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席勒的创作道路——纪念席勒逝世一百五十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席勒是德国的伟大的诗人和戏剧家,在德国文学上与歌德齐名。杰出的文化战士席勒在过去和现在都是争取德国民族统一独立的歌手,都是德国人民争取民主自由的光辉旗帜。席勒生活於十八世纪後半期和十九世纪初年。在这个时期中,德国名义上受哈布斯堡族的皇帝所统治,事实上分裂为二百九十六个独立国,各自为政。由於帝国的中央政权软弱无力,普鲁士和奥地利这两  相似文献   

2.
歌德与席勒都是德国古典文学和美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两人都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并在理论上阐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相比较而言,歌德更倾向于现实主义,重视客观现实、具体性;而席勒更倾向于浪漫主义,重视主观理想、抽象性。由于二人的亲密合作,互相影响,共同将德国民族文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3.
一九二○年春天,一双在“五四”狂飚烈焰中诞生的中国诗坛的“凤凰”,翱翔在日本太宰府的山野上。他们村店索酒,沿路赋诗,逸兴横飞,抱负超远。他们并肩携手,摄影留念,作歌德和席勒的铜象状,以歌德和席勒暗自期许。这一对青年诗人就是郭沫若和田汉。四十年后,田汉写信给郭沫若道:“您在文艺和科学上的某些成就对歌德已无多让”;“比起您来,我的成就是太少了,太浅了。我没有太好地研究过席勒。但是越是读席勒,看席勒,越觉得他的艺术赶上去也不很容易”  相似文献   

4.
席勒作为西方与歌德齐名的文豪,集思想家、美学家、艺术家于一身,而其独创性的美学思想为整个西方美学界所称道的,即其深谙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精髓的美学辩证法,及其在戏剧领域的应用成果即冲突论.文章就从这种冲突论的表象入手,探讨席勒如何将辩证法应用于美学,并通过美学如何展现辩证法精髓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德法两国学者在对马克思思想尤其是《资本论》的解读上形成了历史主义的和结构主义的模式,两种解读模式之间曾发生过激烈而有趣的论争。普兰查斯和德国学者在1967年发生的理论交锋,成为这一论争的标志性事件。在此之前,阿尔都塞在《读资本论》中,就已经明确地批判了对马克思的历史主义解读模式;在此之后,施密特在《历史与结构》之中,又系统回应了结构主义的批判,捍卫了历史主义的观点和立场。两种解读模式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对《资本论》中的辩证方法的理解,黑格尔与马克思方法的关系以及对葛兰西的历史主义的评价上。在今天重新审理这段思想史公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历史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理论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的历史主义来源于黑格尔,但又根本不同于黑格尔.黑格尔的历史主义奠基于唯心主义的思辨理性,而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则奠基于实践的人类理性.马克思的这种奠基于实践理性的历史主义,把握到了历史相对性和确定性的统一,同时也将历史的确定性与人的能动性有机地统一起来,因而是一种辩证的历史决定论.  相似文献   

7.
今年八月上半月北京大学朱光潛教授来我校作了为期半月的短期講学。 朱光潛先生在我校講学的主要講題是“德国古典美学”。在这个題目中朱先生分章介紹了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 朱光潛教授講到康德的美学思想时認为,康德的三大批判中的《判断力的批判》第一部分,审美批制力的批判,就是他的美学。审美批判分两方面,一是美的分析,一是  相似文献   

8.
“浪漫主义”这一术语虽仍被使用,但却是一个越来越混乱的概念。因此,回答“浪漫主义是什么”并不比回答“美是什么”轻松多少。当年歌德与席勒提出“浪漫主义”这一术语的时候,是有其特定含义的,即它所指的是一种与“古典主义”相区别的东西。1830年,歌德在一次...  相似文献   

9.
伊格尔斯的《德国的历史观》是一部德国历史主义学派在19、20世纪的兴衰史,是对兰克史学的一次思想总清算,但还不是对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全面评价。我们应该把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看成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它在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崛起方面起到了较大的积极作用。它对外交领域以及对国家政治的专注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它未能及时发现与纠正时代的不良发展方向,而是以其固有的特征与影响促成了专制国家以及极端民族主义灾难。历史主义的个体观念,虽然能够使历史学者更进一步深入历史细节,却不能达到社会学、经济学等"类学"的认识效率。历史主义所主张的对客观公正的追求、对价值判断的自律,尽管未被当年德国历史学家真正做到,在原则上却是值得肯定的。与历史主义相伴生的价值相对主义,虽然有利于历史的研究与历史人物的理解,却很容易蜕变成一种"老好人"哲学,无力抵抗历史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  相似文献   

10.
应奇 《社会科学》2021,(1):116-125
施特劳斯对历史主义和实证主义的批判指向了一种非历史主义政治哲学的可能路径,但是我们同样能够立足以康德和费希特为代表的德国观念论传统在政治与道德、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之间的辩证和纠结,从中找出既能有效地回应古今之争而又不陷入相对主义和绝对主义之二难选择的理论资源。从康德经由阿伦特到哈贝马斯的思想线索例示了走出所谓现代性绝境的可能路径,而后阿隆的当代法国政治哲学则构成了消化和回应施特劳斯政治哲学的另一种富有前景的理论选项。  相似文献   

11.
席勒的美学思想与审美实践受孕于西方18世纪那场伟大的启蒙运动,也包括发生在德国的“狂飙突进”运动,启蒙理性与启蒙哲学的资源给予其无穷的熏陶与动力,然而在席勒身上最终催生的却是人性之花。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说,席勒完全脱离了启蒙运动,他只不过是转移了一下启蒙运动的重心  相似文献   

12.
陈新 《江海学刊》2007,(3):144-149
19世纪以来,以历史主义思想为基石的德国传统史学成了证明德国政权合法性与确立民族自信心的有效手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史家满怀着建立大德意志帝国的期待,在纳粹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行政版图的扩张之前,已经用历史主义思想为民族社会主义奠基,完成了大德意志帝国文化版图的扩张,使纳粹政权得到德国历史思想的支撑。以此为例可以表明,历史主义思想虽然有助于论证个体存在的合理性,但对它的极端运用,也可以导致不可挽回的人类灾难。  相似文献   

13.
在东西方几个主要的发达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几乎都出现过思想启蒙时期。在法国18世纪,培尔、梅叶、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卢梭、拉美特利、霍尔巴赫等一大批思想家组成的启蒙智士,从揭露和讽刺宗教开始,继而展开了对专制政治的无情攻击和对旧哲学的全面清算。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曾出现过莱辛、沃尔夫、康德、费希特、黑格尔、赫尔德、歌德、席勒等文学家和哲学家,掀起了狂飙突进运动和哲学革命,他们在专  相似文献   

14.
19世纪二三十年代至20世纪上半叶前,德国史学理论以历史主义独树一帜。洪堡和兰克是古典历史主义理论的创建者,他们反对用抽象的哲学方法研究历史,为刚刚走上职业化道路的德国历史学奠定了唯心主义的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历史学与自然科学的异同是历史主义辨析的另一问题,德罗伊森、狄尔泰和新康德主义等区别了历史学和自然科学在研究对象、方法和目标上的差异性,强调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自律性,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以来,历史主义的困境成了德国哲学研究的一项主题。为克服历史主义内在的困境,哲学家主要是从两条路径来思考的:胡塞尔等人诉诸超验的形上学和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历史性。历史主义和历史性的关系可以表述为:历史性作为本体论的原则,是作为克服历史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困境而提出来的。尤其是,历史性的解释学原则解决了历史主义面临的追求客观性的认识论困境。而历史性作为历史主义深思熟虑的一种形态,却不足以克服现代生活实践中的价值相对主义乃至虚无主义困境。  相似文献   

16.
德国人尊歌德为“魏玛的孔夫子”.意在说明这位大诗人思想的深刻、学识的广博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的巨大;本文袭用此一提法,则只是为了指出歌德与中国的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一八八六年,也就是说在歌德逝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以后,在德国莱比锡出版了著名学者彼德曼的《歌德研究》一书;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歌德与中国的关系问题来进行研究。自此,这个问题便引起人们注意,相继又出现了卫礼貟(Richard Wilhelm)、施泰格尔(E·Staiger)和柯梅勒(M·Kommerell)等重要研究家。  相似文献   

17.
席勒是德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德国古典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著作。《强盗》、《阴谋与爱情》、《斐斯柯》、《唐·卡洛斯》等几部作品是其悲剧写作的代表作。在这几部作品中,席勒是这样解释悲剧和悲剧艺术的:一般所称的悲剧艺术是以产生怜悯的快感为目的艺术,悲剧是互相关联的一系列事件之诗的模仿,使其组成完整的剧情,向我们指示处在痛苦中的人,而用意在于唤起怜悯。  相似文献   

18.
德国近代杰出诗人和美学家席勒 (J.C.F.Schiller 1 759- 1 80 5)关于艺术风格问题的见解 ,是西方文论史上值得重视的一份风格论遗产 ,其中蕴含着对我们当代的艺术风格理论建构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信息。然而 ,多年来这份遗产似乎还未真正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之中。或许是由于席勒没有写过关于艺术风格的专论 ?或许是因为席勒在艺术风格问题上发出的声音过于独特而与今天研究者的期待目光不甚相合 ?抑或两者兼而有之 ?不论出于何种原因 ,忽视席勒的艺术风格论都是我们的风格理论遗产研究中的一个缺憾。的确 ,席勒没有给我们留下艺术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历史主义学派在近现代德国史学界会获得主流地位,而同类的历史主义思潮在现代中国史学史上只能屈居支流?本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在一战前,德国传统精英成功地实现了民族的统一与自强,强调本民族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历史主义学派在其中起到了推动作用,其个学式的学术理念与方法也得到了证实。而在近现代中国,由于传统国家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失败,中国的激进文化精英不能通过历史主义的方法在本国的历史文化中找到救国救民之路,而只能通过类学式的思路在西方文化中寻求普遍的真理,并最终诚服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就历史主义学派的总评价而言,本文认为,历史主义对史料、史实以及历史特殊性的重视,无疑是值得继承的史学理念。但个学式的历史研究在认识效率上是无法与使用系统科学概念与理论的类学式历史研究比拟的。历史研究不应该排斥理论,使用理论时如出现问题,根源不在于"公式主义"的方法,而在于理论的质量。  相似文献   

20.
王首贞 《理论界》2010,(11):214-215
德国历史主义传统在历史学发展进程中曾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前新史学研究路线方兴未艾的背景下,对德国的历史主义史学思想及其主要表现特征进行批判性考察,有助于历史研究工作者在比较中深刻理解新史学对于当代历史学拓宽历史研究的视域、实现历史学与相关学科的综合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