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0年在玉溪地区新平县哀牢山下傣族聚居的腰街的曼蚌和漠沙马龙(傣语曼龙的讹音)出土了几件青铜羊角编钟。在腰街出土青铜羊角编钟的地方,还有成片古代的“版纳坟”。青铜羊角编钟,是古滇青铜文化中的一种乐器,它与我国中原、长江流域出土的编钟式样不同,具有独特的地方性和民族色彩,是研究古代云南民族文化重要的物器。云南最早的青铜羊角编钟是1976年在楚雄万家坝出土的,笔者上次经楚雄方向考察哀牢山下的傣族古代迁徙路线时,曾对楚雄出土的青铜文化和墓葬的族属问题发表过意见,认为楚雄青铜文化和古代的民族墓葬可能是傣族先民的遗物。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现在得知这一新的情况,可能对笔者的上述看法有所帮助。为了验证这个问题,笔者将腰(一丁)曼蚌作为考察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在苏联赤塔省地志博物馆的展品中,陈列着一件顶端有两个扣环的长方形古代青铜垂饰。这是从赤塔市郊季托夫山丘上出土的文物之一。这件青铜垂饰的底边上镌有并列的四个人形组成的图案,上面有两行共六个方形和长方形组成的围篱状格子,每格内镌有一个斜十字。  相似文献   

3.
成都地区是古代蜀文化的中心,自解放以来有不少文物出土,其中有不少青铜兵器,这些剑、钺、矛、戈、斤、斧既映了青铜时代“有虔秉钺,如火烈烈”的战争场面,又是那个特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的见证。因此,要了解和研究古代蜀文化的历史,它们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这里介绍的几件青铜兵器,都是七十年代相继在成都地区出土的,其种类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五溪地区出土一大批秦汉之前的青铜器,除了外地流入的“楚式”、“秦式”、“越式”和“巴蜀式”青铜器外,还出土了一批颇具地方特色的青铜器,而这批青铜器中,又以青铜錞于和一种型制特别的青铜短剑最具代表性。本文就其发现和其文化属性作一探讨。 1 1978年夏,辰溪县在修建沅水大桥时,在城郊米家滩出土了一件形制特殊的青铜剑。剑身和剑柄全系青铜铸成,形似匕首。剑身呈三角形,锋残,截面为菱形。宽格,呈梯形。剑柄束腰,腰部中间有圆形穿孔,柄首残。剑格一面铸云纹,间以水波纹,另一面为雷纹。剑柄一面铸云雷纹,另一面为水波纹。剑残长16厘米。1982年秋,工作队在溆  相似文献   

5.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村,出土了一批稀有珍贵文物。考古学家们面对70多件与真人一样大的青铜铸造人像惊呆了,铸像之大,数量之巨,不要说在我国,在世界上也极其罕见。这些铸像有全身立像、人头像、人面像。除铸像外,这次出土的还有黄金面罩、青铜尊、青铜神树、玉  相似文献   

6.
自1974年以来,在秦始皇陵东侧先后发现一、二、三号兵马俑坑,总面积约二万余平方米。经过试掘,三个俑坑计出土身高1.8—1.97米的陶质武士俑近千件,和真马大小相似的陶马百余匹。估计三个坑内埋藏的武士俑约七千余件,战车一百三十余乘,驾车的陶马五百余匹,骑兵的鞍马百余匹。是座秦代雕塑艺术的宝库。本文拟就其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艺术技巧以及产生的社会条件等问题,作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宝鸡[弓鱼]国墓地共出土青铜氟四件,其中三件为兽面纹觑,一件素面,两件有铭文,现藏宝鸡青铜器博物馆。  相似文献   

8.
“夏家店文化”因首次发现于赤峰市郊区王家店乡夏家店村而得名。发掘遗址分上下两层,其下层文物除磨制石器、骨器和比较定型的陶器外还发现了青铜器物。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赤峰市郊区、克什克腾旗出土过弦纹铜甗,还在翁牛特旗出土了一甗二鼎等大型青铜器物和带有铭文的青铜礼器。青铜礼器的出土是赤峰地区早期青铜时代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研究赤峰地区古代文明史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在新疆瀚海绿洲的古代遗址中,近代陆续出土了若干古人遗留在当地的汉文印信。这类汉唐时代的历史遗存,与同一地区出土的众多汉籍文献、内地遗物一样,从文物视域折射了当年中原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政治经略与文化浸淫。而相关古代史料的文化学考察,则让人们认识到中原王朝的西域经营,实际上伴随着一个旷日持久的与当地民族相互融合的文化过程。古代汉文印信在新疆地区的出土,恰以历史文物毋庸置疑的认识价值,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塔里木及其周边地区多元一体发展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0.
洛阳是我国古代青铜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偃师二里头的文化遗址和墓葬中发现的夏代青铜器是对初期青铜器的继承和发展。其数量和种类虽不是很多,纹饰也较简单,但在青铜文化史上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发掘的墓葬结构不同,出土青铜器在墓中的位置与组合也有差异。已出土的青铜酒器、容器、兵器、乐器、装饰品等,各具特点,具有重要的考古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李幼平在《錞于考辨》一文中指出:錞于作为我国古代青铜乐器,广泛出土于我国十一个省区的部分地区,幅盖面南起岭南,北逾陕中,西至川东,东抵沿海,据初步统计,目前资料已公开发表的錞于共88件,可分为春秋时期、春秋末期至战国中期、战国中晚期、战国末期至两汉前期、西汉中期至东汉等五个阶段,根据錞于之出土地点并按特征归类分期后,可以初辨古代錞于自北南下、由东而西大至流传趋势以及最终在长江上中游地区盛行的归属,  相似文献   

12.
湘江和渌水交汇区出土的24件青铜器,融合了中原与江南的青铜技术,其铸造与装饰工艺达到了很高水平,并在生产和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体现了商周时期这一地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证明了湘渌交汇区域是湖南商周青铜文明最早萌发并高度发展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3.
1978年1月出土于宝鸡县杨家沟太公庙村,同一窖藏出土8件铜器,5件钟,3件镩,三件造型、纹饰、风格及铭内容完全一致,唯大小有别。秦公镩最大的通高75.1厘米,重62.5公斤;最小的通高64.2厘米,重46.5公斤,是目前发现最大的一组秦人的青铜乐器。  相似文献   

14.
1982年11月,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在上海市青浦县重固镇福泉山发现一座良渚文化墓葬(编号T4M6),出土了107件随葬玉器。其中有“玉锥形器”四件,器身均为方柱形,一端磨成钝尖,另一端磨细作圆柱形短柄(其中两件短柄上有穿孔),器长分别为6.3厘米、15厘米、17厘米、32.5厘米。良渚文化“玉锥形器”1961年在福泉山遗址也出土一件,器身与这次出土的相似,器长为18厘米(今存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  相似文献   

15.
1986年江苏吴县严山窖藏出土的四百余件玉器,是目前唯一较完整的一批吴国王室玉器(1),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极有价值的资料。这里拟就这批玉器的年代、形制和琢玉工艺诸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各位专家、学者。一、器物年代严山窖藏出土的玉器,显然不是同一时期的作品。因此,讨论严山出土玉器的年代,就涉及到这批玉器本身的分期问题。由于出土坑中除玉器外,没有其他器物伴出,附近又无任何文化遗存,使们无法借助地层和共存物来推断其年代,只能通过对玉器本  相似文献   

16.
1987年安徽省安庆市枞阳县杨市村出土的三件青铜器从形制和纹饰上判断,年代为春秋中期,带有明显的春秋中期江淮之间区域文化特色,为青铜鼎和青铜匜在安徽江淮之间发展的一个阶段。同时,这三件铜器也蕴含了中原、吴越文化因素,反映了多种文化在江淮之间的交融。  相似文献   

17.
在三峡出土的众多历史文物中,有一类精美绝伦、精雕细镂、玲珑剔透,被称之为博山炉和熏炉的铜、陶器物。博山炉,《辞海》解释为:焚香用的器具,炉盖雕镂成山形,上有制人、走兽等形象,故名。多用青铜制,也有陶制或瓷制的,盛行于汉及魏晋时代。熏炉,《辞海》解释为:古时用来熏香和  相似文献   

18.
正2012年6月22日,宝鸡市渭滨区石鼓镇石嘴头村出土的商末周初青铜礼器中,柉禁最为珍贵。这件柉禁长约1米、高约20厘米,是形似茶几、酒桌的长方体青铜器。据了解,此前全国只出土过两件柉禁,且均出土自宝鸡斗鸡台,其中一件流失海外,另一件现存天津艺术博物馆。"禁"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器物。宝鸡考古队队长刘军社说:"周人认为商的腐化和酒有着直接的关系,‘酒池肉林’就是殷商腐败的标志嘛,所以周人对酒的使用是非常谨慎的,既要保证它在祭祀宴享中发挥作用,又不能酗酒误国,结  相似文献   

19.
1979年5月,盐池县城郊供销社和八杈梁供销社收购站分别收到一批古代铜制货币。笔者在收购员积极协助和支持下,进行了清理,並向出售这批货币的本人进行了调查。这是一批西夏时代使用的货币。现简介如下: 这批货币共67.5斤,约五千余枚,出土地点在宁夏盐池县东北部和内蒙鄂托克旗交界处的二道川,具体地点是一个生产队的场边。这批货币虽然数量不大,但类别杂,种类多,计  相似文献   

20.
江西新干大洋洲青铜器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现代考古资料与古代文献,对青铜短柄翘首刀、卷首刀、大钺和箕形器进行类比分析,发现它们在商代是显示其所有者社会地位和权势的仪杖器。大洋洲的短柄翘首刀、箕形器是商代同类器型中最大者,大钺是商代同类器型中最厚重者,也是商代唯一一处同时出土上述4种青铜仪杖器的遗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