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军事建设,围绕着以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为核心任务,建立了以八路军留守兵团、边区保安部队、边区抗日自卫军相结合的军事组织体制。本文就抗战时期边区的军事建设,即八路军留守兵团、边区保安部队、边区抗日自卫军的组织体制及建设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石油工业是在经过战争废墟的原有油矿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在边区自给经济建设和反封锁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边区的石油工业成为边区工业建设中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边区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及其所取得的成就,促进了边区工业经济的建设,为争取抗战胜利创造了物质基础,也为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当时中国革命的独特国情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恩格斯基本的民主理念运用于陕甘宁边区民主建设的具体实践。随着革命的发展,陕甘宁边区民主建设的基本理念日益成熟和完善,在此指导下的边区民主建设因而具有很强的时代特色和边区特色。边区执政者领导边区人民进行的民主建设,充分利用了边区特定生态环境的有利因素,减小或化解了不利因素。陕甘宁边区民主建设表现出中国共产党对民主执政的始终坚持、民主建设中强有力的民主制度保障、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等历史特色。  相似文献   

4.
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导中心与总后方。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在中共中央、边区政府的领导和各界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建设成了模范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成了举世瞩目的革命圣地。今天,在隆重纪念边区政府成立五十周年的时候,我们不应忘记海外赤子曾在边区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他们那种追求真理,信赖共产党的领导,为边区建设尽责出力的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延安人民的心中。  相似文献   

5.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革命战争时期,朱德非常重视通过产业发展推动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建设。在边区产业建设中,他提出并指导实践了著名的“南泥湾政策”,推动了边区多元产业和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他基于边区革命与建设需要,在探索边区产业发展之道中,形成了以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多元协同和市场导向为内容的区域产业发展思想。这些宝贵的经验对新时代乡村产业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八年抗战,晋冀鲁豫广大乡村面临着生产崩溃、村落荒废、人口锐减、自然灾害频发等状况,急需建设.受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和中国共产党乡村革命思想影响,晋冀鲁豫边区开始"组织起来"进行建设.通过历史文献法和对晋冀鲁豫《人民日报》的文本分析,探寻解放战争时期边区乡村建设的逻辑.研究认为,农民组织化是边区乡村建设的基...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高度重视交通建设事业,专门设立交通运输局,管理交通运输业,并发动民众参与到交通事业的建设上来。尽管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边区交通建设表现出形式单一、布局不够合理等局限和特点,但这一时期交通事业的发展还是促进了边区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边区政权,支援了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8.
针对湘鄂渝黔边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现状,建立该区域生态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意义重大,边区生态工程建设与经济发展应跳出生态来研究生态问题的视角,构建社区———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良性互动机制。采取生物、工程、经济、技术等措施来构建边区生态工程建设体系。为此,必须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实施多元化超常规的生态工业化战略,走生态型的农村城镇化道路,推进制度创新,加强政府支持力度,实施区域协作,构建边区生态工程建设的区域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任弼时在直接领导陕甘宁边区经济建设中,从边区实际出发,提出边区党的工作重心应放到经济建设上,把边区经济逐步纳入新民主主义轨道,以引进外资的办法发展边区经济。同时他还积极探索新民主主义的经济规律,制定大生产运动的指导方针。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的陕甘宁边区(以下简称边区)财政,保障了边区的军需民用,成为边区人民坚持抗战的重要条件。边区财政的方针和政策,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而制定并逐步完善的。这些方针和政策不但指导了边区而且指导了其他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建设,并且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仅就边区财政的建立、发展与边区财政的方针政策问题,作一简要论述。一、边区财政的建立与发展边区财政是在复杂的环境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边区处在全国进行抗日战争的环境里,战争是当时的主要任务;日伪及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实行着严密的经济封锁(主要是1939年以后);边区本身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生产落后,又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脱产人  相似文献   

11.
陕甘宁边区林业发展史研究(1937-1950)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摇篮,其政权领域内实行的各项方针政策及取得的成果、建设经验等对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均产生了长远影响,对现代来说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以历史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考察了陕甘宁边区林业(1937—1950)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包括陕甘宁边区行政区域的演变、边区的林务机构及主管部门、边区的自然环境与森林的关系、边区原有的森林资源、边区政府的林业政策和法令、边区的林业建设、南泥湾垦殖、陕甘宁的农林教育及教育方针大讨论、陕甘宁边区主要林务人员简历等。  相似文献   

12.
陕甘宁边区工业基础薄弱,抗战时期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赢得抗战的胜利,边区政府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为此边区政府制定了相关的知识分子政策,吸引了广大的知识分子投身于边区的工业建设,他们为边区工业体系的建立、工业技术的革新和工作效率的提高作出了贡献,同时为边区工业长期发展培养了后继人才。在他们的努力下边区工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打破了敌人的封锁,赢得了抗战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陕北土匪抢劫烧杀群众,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边区基层政府的建设,严重影响陕甘宁边区的稳定和发展。灾荒、战乱、部分哥老会反动分子的存在是陕北匪患产生的历史和社会根源。边区政府采取了军事清剿、法律制裁和政治瓦解相结合的手段,消除了陕北匪患,稳定了边区的社会秩序,使边区人民生命财产得到了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出现了一幅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和谐局面。边区在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除了进行政治经济建设外,社会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和途径。党和各级政府采用多种方式发展社会教育,把社会教育同边区的政权建设、经济生产、支前工作、拥军优抗相联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扫除了文盲,又提高了民众的抗日觉悟和生产积极性,实现了边区社会的稳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沈鸿在抗战全面爆发初期来到延安,积极参与到陕甘宁边区的工业建设中,利用他所拥有的技术及带来的机器设备奠定了边区工业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为推动边区工业的发展努力进行技术创造和革新、为边区工业的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创造技术人员和工人密切结合的典范、开创了边区军用和民用工业的新局面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是坚持敌后抗战的政治、军事中心,是领导和推动抗日根据地工作的示范地区。期间,边区总工会一直坚持“抗战为重”的宗旨,通过自身组织的积极活动,动员工人参战和投入边区的大生产运动,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人力和物力支撑。边区总工会的抗战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区工人地位的提高,并为边区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研究抗战时期边区工会的组织活动对今天的工会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晋察冀文艺史50余年的研究中,分期的理论依据存在着明显的非客观因素,边区创始人聂荣臻在边区创造性地执行党在抗战时期文化统一战线政策,繁荣边区新文艺创作,丰富党的文艺管理思想的实际贡献,一直没有得到学术上的充分讨论.史实说明聂荣臻在推动边区前期新文艺运动中,主要起到三方面的重要作用边区前期精神文化建设的规划者、组织者、实施者,边区前期新文艺运动方针的直接确认者、主要倡导者,边区前期新文艺运动内在基本矛盾的辩证阐释者.  相似文献   

18.
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及历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指导中心和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实验区。为了争取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边区政府在致力于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军队建设的同时,对文化教育建设也给予了高度重视,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有效地促进了边区文化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初步改变了边区文化教育的落后面貌。陕甘宁边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不仅为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为新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作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全国抗战的领导中心,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而这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边区的民办教育。它从群众的需要和自觉自愿原则出发,从边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走群众路线,提出了“民办公助”的政策,因地制宜地发展民办教育,有力地促进了边区文教统一战线的形成,边区的民办教育成为边区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20.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建设,边区乡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旧的社会陋习被新的社会风俗所取代;乡村社会保障系统初步建立;"二流子"得到全面改造。边区的新乡村建设取得了成功,对新时期的新农村建设可提供经验教训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