离,在有些方面又高于批判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以往对茅盾小说的人物解读,人们更多关注了时代女性、资本家和农民,而知识分子并未引起重视,这是需要纠正的。从20年代到40年代,茅盾都写到了知识分子,而且有自己的视角和用意。从政治层面到阶级层面再到经济层面,这是他书写知识分子的视角和发展轨迹,体现了三次转型。他总是离不开时事政治、经济利益、以及阶级关系等观察分析人的角度与方法,体现出较强的理性特征。他写出了追求的知识者、动摇的知识者、无才的知识者、软弱的知识者、缺乏健全人格的知识者。总体上的否定与批判要多于肯定与歌颂,而且前者要比后者塑造得好。这和整个中国现代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又是一致的。因此,通过茅盾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的个案解读,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世界中的知识分子,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现实世界中的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4.
在“五四”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激烈冲撞中,“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成为“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关于“创作”》),随之茅盾提出了“人的文学”观念;一九二七年以后他开始致力于小说创作,并把研究“人”他作为“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茅盾《谈我的研究》);尤为可贵的是,在他接受唯物史观后不仅深  相似文献   

15.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6.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三十年代的小说家,吴组缃不能算是一位丰产作家,但他在有限的作品中显露出独特的个性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心。纵观其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左翼文学特别是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创作。吴组缃的小说在1993年之后发生了与前期创作明显的不同,这不仅表现在主题和表现内容上的由个人的恋爱、婚姻、家庭琐事向社  相似文献   

18.
茅盾小说创作的母题是时代女性。茅盾从时代女性出发 ,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从而形成了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形成主要是受茅盾深刻独特的生活体验、《红楼梦》的女性观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茅盾开端之作《蚀》三部曲并非政治与文学的简单勾联,从政治文化视角看,主要反映了作者的政治体验和个人情绪。引人注目的是,小说中刻画了深受“五四”影响而在新的政治文化语境———革命下的“颓废的一代”。茅盾在文化的层次上对“五四”精神、“五四”一代作了深刻的反思。  相似文献   

20.
在梁晓声30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到90年代的社会问题小说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情感小说,创作题材与主题随时代而新变,在这不断变化的背后是他始终不变的创作追求:最大限度地实现文学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