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庸武侠小说成功地将俗文化与雅文化结合起来,被称为文化武侠小说。其中佛教元素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金庸武侠小说中对佛教四谛思想的表现,来阐述金庸小说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庸武侠小说一直是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文学载体,本文从传统道家思想入手,论述金庸武侠小说中蕴含的道家文化。  相似文献   

3.
金庸以其武侠小说著称于世 ,对金庸作品评论的文章也不胜枚举、褒贬不一。笔者认为金庸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并从金庸小说的侠文化 ;金庸小说的琴棋书画 ;金庸小说的美食与美酒三个方面谈了金庸小说的审美意趣 ,同时指出在现代汉语小说作家中恐怕很少有名气能超过金庸的人 ,金庸已成为华人世界家喻户晓的人物 ,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侠小说 ,其原因就在于金庸的武侠小说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第三届中国舟山桃花岛金庸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9月召开,会议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文化意蕴、创作渊源、重要作品及其主要人物的精神内蕴等,进行了多方面认真解读和深入剖析,同时对于武侠小说与武术文化关系、小说文本修改、传播及其研究史,以及金庸武侠小说的独特艺术手法等几个方面,展开热烈探讨,颇多新见。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10月30日,94岁的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陨落。作为武侠小说一代宗师,金庸为后辈所留下的文化价值和集体回忆已无法用金钱衡量,但他确实仅凭自己的一笔之力,撬动了难以估量的商业价值。金庸作品的读者上至政要精英,下至贩夫走卒,遍及全球数亿人群。据笔者粗略估计,金庸的15部武  相似文献   

6.
金庸是港台新武侠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五四新文化熏陶出来现代作家.他的15部武侠小说,在扣人心弦的故事后面,隐藏着作家对封建时代现实社会的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这一点,在金庸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中尤其突出.该文认为,《鹿鼎记》表现出了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正是这一特点,使读者不再沉迷于虚幻的武侠世界中不能自拔,从而消解了武侠小说所特有的成年人童话的特色.这是金庸武侠小说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重要之处.强烈的现实关怀和现实批判精神正是金庸武侠小说雅俗共赏,受到各界人士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金庸小说创下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文学传播的奇迹。金庸小说在不同文化群体中的流传体现了不同的现实文化诉求。作为通俗武侠小说,金庸小说能被市民大众广泛接受,主要源自娱乐至死的现实文化消费背景与社会未成年心理;而遭知识阶层的接受与拒斥,除去商业炒作及文化资源争夺等因素外,同时还存在相应的启蒙动机;至于其在海外华人群中的传播,除去娱乐的动机,同时还隐含着强烈的民族文化身份认同需求,不过渴求在金庸武侠小说中寻求民族文化之根,本质上存在着巨大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批判安凌摘要金庸的新武侠小说,除了在语言、艺术上臻于较高境界外,更主要的是他对于中华民族心理的准确把握与批判。笔者试图分析金庸小说中的民族心理、文化对他的影响以及他对这种心理、文化的批判。关键词金庸小说,反传统我们在金庸小说...  相似文献   

9.
武侠世界自然是一个独立自足且又千奇百态的艺术天地。尤其新派武侠小说,作为“成年人的童话”,更多虚拟幻想色彩,又讲究通情达理,成为对世相与人情的一种象征,事实上武侠也是文人写,是文人便跳不出文化环境这个圈子。对于金庸,这一点则显得格外突出。他的文化观念,几乎构成了自己武侠小说的本体论,自觉置武侠小说于文化环境之中,而武侠的功夫又充满了丰富的文化意味,侠非侠,武非武,武中有文但武又在文中。我们认为这正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金庸是拥有华人读者最多的作家,其武侠小说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风靡至今,创造了一个阅读神话。金庸的武侠小说以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使读者群跨越了年龄、种族、阶层和政见等的不同,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金庸的武侠小说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生动形象的教材,不仅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而且使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中华文化的熏陶,进而培养和增强其爱国主义情怀。  相似文献   

11.
金庸在其武侠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形象。从陈家洛到郭靖,从乔峰到韦小宝……无论他们之间的差距有多大,但在他们身上却共同凝聚着金庸的审美理想。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寄托着金庸的理想人格,这是作者充分吸取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果。金庸小说中的英雄人物,虽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出深厚而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根据金庸武侠小说的具体作品,结合相关的历史与宗教文献,对小说中所描写的全真教主要人物尹志平进行了分析。首先认为与历史上真实的人与事件相比,小说中尹志平的政治倾向、感情性格等主要方面与史实差别较大;其次重点从小说创作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设置这样一个全真教另类的角色是有必要的,但把这个角色叫成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尹志平",就违背了人物的现实关联及内在精神结构。这是金庸先生所说的"我初期所写的小说",过于强调艺术真实而对历史真实重视不够。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小说内隐着一个江湖世界的陷落和世俗社会崛起的内在理路。而世俗社会的崛起则使金庸的封笔之作《鹿鼎记》彰显出了明显的荒诞意味。从金庸小说的整体谱系来解读《鹿鼎记》的荒诞意味,有助于理解金庸武侠世界的内在困境以及破解金庸小说以武侠始而以反侠终的谜题。  相似文献   

14.
《天龙八部》是金庸作品中和佛教关系最紧密的一部小说。金庸通过三位主角引出了芸芸众生相以及纷繁复杂的故事发展,而这一切到最后,全部都是有因可循的。通过分析主角及配角的经历和结局,来揭示《天龙八部》中所体现的因果之说。  相似文献   

15.
易晖 《东方论坛》2008,(1):52-60
金庸小说,正经历着一个从上世纪80年代的通俗小说到90年代以降的“经典化”的过程,一些学界人士热衷于将原本属于通俗文学范畴的金庸小说研究推向所谓的“金学”。金庸小说无疑是大众文学的经典,它的畅销性、长销性以及为读者带来的密集的阅读快感确保了这一点,但并不等于它是一般意义的文学经典甚至文化经典。金庸研究的根本意义恐怕也不在于将它客观化、对象化地树为经典,采取超然物外的文学批评的立场。实际上,金庸小说(或者说“金庸现象”)为我们展现出关于当代“文学/文化生活”的难得的“近身性”,它是“文本讲述的时代”与“讲述文本的时代”的合而为一。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国文化时空中,有一个以金庸小说为核心的文化星群。这个星群以其规模之庞大、润泽之深远著称于世,其内容主要是金庸小说及其所衍生的文化符号。在其构成过程中,有三个因素不容忽视:首先是作为作家所在地的香港的都市性,这是促使金庸写作的基本动力;其次是金庸小说本身的内涵,这是理所当然的一个基本元素;最后是诸多层面读者的多重角度的阅读。其中,阅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建立在“阅读快感”基础上的阅读实践,最大程度地促成了金庸小说的扩张与流变,最终塑成一个以小说、影视、网络与电子游戏为主要题材的动态的符号世界。  相似文献   

17.
金庸小说虽然为通俗小说,但其典型的悲剧内涵却独具特色。金庸不仅继承了我国古代悲剧民主性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因素,从而使得金庸小说具有了雅文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8.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一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蒙古人生性质朴,敬重英雄好汉”的理想品质,但是,这些蒙古想象并不出自金庸对于蒙古文化以及蒙古生活的现实了解。金庸的蒙古想象更多地是出于郭靖的英雄形象塑造之需要。因为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所以需要有各种陪衬形象来完成这一塑造,于是,有了各种对照人物的出现。同样,因为需要塑造英雄,所以需要有适合英雄品质生长的土壤。金庸选择了蒙古作为英雄生成的土壤,自然也就只能按照英雄的生长条件对于这一土壤的要求来对蒙古进行艺术想象。可见,《射雕英雄传》中的蒙古想象,主要是出于结构的需要,而不是对于现实的临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