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高中阶段的教育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只有合理的教育结构才能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相适应。为此,通过对高中阶段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构分析,在职业教育普通化和普通教育职业化的发展趋势下,提出新时期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价值观念层面上要保持一致,适当发展一定比例的综合高中,构建职、普沟通的立交桥,从而促进职、酱教育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汉到北宋的举选制度,大体经历了一个合—分—合的过程。蕴伏着种种复杂的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交互作用,它不仅仅是一个制度简单的变更过程,更主要的还反映出这一较长历史时期阶段性的演进过程。本文拟就唐代举选制度由分逐渐趋向合的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17世纪前期,西藏地方与清王朝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互遣使者到隶属统治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是迅速地自然演进的。它是由中央政权更替的历史局势决定的,也和满、蒙、藏文化的相似性、相融性是分不开的,是当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演进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演进是一个现实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从多角度对它进行分析 ,本文主要从文化经验与人类历史过程的现实关系这个视角对文化的现实演进做一初始分析 :文化经验从神性的压抑走向个体经验的解放———人类具体感觉与激情的真实流露 ;文化经验从宗教神学形而上学经由哲学形而上学 ,最终走入科学理性 ;文化总体不断走入商品世界与市场现实 ,这同时也是文化全球化的现实过程。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上看,国际法与差别待遇一直同步变动。随着国际法发生深刻的代际演进:从共存法转型为合作法,再从共益性合作法发展为公益性合作法,差别待遇也发生相应的演变,即从有利于强势国家嬗变为有利于弱势国家,从而实现了价值回归。而国际环境法律差别待遇的兴起则标志着差别待遇与国际法的关系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从1921年到2011年的90年里,中国政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历史变迁中,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中国政治历史的舞台,实现了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实践活动也在这样的转变中经历了变化和调整。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活动"为何必要、如何可能、怎样运行"的分析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活动发生发展及其演进过程的研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历史演进进行逻辑分析的重要方面。这样的研究,意在探索中国共产党政治实践的发展规律和历史走向。  相似文献   

7.
教育活动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河中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职业教育从普通教育中分离出来却只不过才几十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我国职业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从初等到高等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特别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中等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原有中等教育结构单一的局面.1998年,我国有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技校和职高)近2000所,在校生1000多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由1978年的7,6%提高到1998年的近60%.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经济建设对各类初…  相似文献   

8.
文学世家的历史还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学世家历史还原的过程,也是一个逻辑建构的过程。以政治文化制度变革为核心动力,通过家族史与文学史演变的双重梳理,可以对中国通代文学世家发展演变历程进行历史还原,即前中后三大时段三重形态的相互衔接与有序推进:两汉至南北朝经学—文学世家与门阀—文学世家双重形态的衔接与演进;隋唐时期门阀—文学世家与科宦—文学世家混合形态的交替与演进;两宋至明清科宦—文学世家主流形态的承变与演进。在上述主体形态之外,尚有其他类型文学世家的多元存在。文学世家史学术范式的建构,需要通过特定个体、时代、区域以及通代文学世家史四个层级的链接而融合为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9.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近年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反映出一系列问题.许多问题长期存在而得不到有效解决,其根源就在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封闭和不完善,缺乏与产业和社会的互动,缺乏灵活变通的机制,缺乏社会各界尤其是产业界的有效支持.必须寻求顶层设计上的重大突破,只有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的互动、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的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互认等,才有可能突破困扰,实现职业教育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彭小明 《兰州学刊》2004,(1):189-190,200
随着改革的深入 ,现代化进程步子越迈越快。我国原有的教育体制也越显不足。为了适应现代化社会建设的需要 ,我国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必须更新 ,实现教育体制的转轨。 2 1世纪中国教育呈现六大走势 :封闭式教育走向开放性教育 ;划一性教育走向个性化教育 ;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 ;一次性教育走向终身教育 ;重普通教育走向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并举 ;重男性教育走向男女教育并重。  相似文献   

11.
科学与价值的关系并不是永恒的或自明的概念问题或逻辑问题,它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不断嬗变和发展的范畴.只有把这对范畴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根据时代变化的特殊目标来理解,才能把握其变化的实质,展现其内涵的丰富性.本文从科学思想史的角度,围绕科学内部层面,着重考察了在18世纪科学理性至上的时代精神氛围中,科学与价值自觉分离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从俄罗斯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背景出发,将普通教育机构公民教育发展的历史变迁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解体前的萌芽期、解体之初的多方探索期和新世纪以来的国家权力回归时期。俄罗斯中央与地方之间教育权力的移动和民主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相互作用是影响不同历史阶段普通教育机构公民教育发展的两对重要张力。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晚年通过"人类学笔记"中对农村公社的再研究和《历史学笔记》中对世界历史的再研究,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这些思想既不是如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是将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演进理论当做纯粹的"西方社会理论"加以抛弃,从所谓"单线论"转向"多线论";也不是仅仅一般地确认社会形态演进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局限于指认一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基于某些历史条件可以跨越某个特定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些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原有的"世界历史"理论的重大突破,而所谓跨越"卡夫丁峡谷"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设想,正是以这一突破为理论支撑的。只有从这一视角出发,才能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作出准确的评价,并对他同恩格斯在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上的观点差异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在青藏高原区域史研究领域,青海游牧社会的生成、演进是一个重要而持久的课题。而地理区位决定了青海游牧社会与中央政权的关系对游牧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这一课题的研究中,必须将青海游牧社会的历史演进置于中国历史演进的整体背景之中,分析其在这一大背景下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相关文献史料,对美国全国工业教育促进会从1906年成立至1917年更名的历史进行梳理,以弥补国内关于美国全国工业教育促进会研究的不足。根据协会定位和工作重心的变化,以1912年为界,将美国全国工业教育促进会的历史划分为1906—1911年的工业教育信息交流中心时期和1912—1917年作为推进州与联邦职业教育立法的院外集团时期。这种角色的转变是全国工业教育促进会历史的本质,是1906—1917年美国职业教育运动发生重要转折的关键,由此确立了全国工业教育促进会在美国职业教育和公共教育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地方党政关系研究是现代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中国社会而言,探析地方层级党政关系的历史状态及其演进,揭示其客观引发的历史思索和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江苏地方党政关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历史观照,企望能够还原当时的历史图景,为后发国家的地方党政关系模式的选择与建构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7.
德国历史学派和奥地利学派是十九世纪有代表性的两大经济思想学派,它们始终以自己的规范和视角在经济学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也在自身的发展中不断超越和重构,历史主义—制度主义—演进主义的范式演进就清晰地说明了历史学派的发展和超越;而个体主义—演进主义—自由主义的原则又明确地表达了奥地利学派在经济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思想地位。现代经济学的博弈分析框架则又包容了二者的演进思想,以博弈论为基础的经济学正在走向各经济思想的融合和补充。  相似文献   

18.
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迁及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深入,我国的国家—农民关系走过了“分—合—分”的历程,目前正处于再一次嬗变的前夜。在新农村建设这一农村现代化的过程中,和谐的国家—农民关系是其中的重要的建设主题,需要特别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大学开展高等职业教育非常有必要。其培养目标的核心,是为经济建设第一线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或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并与普通教育建立相互沟通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认识和发展当代先进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历史演进中,生产力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矛盾过程中。由此,我们通过认识当代先进生产力,把握其特征和发展规律来促进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