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关系着人们是否具有必须的义务、良心、荣誉和幸福,道德诉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人们救助弱势群体的重要原因;至于这些道德范围之所以为人民所看重,则又在于它们从根本上影响到社会及其成员正常、合理的存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良心     
(一)良心的界定及其构成当前,关于良心的界说举不胜举,其中最有代表意义的有以下几种:《大英百科全书》将良心定义为,良心是与人们做正当的事和行善的义务情感相关的,对于自己的行为、意向和品格的道德性或应受责备的个人情感。因此,人们一般认为良心是对个别行为的道德性质所做的直觉性的权威判断。《美国百科全书》把良心定义为,良心是人们关于道德义务判断的心智基础,是对行为过程的负责的检省。  相似文献   

3.
<正> 在一些伦理学教科书中,道德范畴只是千篇一律地讲义务、良心、幸福和荣誉,范围太窄狭了。其实,道德范畴作为人们伦理关系的某些本质方面、阶段、侧面的反映,在人们的生活中是很普遍、很生动、很丰富的。笔者认为,共产主义道德至少有八对范畴。一、义务与权利道德义务和道德仅利在共产主义道德的范畴体系中,居于首要地位。所谓道德义务就是人们对社会和他人理应履行的一定使命、职责和义务。马克思说: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都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你的需要及其现存世界的联系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  相似文献   

4.
道德范畴是伦理学规范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它是在人类世代道德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对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反映。社会主义道德范畴也必须如此,否则,它就起不到指导、规范和制约人们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实践的作用。今天,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深刻变化,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道德主要范畴,即善与恶、权利与义务、良心、幸福、荣誉、节操等,已不足以很好地反映和调节现实中人们的道德行为。因此,应该把公正、诚实、守信、进取、廉洁作为社会主义道德重要范畴加以阐发,并补充到社会主义道德范畴的体系中来。一…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良心观"是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他看来良心不是对利益计算和权衡的结果,而是义务的实现,是道德的直接性,是个体自觉意识到客观义务而在内心形成的原则精神。研究黑格尔的"良心观"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是职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反映行业之间,行业内部从业人员之间,从业人员与社会之间一些最重要、最本质、最有稳定意义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自身评价的能力,能够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职业行为,实现职业道德的要求。只有当它在人们的内心形成明确的道德意识,即形成善恶、义务、良心、荣誉和尊严等道德观念,才能使人们自觉选  相似文献   

7.
良心这一范畴在康德的道德学中有多重含义。在康德原著中,良心一词有两种德文表达形式:das gute Herz和das Gewissen。在康德看来,Das gute Herz是任意(Willkr)将道德法则接纳入自己的准则之中的能力;das Gewissen既是一种义务意识,同时也是一种针对自身的道德判断力。实际上,良心概念在康德那里是"良意"、"良情"、"良知"的统一整体。  相似文献   

8.
论耻感对诚信和责任感的积淀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下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建设中,诚信观念的确立是关键和重点。但是,诚信建设的关节点究竟是什么?生长点又究竟在哪里?一般说来,先于诚信和重于诚信的,是耻感和良心。在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中,若没有耻感与良心的萌动、确立,特别是在心灵深处发生指向作用,诚信只能是一种良好的社会道德愿望而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耻感积淀、整合诚信、加强良心和耻感呼唤与建设,不仅有助于个体和群体道德状况的改善和提升,而且对于全社会的道德诚信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一、道德诚信与社会责任感作为一个现实的人,一个确定的人,你便有责任、义务…  相似文献   

9.
道德建设要深入良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社会的人.从根本上说,人的道德状况决定于社会.而社会是人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的道德风尚又决定于个人,决定于人们的良心.良心与社会道德的具体形态相对应,有亲情良心、公共生活良心、国民良心、职业良心、阶级良心之分.它们之间相互渗透和制约,形成个体道德自律、自制的完整的良心体系.我们搞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改善人们的良心.  相似文献   

10.
此文以售“良心油条”的事迹作为引子,进而分析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善良意志”的深刻内涵.“善良意志”是以善良本身为目的意志,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善良全在于意志本身是否善良,或者说其动机是否善良.责任是“善良意志”的具体体现,道德价值是出于责任,责任与义务一样具有强制性;责任是对道德法则的服从,而这种服从法则的意识,是对道德律的尊重.今天我们提倡的“良心”德行,要从出于责任和对道德律的尊重高度来认识,使这种善行得以持久和成为普遍规律.康德认为人是理性存在者,自由和道德自律是实践理性的根本出发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是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当下我们社会讲道德不能只停留在“良心”的善行上,应从理性和人是目的的维度加以审视,把这种善行变成社会绝对命令与自律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1.
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开放实践使中国公众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历史性变革,而社会的道德进步必然体现在具体道德个体身上。在个体道德实践上,良心与人格是两个最基本的尺度。本文以此为线索分析了良心与人格的含义与联系,并指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良心与人格坐标的基础和内容要求。  相似文献   

12.
道德义务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义务的他律性和自律性论纲叶蓬(1.1)任何真正意义上的道德义务都是他律性和自律性的统一。不存在不包含他律性的单纯自律性的道德义务,也不存在不包含自律性的单纯他律性的道德义务。(1.2)道德义务的他律性无论是在历史过程中还是在个体发生史中都是作为第...  相似文献   

13.
试论道德义务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道德义务冲突涂可国道德冲突作为与分配冲突、经济冲突和文化冲突等同一系列的社会冲突的重要层面和伦理关系,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道德选择理论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可是作为同道德冲突紧密相关的道德义务冲突(以下均简称义务冲突)却遭受冷遇,成为伦理学的一个薄...  相似文献   

14.
道德自我的确证及其价值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德以意志自由为核心的道德世界观将形而上学的超验对象从认识的领域转移到伦理学领域;黑格尔以精神现象学揭示了客观精神的伦理、法权、道德的内在生长逻辑以及相应的伦理自我、教化自我、道德自我,确证了道德世界观与道德自我的超越性价值.唐君毅把道德理性和道德自我作为文化宇宙意识的主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道德境界也指向超越性道德自我价值.道德的本真精神在于克己和为他性、理想性、创造性;道德自我是将伦理德性、法权德性有机统一和升华,以良心和义务作为行为动因,体现个体道德自主性、自律性、自由性、同一性、超越性的完善人格精神实体.  相似文献   

15.
试论良心     
<正> 良心作为一种道德现象,早已在中外哲学史和伦理学史上引为注意的问题,但也一直是个争论未决的问题。许多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对良心这种道德现象作了种种歪曲的解释。在十年动乱时期以及在左倾思想泛滥的年代里,良心成了讳莫如深的禁区。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6.
多种理论和逻辑在支撑着这样的一个基本认识:“人民”政府应该是有“良心”的政府,“法治”政府应该是有“道德”的政府。“人民”政府的“良心”主要体现在它应该是“有耻有格”的政府、“服务”的政府、“公益”而没有“私利”的政府、“讲理”的政府、“光明”的政府、“有责”的政府和“感恩”的政府。“法治”政府的“道德”主要体现在它应该是遵守法律的政府、尊重权利的政府、维护人的尊严的政府、正视人性的政府、理性民主的政府、谦抑克己的政府和宽容忍让的政府。中国社会有必要从建设和培育党政官员的私人道德与良心、公共道德与良心、职业道德与良心,以及强化和培育党政官员的常人关怀与平民情感等方面来建设和培育“人民”政府的“良心”和“法治”政府的“道德”。  相似文献   

17.
从角色理论谈科学家的伦理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桂波 《兰州学刊》2008,(12):20-22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伦理问题日益凸显。作为科学活动的主体,科学家的德性品质和意志行为对科学研究的推进和科学成果的社会应用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了他们价值选择的复杂性,在科学自由与社会责任、组织职责与科学良心、公民义务与终极目标的矛盾冲突中,他们往往陷入伦理选择的困境之中。而超越这种伦理困境的途径在于科学家坚持自律的道德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选择,担负起对社会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18.
当A发布指令让B做Φ,并且该指令直接引起B负有一种道德义务去做Φ时,A对B拥有道德权威。道德权威的证成有赖于适用于服从者的一个先在的背景义务;根据背景义务的不同性质,道德权威既可以被工具性地证成,也可被非工具性地证成。当服从者负有自然义务,且有充分理由相信权威指令能帮助服从者更好地履行自然义务时,工具性道德权威获得证成;就此而言,约瑟夫·拉兹关于权威的“常规证成命题”过于宽泛。另一方面,当服从者对另外一个主体负有特殊义务,为履行义务又必须遵循该主体之指令,且该指令既非不正义又不超出服从者能力时,非工具性道德权威获得证成。  相似文献   

19.
道德良知问题在伦理学研究中意义重大,是伦理学史上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中西伦理学在这个问题的思考上,经常将"良知"等同于"良心",并不明确区分二者,这也反映了二者在概念内涵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是非善恶的认识与判断,从道德心理上说,是"良心";从道德认识上说,是"良知"。中西伦理思想家们在良知(良心)的起源、构成、价值判断和本质问题上提出种种不同见解。作为能力的道德良知,是主体对道德知识、原则、规范等道德现象的辨识能力;是主体以自我道德认识贯穿于行动之中的行动能力;更是主体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都能坚持自我良知的同一能力。  相似文献   

20.
每一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人格,它体现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在古代士人的人格建构中,儒家思想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儒家认为整个社会的秩序、安宁以及和谐都是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之上和道德自觉之上,而道德实践则取决于个人的自我完善。先秦儒家强调在自我体悟、反求诸己的基础上的道德自律,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义务成为“君子”,成就理想人格。文章通过对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建立依据及其实现路径的探讨,可以看出,先秦儒家通过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为社会制定了许多道德和政治规范,强化了人的道德良心,启发人的理性,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变成人的内在心理要求,从而达到整合社会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