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为了考察中国公务员工资的增长是否会对本地其它行业工资产生溢出效应,以及这种溢出效应的大小在不同的行业类别和区域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利用中国31个省份在2003-2014年的有关面板数据,使用工具变量的方法,尽力消除公共部门工资和私人部门工资之间的逆向因果关系和影响,估计了中国公务员工资增长对本地其它非公共部门行业工资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公务员工资每增加1%,会带来其它行业工资约0.741%的上升,其中对劳动力流动性较大以及与公共部门关联较密切行业的工资溢出效应较大。此外,中国公务员工资的溢出效应在不同的省份之间存在区域差异,东部省份公务员工资的溢出效应大于西部省份。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入产出价格模型的工资上调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投入产出价格变动模型,以2002年中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基础,测算了2006年工资上调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价格和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分析了工资上调对消费需求的刺激作用,指出工资上调是目前物价上涨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杨晖 《四川省情》2010,(3):45-45
2010年3月19日,成都某媒体在第二版上刊登了一条《重要更正》:“四川省统计局近日发布的《关于2009年四川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第十四部分‘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公布:全省民族自治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2784元,增长15.7%’,由于本报工作人员的严重疏忽,导致3月11日本报21版《在岗职工人均工资首超3万元》的新闻稿中,错误地将以上数据作为‘全省在岗职工人均工资’进行报道,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特此更正,并向广大读者和媒体致歉”。  相似文献   

4.
技术进步、对外开放与城市工资差距的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1995~2006年我国5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对城市工资水平及工资差距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事业单位工资,自2006年底改革至今,在运行过程中所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现行工资制度基本构成 现行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补贴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相似文献   

6.
国家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方案分两步走,第一步先着手基本工资套改,工资套改工作在2006年底已经完成.第二步实施绩效工资.目前自治区直属事业单位正在进行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工资差异变动的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CHNS(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提供的工资横截面数据,通过Oaxaca-Blinder分解方法,在分位数回归的基础上,分别以总样本、东部样本和中西部样本,对1989—2006年、1989—1997年和1997—2006年三个时间段的工资差异的变动进行分解,研究发现:在大多数情况下,解释变量的结构效应小于解释变量的价格效应;在方向上,结构效应与工资差异变动的方向相反,而价格效应与工资差异变动方向相同;工资差异的变动无论是结构效应引起的还是价格效应引起的,都主要发生在工资分布的低端;作为重要解释变量的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引起的工资差异变动,主要发生在工资分布的高端;在不同时间段和不同样本下,解释变量对工资差异变动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张立建  李小银 《统计研究》2012,29(1):96-100
本文采用新公式,计算广州市1984-2009年城镇职工与社会从业者工资基尼系数,发现广州市行业工资差距持续扩大并达到极化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垄断力量使得国有经济相对工资快速上升及其内部各行业工资差距快速扩大,对广州市行业工资差距极化现象产生了决定性作用,市场竞争使得其它类型经济行业工资差距稳定扩大,对广州市工资极化现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农民工工资水平以及农民工与城镇工的工资差异等问题长期以来受到学界的关注。本研究将依据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从岗位社会保障程度来估算农民工"应该得到"的工资补偿,据此从"潜在工资"的可比口径上比较农民工与城镇工的工资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10.
2011年,我省各级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切实做好民生工作,千方百计稳岗位、保民生,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大幅提高,但也存在差距扩大等几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一、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现状和特点截止2011年末,全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3503元,比上年增加3900元,增长13.2%,比上年增幅提高1.6个百分点。1、大部分地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超出全省平均水平。2011年全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增幅较高的市(地)有:大兴安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工资绝对差距、变异系数、地区差距系数和基尼系数等指标对工资地区差距进行了度量和测算,并计算了工资基尼系数的地区分解和泰尔指数分解。结果表明,三大地区间的工资差距和东部省际间的工资差距是形成总的工资地区差距的主要部分,但我国的工资收入分配仍是很均等的,不失公平。  相似文献   

12.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5,(6):105-110
使用2010年7月针对珠三角和长三角19城市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明瑟工资方程并利用OLS方法对农民工参与技能培训的收入效应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参与技能培训总体上能使农民工收入提高7.15%,这一数值高于农民工接受一年正规教育所产生的收益率;岗前培训与在岗培训、持续时间较长的培训、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提供的培训,以及培训后能获得相关证书的培训对农民工的收入具有更为明显的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13.
佚名 《中国统计》2012,(2):49-50
毋庸讳言,当前普通民众对统计数据存在着误读、误解的现象,热衷拿统计局或统计数据"说事",媒体也经常提到工资"被增长"、收入"被平均"、GDP"被强大"、CPI"被降低"等等。特别是在网络上调侃统计的小段子不少,比如2011年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201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  相似文献   

14.
信息纵横     
李强对开展城乡划分工作提出五点要求;全球竞争力年度报告出炉中国由31位跃居第19位;2005年中国域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05元;2006年首季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3293元。  相似文献   

15.
工资收入差异的解释: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CHNS2006年的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方法从教育回报率、性别和工作部门的差异三个方面对中国工资收入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与以往研究不同的结论。结果表明:教育回报率在工资收入分布上的变动趋势是不定的。在工资收入分布的两端,大专以上学历对工资收入差距的影响相对较大。对不同性别间工资收入差异的分解表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明显的性别歧视,而对部门间工资差异的分解表明在整个工资分布区间,这种差异呈倒"U"型走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对经济集聚的工资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进行检验。工资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国内市场潜能对地区工资的正向效应显著;就业密度外部性对地区工资具有"门槛"效应;东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具有替代关系,验证了市场范围的重要性;中西部地区的国外市场潜能和国内市场潜能并不存在替代关系,验证了分工模式的重要性。经济增长效应的检验结果表明:利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验证了Williamson的"倒U假说"与Krugman和Elizondo的"对外开放假说"显著成立。  相似文献   

17.
工资粘性是比价格粘性更加重要的名义刚性,对于分析外生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行业工资粘性的异质性入手,建立多部门DSGE模型并推导出各行业的工资动态方程;通过对行业工资动态方程的结构化GMM估计,得到了我国19个行业的工资粘性,发现各行业的工资粘性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总体工资粘性的估计问题,发现采用单部门DSGE模型估计总体工资粘性会出现高估的问题,而以各行业工资为权重计算各行业工资粘性的加权中位数可以较好的估计加总工资粘性。  相似文献   

18.
邵敏  包群 《统计研究》2010,27(4):42-49
 本文通过内生化熟练劳动力的相对工资与相对供给,建立两方程联立估计模型,利用1999-2006年我国36个工业行业数据实证考察了外资对我国工资不平等的影响。以科技人员相对工资作为熟练劳动力的代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外资进入一方面会通过技术外溢渠道促进我国内资企业偏向熟练劳动力的技术进步、从而扩大我国的工资不平等,另一方面其较高的劳动报酬会吸引更多的熟练劳动力流向外资企业、从而减少我国内资企业熟练劳动力的相对供给,进而进一步扩大我国的工资不平等。文章最后对估计结果的稳健性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本文的主要估计结果是稳健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总结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对GDP初次分配中的工资演变规律进行了探讨,寻求"倒U曲线"的最低点,以便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相应调整.首先从库兹涅茨假说成立的前提条件出发,来判断其在中国实现与否;其次,根据我国实际,构建工业化进程中的劳资关系变化,提出了一个重要假设,力求一个工业化进程中的转折点--能使劳动力的"价格"发生历史性转变的点;最后通过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经济水平与工资占比之间的关系,发现截面、时间序列上U型规律显著存在:税收能够对工资份额增加产生显著正向作用;经济增速产生效应则相反;固定资产投资同样对工资份额产生负作用,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林区职工的收入与就业状况是森工集团公司和全社会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其中2003年在岗职工102160人,人均年工资6198元。2004年森工集团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收入提高到6920元,在岗职工人均年收入提高到8000——10000元,努力提高职工群众的生活水平,推动林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提高林区职工收入,安置下岗职工及失业职工创造再就业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