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官员袴褶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传入中原后,隋唐时期一度抬升至官员礼服.初、盛唐时期作为朝服、公服的替代品,至代宗朝后渐废,可谓命运多舛.袴褶服在唐代的演变经历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服饰,尤其是官员服饰,不仅具有御寒、遮体的基本功能,同时还体现着极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是伦理政治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2.
唐人衿褶服演变的文化美学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官员祷褶服原为北方少数民族服饰,传入中原后,隋唐时期一度抬升至官员礼服。初、盛唐时期作为朝服、公服的替代品,至代宗朝后渐废,可谓命运多舛。祷褶服在唐代的演变经历正是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美学观念的具体体现,即自然美服从于伦理美。服饰,尤其是官员服饰,不仅具有御寒、遮体的基本功能,同时还体现着极强的等级性和礼仪性。是伦理政治物化形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唐代与欧洲中世纪所处年代大体相当,在各自服饰史中所处地位都极为典型与重要。由于服饰形式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基于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唐代服饰为中国服饰史上最为开放、最为繁荣的时期,只是到后期,那些坦露肌肤的服饰因不合礼仪而最终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上;与此同时,在西方,被称为中世纪的5~15世纪,是欧洲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其服饰外形呆板、保守,直到后期服饰形态构成上才有所变化,成为打破黑暗的中世纪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4.
唐代中央设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大司法机构,大理寺为名义上的最高审判机构。全国的疑难案件、重要案件,除三大法司协同审理外,还要受到行政权的影响,尤其是皇权的影响和控制。唐代皇帝与中央其它行政官 员常常采用“三司推事”、集议、复议、设诏狱等方式参与疑案、要案的审理。  相似文献   

5.
敦煌石窟历史悠久,其壁画保存了自北朝至宋元时期大量的服饰图像和资料。因敦煌壁画保存相对完整,成为研究唐代服饰美学的重要资料。以唐代的敦煌壁画作为主要研究材料,从服饰的色彩和形式等方面探析敦煌壁画艺术中唐代服饰美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唐代官员谥法在运作过程中,在请谥、拟谥的阶段存在具体执行、操作的官员群体不符合文献记载的现象,在驳议阶段存在谥号用字意义和字数的争论,在赐谥阶段受到了来自皇帝的较大影响,而正常程序之外的改谥则是对正常程序的延伸、补充,追谥则在皇帝的参与与否、是否可以追谥等方面也有很多正常程序所不具备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宋刑部之制,沿袭隋、唐。在宋代,刑部之职能变化,分两个阶段:北宋前期,刑部官员无职事;刑部之权,为审刑院与纠察在京刑狱司所分。但刑部并非空壳,尚掌有昭雪天下死罪之司法权,及犯罪免职官员经赦重新叙用等职事。为宋初四家中央司法机构之一,则大理寺为最高审判机构;审刑院为复议大理寺断案机构;刑部为大辟复核机构;御史台为刑法最高监督机构。元丰五年,行新官制,刑部尚书、侍郎及其所属四司刑部司、都官司、比部司、司门郎中、郎中、员外郎,官复原职。职掌刑法、狱讼、奏谳、赦宥、叙复之政令。元丰改制之后,中央司法机构由四家简为二家,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则为司法监督机构未变。天下奏案,必断于大理寺,详议于刑部,然后上之于宰执,决之于皇帝,这就是元丰改制后,确立的宋代刑事审判制度。这也从刑政方面,体现了宋代以皇帝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念中,服饰不仅是华夏礼仪的重要载体,更是礼制的重要表现。清代的皇帝服饰在中国服饰史中最繁缛复杂。以之为研究对象,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阐述清代皇帝服饰形式及其制度,不仅反映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程度,更代表了一种新的服饰艺术。  相似文献   

9.
佛教艺术对唐代服饰文化的渗透,一方面丰富了唐代服饰色彩和织艺技术,另一方面丰富了服饰的文化内涵;也为现代服饰设计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唐代的天文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贞 《南都学坛》2007,27(6):29-34
唐代的天文管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官方天文的管理,通过天文机构的改革和调整来完善天文观测与奏报制度,并试图建立一种旨在检验太史局(司天台)"观察天文"准确性和可靠程度的制约与监督机制,为保守天文秘密,唐对天文官员的职业素质做了特别规定;二是对于民间与天文有关的活动与事宜,唐王朝实行严格控制与禁止的政策,但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1.
唐代前期,中央集权,军队战斗力强大,武官管理制度严密完备.《考课令》是唐代前期武官考课制度的基本法源,考课的管理机构是尚书省吏部及其内设机构考功司,主要负责考核四品及以下的武官,三品以上的武官由皇帝亲自或者派专人负责考课,考课的军官主要分布在南衙十六卫、边防镇戍军、北衙禁军,考课的主要内容有考课时间、程序、标准、考第等.武官考课制度总体上得到贯彻执行,对保持军队的战斗力和国家政治稳定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2.
唐代长安歌舞戏服饰深受西域歌舞戏服饰的影响,其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戏剧服饰文化交流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唐代长安歌舞戏中的大面、踏摇娘服饰为例,根据唐代长安与西域歌舞戏服饰艺术特征的对比结果,运用文献结合考古图像的研究方法,深入分析唐代长安歌舞戏中大面、踏摇娘服饰的形制特征及其与唐人日常生活服饰之间的关系,阐释丝绸之路上唐代长安与西域在歌舞戏服饰方面的文化交流以及其传递的各种信息。  相似文献   

13.
高丽的司法制度虽移植唐制而来,但由于土俗因素的影响,与唐制仍有较大差距。以刑部而论,高丽刑部是一个审判机关,组织与职能实际上是对唐大理寺与刑部的萃取式综合。在职权与定位上,高丽刑部与唐刑部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独特的一元化的权力集中型司法体制。这种体制使得刑部拥有一种整体性权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权力的不断行使与运作,这种权力不断膨胀,使得刑部在整个政治体制中逐渐取得了特殊地位,成为制衡王权的重要机构,被认为属于言官。高丽对唐代司法制度的这些"变异",主要是由于法律体系上的不同及权力格局上的差异所致。到了朝鲜王朝时期,全盘移植并适用《大明律》,王权也有了大的提升,因而可以对司法体制进行改革了,由此基本完成了向唐代制度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藏书楼作为中国特有的藏书文化载体,是一个具有综合功能的文化建筑,同时受到历代藏书文化、藏书活动的影响,藏书楼建筑逐渐自成一体,通过对不同时期藏书楼建筑的空间位置、空间布局等内容的研究,从而找出在藏书文化影响下藏书楼建筑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唐代皇家藏书楼建筑在西京长安城和东京洛阳城中均有设置。唐代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稳步发展,藏书数量有了空前的增加而且藏书内容也相当丰富,国家实行偃武修文的国策,不仅于宫城中设立了供皇帝或官员使用的藏书楼建筑,如秘书省、弘文馆、史馆、崇文馆、司经局、集贤院和翰林院,于其他地方也设立了许多学馆,除招贤纳士和讲授经典外,亦作藏书建筑使用。唐代的藏书楼建筑在都城中的设置不单是按照前朝的制度设置一个机构作为藏书、校勘和教学的场所,对于重要的藏书建筑已经开始根据皇帝的使用情况而灵活设置,  相似文献   

15.
唐代刑部尚书的籍贯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超过八成来自河南、关内、河北、河东四道,其它地域分布极少,而各道所属州县之间分布也颇悬殊;四道所出人数比例在前、中、后三期呈现非常明显的连续递减态势,刑部尚书的地域分布呈现出由相对集中向相对分散变化的趋势;唐代后期,出自江南、淮南等道的刑部尚书明显增多,而他们都是由北方南迁后落籍当地的.刑部尚书的上述地域分布特点归因于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特殊的经济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16.
几乎整个唐代服饰都显示出华丽奢侈的风气,这种风气在盛唐至晚唐尤为明显。统治者为限制社会的奢靡风气,多次颁布禁侈令。禁侈令多包含禁止服饰僭越的内容,其表面上是体现帝王的简朴作风,实质上是维护阶级特权。唐代服饰奢华的基础是发达的经济与技术,推动这种风气盛行的主要因素是宫廷贵族的奢侈风气。另外,与国外的交流也推动了一些奇服的流行。  相似文献   

17.
唐代士人服饰颇具特色,大多头戴幞头或席帽,身著圆领襕衫,有时外加半臂,系腰带,足着履。文章一方面考辨了其具体形制,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士人服饰所体现的文化特质,即它是大唐皇室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进行调整的特色服装;它是汉族传统服饰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它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时代特色的集中反映。   相似文献   

18.
唐中后期,监察制度遭到破坏,监察权力被削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监察机构的授权主体由皇帝逐步转向宰相.宰相利用制度监督监察机构,利用职权打击监察官员,并通过争夺监察官员的任免权,控制监察机构.从而削弱了监察机构的权力.  相似文献   

19.
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以详实的文献资料,论述了唐代女性服饰的美学价值及可资借鉴的因素.得出了结论唐代女性服饰样式的新颖别致、色彩艳丽、制作精良,体现了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神韵.  相似文献   

20.
请行幸是臣民朝见皇帝的一种形式,以皇帝驾幸某地来完成,分为民间群体请幸三都、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臣民请行驻跸礼三种。民间群体请行幸的参加者多为父老、僧、道等,形式由诣阙上表和遣使以闻两种,内容包括请驾幸和请留驾两个方面。官员请驾幸京师及地方则有京内和京外之分,多有邀宠之嫌。一般来说,请行驻跸礼的主体为"所司",但遇到"封禅礼"这种高规格礼典,请行幸则要全民参与,形式由上表、献赋颂、诣阙请封等。在实际运作中,请行幸的效用甚微,其意义更多的在于"请"的礼仪表达,这种礼仪表达是君尊臣卑的反映,也是皇权崇拜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