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家治理逻辑转换为观察中国的国家治理变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改革以来中国的国家治理经历两次深刻的逻辑转换过程,并相应地按照各自的逻辑塑造了国家治理的体制与结构。第一次国家治理逻辑转换实现了由“革命国家”向“发展型国家”的转变,并相应地通过一系列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机构改革基本满足了“发展型国家”的要求。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治理正经历第二次的逻辑转换过程,这一转换过程试图实现由“发展型国家”向“监管型国家”的转型。一方面,“发展型国家”的弊端日益显见。但另一方面,变革的动力还不足以实现彻底的转换。从而,当前的国家治理交织着两条逻辑主线之间相互博弈的关系。这深刻地影响着当前的国家治理实践,并将深刻影响未来国家治理体系的进一步变革与国家在治理工具和治理机制方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的根何在” ?这不仅仅是美国学者米列娜的疑问 ,更是令无数的现代文学研究者困惑不已的问题。自从钱理群等人提出“2 0世纪中国文学”这一含义丰富的文学史概念以来 ,学人们对这一问题的热情就从来没有消歇过 ,他们总是在一次次地追问着 :中国现代文学究竟是在一种怎样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完成它的现代化转型的 ?由朱德发先生主编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明天出版社 2 0 0 0年版 ,以下简称《转换》) ,从全新的理论视角 ,以深邃的历史洞见 ,使这一问题的研究取得了深入的进展和整体性的突破。与时下…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的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发生了两次根本性的、具有全方位意义的批评观念和形态的大转型:一次发生在世纪初,由古典文学批评形态向现代文学批评形态转换,在经历了短时期的批评形态多元化之后,逐渐归于以现实主义批评和社会历史批评为主导的批评形态;第二次发生在世纪末这20年,由政治化的单一批评形态向多元化的批评格局转换。当代文学批评的变革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走向比较成熟的文学批评形态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所谓外债是指近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向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高利放款,它是资本输出的一种形式,在经济上反映着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那么,经济上的这种关系是否就是外债的全部内容呢?本文拟就外债与近代大变革时期的清末民初中国的关系,进一步探索外债的本质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关系。一外债剥削加剧了社会危机,催化了辛亥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处心积虑地向中国谋求放债剥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英国就企图利诱清政府把2,100万元的“赔款”变成债款。这是外国资本主义企图对中国进行放债剥削的一次试探。资本主义各国向中国放债,正式开始于十九世纪五十年代,1853~1854年,上海洋商第一次借给大买办出身的苏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从“五四”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由社会政治视角到人性人情视角,再到审美视角,其后到文化视角的单维向多维的转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批评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内在动力机制;“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为批评视角转换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文化批评的多维视角构成了批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实践运作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的视角看“龙”的解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翻译的解码过程中,按源语言文化的码本编码的信息,被译者分析处理后,再根据目的语文化的码本进行转换和表达,以达到跨文化社会交际目的。由于文化差异或空缺,误读常常发生于解码过程,龙的解码就是一个典型。从文化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龙和外国龙的内涵,力图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小说创作主体的审美情感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李宗则中国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并不是中国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中国文化在与契入的西方文化的碰撞中,逐步地产生的文化位移。位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对西方文化价值内核的逐步把握和认同。在这一文化观念的转换中,...  相似文献   

8.
公共空间是一个源自于和中国传统社会截然不同的欧洲社会的社会哲学概念。当运用这一概念探讨中国传统社会的城市与建筑空间时,发生从词义到空间实体的全面转换。通过对概念由社会哲学向建筑学、由欧洲社会向中国传统社会转换的简单梳理,给出中国传统社会权力公共空间的概念,并根据权力层层控制而运作的方式得出承载不同级别的权力空间类型及其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海外中国学研究中,高度相关的两个问题经常进入学者们的视域,成为学术界激烈争论的焦点:第一,传统的中国文化能否催生出中国特色的现代性?第二,近代中国是否完全实现了由帝国向民族国家的转换?围绕这两个问题,分别形成了“冲击一回应说”与“中国中心说”的对立以及“天下观”与“民族国家观”的对立。实际上,这些对立是“西方中心观”与“中国中心观”两种流行解释框架的表现。从知识社会学的视角来看,这种对立是近代中国社会“悖论”性质在思维方式上的折射与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悖论”性质决定了我们要超越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而采取亦此亦彼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史上,国共两大政党两度携手,又两度分道扬镳,这种复杂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乃至当代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本文拟从国共两党的分合关系中探索其发展规律,以便更好地汲取经验教训,为争取实现国共第三次合作提供借鉴。一、国情、同仇与携手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形成决不是偶然的历史现象,而是由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决定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反对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进行了持续不断的  相似文献   

11.
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为一门人文学科以来,几代学人沿着这一路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然而,肤泛之作较多,系统全面深刻之作较少。由资深学者朱德发教授领衔,季桂起、魏建、张光芒三位实力派青年学者加盟编撰的《跨进新世纪的历程: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一书,是对中国文学由古代向现代进行内发型转换研究的扛鼎之作。它以洋洋四十余万言的篇幅,较为系统全面地阐发了中国文学自晚明以来向现代转换的血肉脉络,较为准确把握和描述了中国文学由古典向现代转换时每个历史阶段所显示的美学新质和审美文化特征,重点突出了精英文人在文学…  相似文献   

12.
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历经了文化转向和社会转向,其研究范式由规定走向描述,理论视角由语言学转向文化继而转向社会学,研究范围也由语言文本扩大到文学、文化再延伸至意识形态、权力关系等社会因素,极大地深化了学界对翻译活动的理解。然而,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和学术创新的需要,从事翻译规范研究的西方学者们回避前人研究领域,并使用不同术语来描述类似事物,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该研究领域热点轮换和术语滥觞的局面,妨碍了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需要引起学术界的反思。社会转向标志着翻译规范的研究范围走向最大化,因此必然是规范研究的终极转向。今后的翻译规范研究不必疲于转换研究视角,而是强调在社会这一最大载体里综合、系统地研究翻译活动中的各种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上海机器织布局是近代中国第一家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棉纺织工厂。它是在外国机制纱布大量涌入的刺激下,经过十余年的筹建,历尽艰辛,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才建立起来的。关于它的筹建过程、资金来源等问题,往往说不清楚;对于它享有的专利和减免税厘等权利,尤其讲不透彻,从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试图在这些方面提出个人的意见。一、上海机器织布局的筹建和投产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已由沿海通商口岸伸向广大腹地,由城市深入农村。在外国输入中国的商品中,除鸦片之外,棉纺织品所占的比重最大,而且增长的速度十分迅速。1872年,进口棉纱为五万担,至1890年增至一千零八十二万担,增长了二十一倍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改造问题是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中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纪性的核心问题。致思路向的狭隘、研究视角的偏颇和对“现代性”义涵的认知模糊和混乱是造成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胡塞尔的现象哲学特别关注于人类的意识现象,这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透视现代中国文学现象的认识论。现代性由纯粹的思想问题转换为综合性的美学问题,实现了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视野转换。现代性美学是由三个层面有机构成的理论框架,它为现代中国文学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提供了指针。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定位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定位 ,从而调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角 ,这对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 ,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十分必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由主要发挥其批判的革命的功能转到以建设创新为重心的轨道上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原则与学科科学性的统一 ,实现由绝对真理体系向相对真理的观念转换 ,由封闭走向开放 ,要注意文本研究 ,更要关注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6.
清末“预备”立宪是清政府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采取的一次改革活动,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经统治者认可的和平改革。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这次宪政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贯彻了分权、民权和法治原则,初步实现了从皇权至上到法律至上,由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由人治到法治的历史性价值转型,是一个从传统的人治社会向现代型的法制社会的创造性转换过程;这次改革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绝非骗局说可以概括之,它本身对于中国宪政建设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转换性使用理论在美国司法实践中的扩大适用模糊了版权这一专有权利的边界。从版权法功能主义与市场主义视角对“转换性使用理论”进行法律分析,可以刺破这一概念的朦胧面纱,更为清晰和客观地划定转换性使用行为与版权的边界。即在不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由版权人与使用人进行私人缔约可以较好地解决知识产品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在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形下,有必要对其从市场(使用是竞争性抑或补充性的)与功能(使用是创造性抑或复制性的)两个视角考量,并以此探讨我国借鉴“转换性使用理论”的体系效应与制度收益。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的轨迹、特征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两种极端的经济金融现象。这两种极端的经济金融现象不仅交替发生,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转换,经历由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或由通货紧缩向通货膨胀转换的过程。尽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相互转换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受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社会经济制度、世界经济变化、政府调控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的特征又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两个战场郑志廷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近百年来反对外国侵略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战争。在中国全民族抗战中存在着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军队担负的敌后战场。①客观地揭示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及其在抗日战争中...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文学正处在自审、调整与整合的阶段。本文认为新时期的文学视角先后经历了社会政治视角、文化视角、生命意识视角和生存意识视角的转换。十年来的文艺革新的每一成果和深厚的文学传统都将深刻地规范和影响未来文学的发展。因此九十年代文学发展的总体流向是在向现实主义的深刻回归中寻找一种新的超越,它体现在对多种文学视角、艺术原则的汲取和融合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