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汉代河西屯田的研究,国内外都发表过一些文章,但大体以探讨屯田的时代背景、屯田过程和历史作用者为多。至于河西屯田结构形式及其具体内客,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钻研。本本拟就河西军屯劳动者成份和生活状况,进行某些探索,谨请史学界同人指正。以汉简考察,河西军屯劳动者成份有如下六类: (1)田卒、河渠卒:这是专事务农的戌卒,多由内郡人充当。例如: 受大河郡田卒卅九人。(甲编2193) 田卒淮阳新平盛昌里上造柳道年二十三。(甲乙编、乙玖版) 田卒昌邑国(石阝)成里公士公丘异。(甲编2142) 田卒东郡东阿昌国里大夫路寿年廿八。 (《居延汉简》甲473页)  相似文献   

2.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四述胜州榆林郡时谓:“炀帝大业五年以胜州为榆林郡……。十五年郡人郭子和以城入突厥。武德四年郭子和归国”。这段记载中有两处时间与史实不符。中华书局1983年六月版也未更正。  相似文献   

3.
最近,西北民族民俗学专家谷苞在《西北史地》(八六年第一期)上撰文认为,殷周以来内地与西域就有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但作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却是河西郡建立以后的事。由于将河西地区从原来的游牧区建设成了新兴的农业区,从而使中原的老农业区与天山以南的老农业区连接起来,并进而与中亚、西亚、南亚的农  相似文献   

4.
古代历史上的河西,原是少数民族杂聚的地方。汉初,匈奴人游牧于此,控制了河西和西域,中断了中西交通,并对中原王朝造成威胁。汉武帝为了斩断匈奴右臂,曾派霍去病出击匈奴并获得了胜利,在这里设立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四郡,汉昭帝时又增设金城郡,谓之“河西五郡”。自是移民屯田,开通西域,不断经营,直至东汉,河西一直是一个安定富庶的地方。即使在王莽篡权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臧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东汉未年,由于马腾、韩遂等军阀混战,使河西的经济遭到了极大破坏,人民死亡流徙,户口大量减耗,以金城郡为例,在东汉繁盛时,领三千八百余户,东汉末,被韩遂等“所见屠剥,死丧流亡,或窜戎狄,或陷寇乱”,竟至于“户不满五百”了。随着曹魏政权的建立,河西这块曾经繁荣一时的地方重新被纳入中原王朝的经营范围。史载:“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其剌史领戊己校尉,护西域”。由于曹魏政权的重视,河西经济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在农业上,据《晋书·食货志》记载,旧  相似文献   

5.
河西走廊在秦汉之际为大月氏所居。约在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匈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西击大月氏,“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河西地区遂为匈奴所有,到了汉武帝时期,匈奴在河西有许多部落,其主要首领有休屠、浑邪二王。浑邪王的据点在什么地方呢?《汉书·地理志》说:“张掖郡,故匈奴昆(同“浑”)邪王地”。这是说张掖郡这块地方原归匈奴浑邪王统治,并没说明浑邪王驻在哪里。《史记·大宛列传》对此作了极为重要的记载:“是岁汉遣骠骑破匈奴西城数万人,至祁连山。其明年,浑邪王率其民降汉,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  相似文献   

6.
地湾城     
《中文信息》2008,(5):76
地湾城位于甘肃省金塔县东北151公里的黑河东岸处的戈壁滩上,远离居民区,四周为戈壁荒漠,汉武市时代(前121年),西汉王朝为防匈奴族进犯,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四郡即酒泉、张掖、武威、敦煌,两关即阳关、玉门关),为进一步巩固边防,  相似文献   

7.
《宋书》考疑(一)丁福林《卷五·文帝纪》(元嘉)十二年,……六月,丹阳、淮南、吴兴、义兴大水,京邑乘船。己酉,以徐豫南兖三州、会稽宣城二郡米数百万斛赐五郡遭水民。(中华书局1974年10月版点校本,第83页)按:上文记四郡遭水而以米赐“五郡遭水民”,...  相似文献   

8.
汉朝对金城的开发与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城”一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而金城,河西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一语,时在武帝元狩年间。初为城名,后为县名、郡名。本文所说的金城,不限于县,也不指郡,约以今兰州市辖区为主,同时也涉及附近的一些地方。  相似文献   

9.
至今为止,凡研究回鹘历史的人,无不将禄胜列入甘州回鹘可汗之中。这有王曰蔚的《唐后回鹘考》,(见《史学集刊》1936年一期)冯家升等著的《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上,(1958年民族出版社)段连勤的《河西回鹘政权的建立与瓦解》,(见《西北大学学报》1978年四期)吴天墀的《西夏史稿》第一章第三节注文,(198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林斡的《河西回鹘略论》(见甘肃《社会科学》1981年三期)以及最近高自厚的《甘州回  相似文献   

10.
兰州在唐代是陇右所属的重要州郡之一。唐初魏王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主编的《括地志·序略》中所列贞观十三年唐朝三百五十八个州郡中,即有兰州都督府。 兰州始名于隋代。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通典》卷二七四《州郡四》曰:“兰州,古西羌地。秦属陇西郡,汉属金城、陇西二郡地,后汉、魏、晋因之,魏以为重镇。前凉张寔  相似文献   

11.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设置三十六郡。秦三十六郡之名,首有《汉书·地理志》列于前,继有《史记·秦始皇本纪》《集解》述于后,两说当中,有三十三郡名称是相同的,唯有桂林郡、象郡、南海郡各执己见。前者以为秦并天下,南服百越,于其地置  相似文献   

12.
战国赵都中牟琐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牟地望四说《史记》卷四三《赵世家》称赵“襄子立三十三年卒,浣立,是为献侯.献侯少即位,治中牟”.关于赵都中牟地望,《水经注》称其“解说纷歧”,而目前所知有四种.(一)《汉书·地理志》河南郡中牟县条称:“赵献侯自耿徙此.”汉代的河南郡中牟县今属河南省,位于郑州和开封之间.此说认为赵中牟即今河南中牟,《晋书·地理志》、《通典·州郡》、《太平寰宇记》和《与地广记》等均沿袭此说.  相似文献   

13.
顾祖禹《读史方域纪要》卷八,有一段以州的变迁为主要脉络,概括综述我国古代政区划分的起始及沿革的文字:“郑氏曰:‘分州始于人皇。州统县、县统郡始于周。郡统县始于秦。州统郡、郡统县始于汉。割据之世,置州乃多。隋文析天下为州,炀帝改州为郡,而州郡相等。唐混州郡为一,于建置京邑之州,则始命为府。宋又府州并列矣。’自元建路、府、州之制,州乃益降而小,几与县同列云。” 文中郑氏当指郑樵。《夹漈遗稿,献皇帝书》曰:“其未成之书……在地理,则有《郡县迁革志》。”可见郑氏确曾有对郡县迁革的研究,惜未传世,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用民族一词,系按我国的传统用法,即指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关于汉代对河西的开发,前人著述不少。本文着重探讨当时的河西四郡是否有少数民族存在,顺便提及这些少数民族在河西开发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汉代对于河西的开发主要是汉人(当时被称作秦人)进行的。正如谭其骧先生在谈及汉代对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开发时所说的:“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把在匈奴占领时期原是牧区的河套河西开辟成为农耕区的,无疑是汉族的劳动人  相似文献   

15.
试论西夏经营河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西因在黄河以西而得名。又因处在祁连山与北面的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之间,形成一条长千余公里、宽百余公里或几公里的狭长地带,恰似一条长廊,故又称河西走廊。 河西的历史见诸史载甚早,在《尚书·禹贡》篇中,我们即可见到它的身影。但是它的历史丰碑直到汉武帝兵败匈奴,建置四郡(武威、张掖、酒泉和敦煌)时,才开始真正奠基。由于天然的地理位置和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使它成为汉唐时代的腹心地区——关陇的屏卫以及东西交通的咽喉孔道。即所谓“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所以汉唐统治者历来重视经营河西,把经营河西视作以固根本的国策。经汉唐统治者的惨淡经营,更赖有河西人民的辛勤耕耘,使这片远寓中原的边塞地区,到唐天宝年间与陇右军镇一道成为全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呈现“闾阎相望,桑麻翳野”景象。  相似文献   

16.
《三国志.吴主传》中有关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吴主孙权亲自带兵攻下汉魏重镇皖城和建安十四年(209年)汉魏"合肥以南惟有皖城"的记载有误。孙氏占据皖城是从建安四年(199年)八月开始,孙策乘袁术署任的庐江太守刘勋不备,袭取了庐江郡治皖城。以后皖城一直为孙吴所占据,直至西晋咸宁四年(278年)方失守。因此,汉魏"合肥以南惟有皖城"的提法也不能成立。《三国志》出现皖城陈述失误的根本原因,是对"屯皖"理解有误。不能把"屯皖"理解为军队驻扎在皖城,如果朱光占领了皖城及附近地区,这一地区就不应再叫庐江郡,因为汉魏已设置了一个庐江郡治寿春。这说明对皖城正确的理解应是在皖城地区屯垦。214年孙权所攻打的皖城,就是朱光南下军团的总部,这一地名和皖有一定的联系,逐渐被人淡忘,讹传为皖城。  相似文献   

17.
邢润川、杨文衡《我国古代对煤的认识利用史略》一文说:“到了汉代,《汉书·地理志》则说:‘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见《学术研究》一九八二年第六期99页)但查遍《汉书·地理志》也找不到这句话。作者可能是误信了前人旧说而未加考辨.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余观前汉地理志:豫章郡出石可燃为薪”。清汪价《中州杂俎》卷二十物类十四沿袭朱弁之误说:“按《前汉书·地理志》:豫章郡生石可燃,为薪”。张萱《疑耀》卷二则全同《中州杂俎》。  相似文献   

18.
历史上广西最早的县在哪里?这是研究广西郡县沿革的学者尚未解决的问题。按一般常识,谈论广西郡县沿革之始,都以《史记》和《汉书》为依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岭南时,于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在岭南地区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今广西的大部分属桂林郡,小部分属象郡。但是这些文献略而不详,郡下辖哪些县,无从推考。《汉书·地理志》较之《史记》显然详细得多,郡下都注出了所辖县名和郡县设置的年代。据统计,今广西属当时的苍梧、郁林、合浦等郡,桂北部分县属零陵郡,桂西边区属群牁郡。但《汉书·地理志》所反映的只是西汉晚期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的郡县情况,在广西各郡下虽都注明“武帝元鼎六年开”,如可信,也只能上推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后,仍无法与秦时郡县比较。经过对贵县罗泊湾西汉初期墓出土的漆器铭文“布山”  相似文献   

19.
河西,自古以来就是中西陆路交通东段的咽喉要道。战国、秦汉之际,这里是少数民族月氏、乌孙、匈奴的游牧地。汉武帝北击匈奴,收河西地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徙民以实之”,从而使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入河西,当地的游牧经济开始向农业经济过渡。农业经济的发展使河西出现了繁荣景象,史载,汉、唐之时,这里极为兴盛,“人民富庶甲于内郡”“天下称富庶者莫如陇右”。自唐后期吐蕃占据河西,历经西夏、蒙古的交替统治,河西日渐衰落,社会经济开始落后于中原。明初,宋  相似文献   

20.
也论河西地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河西地区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的活动、迁徙和青铜冶炼技术的出现及东传。历史上,自汉代武帝设四郡始,河西即成为"隔绝羌胡"、拱卫秦陇、经营西域的战略枢纽,对有效抵御并最终解除北方游牧政权的威胁起了关键作用。作为丝绸之路必经的咽喉要道,河西也历来是众多民族和东西方多种文化融合的舞台,对丰富、存续华夏文明,做出过极为重要的贡献。河西还曾创造出先进的农、牧、商复合型区域经济、绿洲灌溉农业等,成为盛唐时期最富庶、发达的地区之一。20世纪河西再度崛起,在许多方面重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认识、开发河西深厚的文化资源,对继承民族传统,复兴民族文化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