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崔效辉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2(4):37-40,48
在过去的80年里,山东邹平县经历过乡村建设实验、农业集体化,现在又在进行全新的发展探索。探讨它的发展历程,可以为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启发。通过对邹平不同历史时期农村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必须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和农村公共产品转移支付政策,同时用组织手段提高农民谈判地位、减少其交易成本,这是农村健康发展的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2.
张海英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5(3):57-62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在"平均主义"卫生政策和低水平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医疗保障制度已逐步解体.新的卫生保障制度的构建正在尝试和探索之中.早在20世纪30年代,晏阳初和他所领导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推行乡村建设运动的过程中就已开始关注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并且,在经济落后,社会文明不发达的情况下进行了建立农村卫生保健制度的尝试工作,取得了许多珍贵的经验.该文拟对定县卫生保健制度建立的试验工作做一个浅显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4.
试论农村发展与知识分子参与——从"乡村建设运动"到"参与式农村评估(PR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章静 《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18(4):38-41
中国农村的现实状况要求知识分子参与发展。从“乡村建设运动”到“参与式农村评估(PRA)”,一脉相承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正是知识分子参与农村发展的写照和依据,也是中国农村发展必须关注和努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实现农村发展是中西方国家面临的共同议题。以近代西方国家发展干预的演变过程及特征作为线索,罗伯特·钱伯斯在《农村发展:以末为先》一书中深度反思农村发展实践项目失败的主要缘由,围绕实践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外来者”要进行价值转换,遵循“以末为先”的发展理念,并认为参与式行动是该理念的实践方案。中西方国家在历史演变进程、制度环境、乡村社会基础等方面存在着根本差异,应结合中国城乡发展逻辑体系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践要求,探讨罗伯特·钱伯斯提出的参与式行动在中国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适用性与重要性。乡村振兴是“外来者”与当地民众之间双向互动、共同参与的过程,其自身所拥有的各类资源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立足于中国乡村发展的本土化特征,在充分发挥“外来者”与“内部人”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同时,在乡村振兴具体实践中还需明晰各个行动主体的能力和任务,实现“参与”与“行动”的兼顾,高效整合多元系统,从而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开展。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燕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2):113-117
梁漱溟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本文对他关于乡村建设的理论构想和实践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7.
王增武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
在对现代化和依附等的传统发展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剖析其对我国农村社区发展中忽视人的发展、忽视内部因素、忽视可持续发展、拉大城乡贫富差距、降低社会整合度等弊端.认为参与式发展理论对提升社区参与度、提高农村参与主体能力和治理环境等有较大价值,并从规划、实施和评估等方面构建农村社区参与式发展体系,为农村社区发展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8.
乡村建设运动是梁漱溟基于对中国社会现状的分析而提出的为解决中国民族前途问题的一个具体实践,其目的是建设一个充满伦理情谊、人生向上精神的新礼俗社会.梁漱乡村建设运动的失败固然有其复杂的客观原因,但其本身的理论困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从理论上分析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失败的原因,并进而指出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其独特的意义,可以引发人们对梁漱溟乡村建设运动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9.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乡村建设运动中,“邹平模式”代表了梁漱溟等“乡村建设派”学者发展乡村以引发都市的路径;而为学界长期忽视的青岛乡村建设运动则采取的是发展都市以救济乡村的模式。“青岛模式”与“邹平模式”代表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各界对乡村改造与发展道路探索的两个路向:从乡村走向都市抑或从都市走向乡村。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都市与乡村的关系角度对青岛与邹平乡村建设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无借鉴意义。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青岛乡村建设运动模式已经具有都市“反哺”乡村、城市文明“反哺”乡村文明的意涵。 相似文献
10.
樊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4(1):71-79
新时代以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建设数字乡村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基于程序化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对26个数字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进行三级编码,遵循“因果条件 脉络 中介条件 行动策略 成效”的故事线逻辑,围绕动力机制、组织引领机制、要素整合机制、制度保障机制及评价考核机制构建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模型。动力激励机制作为运行过程的出发点,组织引领机制、要素整合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是运行过程的重要环节,评价考核机制作为运行过程的落脚点,各个机制共同作用构成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完整体系,从而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理论机制循环运行。由于数字乡村建设内容繁杂,各地区发展基础参差不齐,因此,要因地制宜找准数字乡村建设关键发力点,解决各地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农村扶贫工作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文化贫困作为贫困重要范畴之一往往被忽视。经济增长新理论已逐步从强调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转而突出人力资本对经济进步的贡献。文化教育可以形成文化资本,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文化扶贫主张从文化教育着手,注重于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增强农民对社会转型期的适应能力。本文聚焦于农村的文化贫困现状,通过研究提出一些与农村文化扶贫相关的建议,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陈楠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515-518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匮乏并引进困难的现状,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网络虚拟人才,在短时间内有效扩大农村人才规模;通过对虚拟人才合理配置和有效激励,实现人才聚集效应,解决新农村建设中人才不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孙慧明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9-12
通过对河南的农民、农民工的访问及对河南农村的实地考查,笔者对河南新农村建设的现状、紧迫性有一定的了解,进而提出关于河南新农村建设的途径:进一步加大投入是河南新农村建设的保障;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保障农民地权不受侵犯;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受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公平,保障农民具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的力度,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进一步推进河南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进城务工成本,鼓励农民成为城市人;制定《河南农民村民自治法》,保权农民的正当权益;在河南农村成立村民互助联合会,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农民情感发展,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纳入“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以整体部署。文章总结了四川省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效果,并总结了一些经验以供其他地区学习。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炎兵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312-314
农村体育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农村体育的良好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对农村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农村体育的相关策略,希望为新农村体育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谭建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4):5-7
在西部大开发中 ,如何使西部地区快速、均衡地发展 ,本文提出了注重村镇区域开发及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并就其意义、实施及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17.
王会军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92-95
在当前国家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的背景下,本文从分析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价值入手,结合浙江省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了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策略及硬件建设、资源建设、人才培养、研究应用和绩效评估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以推动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方劲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5(1):24-34
传统外源性农村发展的现实困境激励了内源性农村发展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强调发展的内源性潜力、倡导开放性的区域经济、追求可持续性生计、注重地方民众的自主参与以及构建民众的区域认同是内源发展的核心特征。不过,内源性农村发展模式面临内部和外部“双重合法性”的挑战。内部而言,理论基础的模糊性问题、地方行动者的利益分歧问题以及持续性的动力学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外部来讲,外源性发展和内源性发展的“理想型二分法”被广为诟病,如何妥善处理二者关系考验着其理论张力。实践越来越表明,由于农村地区受到地方化和全球化双重趋势的影响,外源性发展和内源性发展在实践中并不相互排斥,地方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本土与外来的“内外融合”,关键是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控制本土和外部力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寻找到实现农村发展目标的合适且有效的操作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司睿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7):720-724
农村金融改革和支农服务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起一个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金融体系。甘肃省农村金融体系存在金融主体稀缺等问题,为更好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重构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农村金融体系的重构内容除了银行业,还应包括农业保险、资产管理、期货等其他金融业。甘肃省农村金融体系重构应依据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做出相应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 ,卢作孚在嘉陵江三峡地区推行的乡村建设运动之所以取得了重大成就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十分重视农村金融建设。这是他“国家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思想的体现。他倡办农村银行是为发展农业 ,便利农民 ,他把健全金融喻为“人身血脉流畅”。他对农村金融建设的卓识远见和实践经验 ,对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 ,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