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区域性,不同的民族或国家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话含义。上古神话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最原始的、最基础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方式,可以折射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因此,可以说神话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缩影。通过对中日神话的比较研究,考察中日两国不同的文化内涵,使我们在中日交往过程中能够知己知彼。  相似文献   

2.
吕昭义 《学术探索》2009,(3):93-101
流传于云南的洪水葫芦神话包含三个内核:洪水、兄妹成婚、葫芦生人,是各民族文化交汇的产物。最初是由杜字族人带来的蜀国反映人与自然斗争的洪水神话;其次为朱提的洪水一兄妹成婚神话,反映了败亡南逃的杜宇族人对“直眼人”时代的反思和开辟新时代的愿望;在古代哀牢地区产生并传至云南各民族的洪水一兄妹成婚一葫芦神话,主题为各民族皆兄弟。印缅那加族的洪水葫芦神话表明,他们的先民大约在7世纪时从云南迁出,迁移途中经过了佤族居住地区。  相似文献   

3.
神话与龙凤是中国上古文化的主要内涵.在先民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时产生了神话,而同时也诞生了龙凤.龙凤与神话形象有着祖源与血裔关系.神话一产生就渗透、包含、体现着对龙凤的崇拜.神话精神与龙凤底蕴铸就了华夏子孙自强奉献、和谐共进的民族精神,滋育着华夏儿女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4.
张丽 《齐鲁学刊》2003,(3):133-137
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在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文化起源、洪水灾难等神话题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也在形与神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特殊思维方式 ,显示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神话由于历史原因,与古希腊神话相比,不具备完备的系统,但并未从人民的意识和生活中消失。低级神灵和关于他们的认识,以多种形式保存在仪式、民间文学和节日庆典中,继续对民族的心理和文化产生作用。因此,对俄罗斯神话的了解有助于我们解读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作品,更有助于了解俄罗斯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6.
闫德亮 《中州学刊》2013,(1):149-155
早期民族的融合与凝聚力的形成与古代神话的传播与定型相随相助。上古神话时代是"万邦林立"、"众神并存"的无中心神时代。早期部族经过数千年的交融最后归融到华夏族,龙图腾在部族融合中起到了麾领的作用。夏商周三代"天帝观"揭开了中国神话历史化的序幕,五行与五方文化背景下生成了人神合一的五帝系统,诸子托古改制创造出了历史化的五帝系统。至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使五帝系统得以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进程。五帝系统的形成是以对神话的改造和对上古历史的"重写"为基础的,它不仅是维护夏以来家天下的需要,也是维系华夏民族的需要,是传统文化的最终选择,体现出鲜明的中华文化精神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7.
论神话英雄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书中的鲧并非上古神话中英雄的鲧。鲧和他的夏民族发祥于河南嵩山及其以西的地方,鲧既是神话中夏民族的远古先祖,又是当时功绩卓著的治水英雄,在部族的斗争中被杀。后来鲧神话被历史化,鲧也变成了一个叛臣。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宇宙药",和"宇宙山"、"世界树"一样,作为学术概念,它们都可被用来描述和解释古代神话里的宇宙结构及宇宙观。无论是昆仑山上的轩辕之国、诸沃之野、不死之山、西王母的蟠桃园,还是大海里蓬莱三神山的仙境、仙人和不死之药,上古神话里异域、他界均具有"不死之乡"的属性。与长生不死观念有关的"宇宙药"信念及其"神圣的知识",可能最早产生于上古时期的人类试图通过巫术的方式和神话的讲述以克服"死亡"、从而超越生命极限的种种努力之中。此种信念在中国历史上始终绵延不绝,并演绎出了许多野心勃勃的尝试和独特的文化实践,它至今依然是中国社会久盛不衰的"长寿文化"的底流之一。  相似文献   

9.
神话是最古老的一种艺术载体 ,它保存了各民族原始文化或民间文化生活中的精神想象与艺术创造的成果 ,并且与原始宗教和诗歌具有亲缘性联系。现代意义上的神话解释一方面重视通过神话去还原各民族的原始文化信仰 ,另一方面则重视探讨神话思维的诗性自由特质 ,强调神话与文艺创作之间的联系。神话解释中的这种文化诗学意向为现代艺术解释建立了一种有意义的诗学价值范式。  相似文献   

10.
朱丁 《人文杂志》2001,(5):135-138
本文从殷周宗教信仰的变迁入手并以几则具体神话为例,探讨了上古神话发生历史化现象的契机.本文认为,周人对殷人在宗教上的改革,使上古神话资料在整合的过程中过早地被赋予了社会历史意识和伦理色彩,于是在还未来得及形成首尾一际的神系时,就参与到历史化、古史化的伦理运动中.  相似文献   

11.
作为现代哲学的开创人之一,尼采在其悲剧的起源和历史的研究中,摈弃了德国浪漫派试图利用神话恢复有机统一性的观点,提倡以酒神精神抵抗现代科技文明和理性带来的人力孱弱和颓废困境,以期唤醒和恢复作为人类生存本质的强力意志.而现代主义也从神话中找到了现代理性批判这一契合点,使神话叙事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显要特质,发挥着其在现代语境下的隐喻和救赎功能.尼采的神话思想对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神话回归产生了一种启示作用和预见性影响,在促进神话的现代书写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从而使现代文学中的神话回归得以产生一种哲学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现代神话     
颜翔林 《社会科学》2007,2(12):158-164
现代社会的科技发展并不意味着神话和神话思维的终结,而神话和神话思维却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活动之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现代社会中,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国家神话、民族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对文艺依然施加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审美影响。  相似文献   

13.
虽然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和科技发展终结了古典神话,然而,神话思维共时性地潜藏于人类的心理结构之中,依然对文化和文明产生重要影响。在后现代的历史语境中,神话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之中,演变为一种现代意义的神话方式,继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现代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商品神话、政治神话、国家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们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有所变异发展,尤其是借助于科技手段获得更广泛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迅捷强大的传播方式,对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神话在审美特性方面,首先,表现普遍的功利主义和审美活动的世俗化,更多地将意识形态融入到美感和审美评价的过程中,体现官方权力和民间观念的合流;其次,技术崇拜、商品崇拜和权力崇拜逐渐置换英雄崇拜,成为大众新的审美对象和崇拜对象;最后,游戏意识的建构和审美活动中感官功能的高涨成为现代神话又一个鲜明的审美特性。现代神话以其多样化的审美特性丰富和改变现代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与审美趣味,并对文艺产生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文 《学术探索》2013,(5):46-50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使得云南成为历史上民族迁徙的理想地,哀牢国族属的识别也因多源的族群而迷雾重重,传统哀牢族属研究存在种种误区,历史人类学从主位客位视角,底层大众视角,注重口传神话、民族文献及民族田野等入手进行深度描述的办法,能弥补传统研究所面临的文献缺失和缺乏民族自观所带来的话语失真。  相似文献   

15.
纪晓建 《兰州学刊》2010,(5):166-169,201
根据安德烈·朗格“万物有灵”论和荣格“原型”理论,灵魂不灭自然观在远古社会普遍存在,幽冥世界是上古神话领域一个重要的母题。中华上古冥界神话独具特色。在人神杂糅的上古早期,神鬼相混为一,没有明确的天界、地界和冥界之分。商周时期出现了冥府的雏形,但此时的观念是人死后的灵魂归于极其险恶高峻的大山之上而不是归入地下。昆仑山是此时“天堂和地狱之山”的典型代表。战国中晚期,《楚辞·招魂》的出现显示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冥府神话。它开创幽都冥界在于地下的神话内容,补充和发展了《山海经》《尚书》等置幽都于地上的古老提法,完整地显示了中国上古神话的三维结构模式,堪称是中国上古冥界神话的经典篇章。  相似文献   

16.
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的政治文化对纳西族社会发展和纳西文明的进程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对历史上滇西北区域的政治稳定和民族关系的和谐做出了积极贡献。历史因素、地理环境、政治生态、主流政治文化、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等社会政治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各层面的因素都对纳西族木氏土司时期政治文化的形成产生制约和影响,从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纳西族以共同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7.
张桂萍 《云梦学刊》2002,23(2):10-13
屈原写《二湘》,利用了以湘江、洞庭湖为背景的神话与古史传说相互渗透融合的社会思潮,拓展了抒写的自由度,并通过对爱情心理的细致描写增强了神话人物与古史人物人性人情的魅力,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他们的性格内涵。通过分析他的作品可以窥见先秦诗体的演变趋势及其与神话古史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