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镇化发展不仅仅是人口比例的增加和土地面积的扩张,而是要注重人口、产业、土地的协调发展.据此本文从人口、产业、土地三个维度,采用ROXY模型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时空演化特征.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11省市第二产业与建成区面积均呈现出恒定收敛—加速极化—加速收敛—加速收敛演化轨迹.第三产业的空间发展轨迹与第二产业、建成区面积发展轨迹相反;而非农人口一直保持着极化空间发展特征.由此反映出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具有多元特征,同时说明了长江经济11省市之间缺乏有效的带动力与辐射力,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城市的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2.
山区人口分布受多种经济、社会等非空间因素的影响外,还与不同区域的地理分布有密切关系。文章以贵州省毕节地区为例,以乡镇区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地理加权回归(GWR)分析方法,兼与全局普通二乘法(OLS)方法进行比较,研究人口密度和经济、社会、自然等因素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因素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大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海拔对毕节山区人口分布的影响不如坡度的影响显著;综合经济实力、城镇化水平、交通条件和地形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反相关,而医疗条件的好坏与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大小呈正相关。因此,"加强城镇建设、鼓励人口聚集,加强生态移民工作、保护资源环境"是未来毕节地区相关政策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数字化西汉地图的基础上,结合西汉人口数据,运用GIS软件完成西汉时期人口密度分布和分级图。得出西汉时期我国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是人口多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方人口较稀少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成因进行探讨,西汉时期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是在自然因素、政治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4.
天津市人口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  王秀娜  肖致美  刘彬  陈魁 《西北人口》2015,(2):92-94,100
运用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化指数、罗伦斯曲线及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天津市人口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津市各区县人口总数差异较小,但各区县人口密度差异巨大;人口分布的不均衡指数为0.3893,集中指数为0.0390,人口分布集中化趋势明显;人口罗伦斯曲线表明全市4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占土地面积不足2%的行政区域中;天津市全局Moran’s I为0.4591,人口分布格局具有很强的空间正相关性;根据天津市人口密度、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并耦合天津市市情,将天津市人口分布格局划分为三环结构。  相似文献   

5.
人口结构演变正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式,明晰其空间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对促进区域协调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章基于第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探讨了2010~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结构特征,利用随机效应回归模型将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结构因素统一纳入“内外交互作用”框架分析并优化对策建议。结果表明:(1)人口结构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涉及到人口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城乡结构与规模等属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且围绕“双核心”地区呈带状分布,重庆地区男女性别比普遍高于四川地区,主要与地区产业结构相关,人口数量、受教育程度以及城镇化率大幅提升,且空间上围绕“双核心”地区呈明显“核心-外围”特征。(2)人口具有自我发展的生产性及空间分布的流动性,表征为源于内部结构变化的自然增长和源于外部环境影响的机械增长,是地方化与区域化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包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以及人口结构内部因素使区域人口“流”发生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环境因素引致的人口流动和机械增长作用更明显,而人口自我生产性的下降负向影响着人口的空间分布。(3)人口...  相似文献   

6.
区域竞争下流动人口的规模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新定义了流动人口概念,并分析了流动人口的实际规模及分布。广义流动人口包括离开户口所在地(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长期流入者和半年以下经济型短期流入者。基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现有人口数据,我们发现经济型短期流入规模达1676.5万,占重要流入省市总人口比重的2%以上。2005年,全国流动人口总数在1.5亿左右,其中跨省流动人口大约6844万。省际流动的流入地及流出地都比较集中:近3/4来自中南及西南9个欠发达省份,3/4流向经济发达区域广东(34.2%),长三角(28.5%)和环渤海地区(13%)。对珠、长三角的选择由距离决定:邻近省选择高度集中,等距或长距时则分散到两个区域。以上分布显示沿海发达地区对中西部人口的强烈吸引力,也反映出区域发展多极化后发达区域间劳动力需求竞争加剧。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民勤县人口空间分析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01年民勤县分乡人口统计资料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人口密度、人口自相关等分析方法,对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进行探讨和论证,并对民勤县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民勤县99.7%的人口分布在民勤县不足20%的绿洲区内,区内人口密度达到全县平均人口密度的6.7倍;发现民勤县人口的空间分布格局很大程度上受到自然因素的限制,并为民勤县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新常态"下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存量、质量和空间配置的优化.本文基于时间序列样本数据,采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初中高等人力资本分别所占比重和人力资本基尼系数分别测算了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1~2013年人力资本存量、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分析了三者的区域分布及时空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力资本存量与其内部结构、空间分布结构之间的关联特征.分析表明,长江经济带人力资本存量、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是初等人力资本比重较大,缩小人力资本空间分布结构差距关键举措在于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一、引子在人口分布规律中,有一条普遍适用于世界各大陆,即随着距海越远,地区人口分布密度越低;反之亦然.我国疆域辽阔,从沿海到内陆,相距四、五千公里之遥,近海密、远海稀的人口分布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见表1),尤其距海岸200公里以内的地区,人口更为密集.若定义人口集中化指数为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与地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比  相似文献   

10.
贵州所特有的山地高原地形以及喀斯特地质条件,是形成贵州自然环境复杂性和脆弱性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该区人口分布不平衡性增大的主要因素。在高原地区,人口的分布明显受海拔高度、地貌类型、地形坡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又具有特殊性:人口分布并不完全遵循随海拔升高而减少,随海拔降低而增加的规律;喀斯特地质地貌成为制约人口分布实现空间转移的主要因素;在非喀斯特地区,人口分布受侵蚀区面积的影响程度较大,呈现出一种低地指向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土地承载力与中国人口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早在1935年,著名人口学家胡焕庸先生根据对1933年全国各省、县人口数的分析,提出了爱辉——腾冲线,用以描述中国人口分布的东西格局。当时,该线以东部分面积占全国的36%,而人口则占全国的96%;该线以西(包含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部分面积占全国的64%,人口仅4%(见表1)。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中国人口的东西分布有什么变化呢?由表1我们看到,在近60年的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第五次人口普查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以新疆两个主要民族——维吾尔族和汉族人口为例,分析了民族口人空间分布的全局和局部特征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发现,新疆的维吾尔族和汉族人口都有较强的空间内聚性;两个民族人口集中的地区总体呈现互补状态,各有人口密集地区;比邻聚居、成片联结的区位形态都较明显。维吾尔族人口聚居的集中程度高于汉族人口。汉族人口的聚集区域面积相对小而分散。了解和认识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ArcGIS地统计分析在甘肃省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6年甘肃省各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及面积数据,通过GIS技术提取县级行政中心的几何中心,通过地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甘肃省县级行政单元人口密度表面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相关与变异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2006年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极度不均衡,为高狭峰分布;在东西方向上,自东向西人口密度增加,在南北方向上,拟合曲线呈倒U型,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南北低,中部高;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具有圈层结构,在人口高密度区域外测,人口密度由高到低可以分成6个圈层,每一个圈层大致沿北西一南东方向延伸。  相似文献   

14.
上海市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首先运用圈层距离法和GIS分析软件,在全国第四次和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中提取并获得上海市街道(镇)人口分布数据。基于多个测量人口分布的函数模型模拟,在对人口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及产业结构等空间分布及其变动情况作进一步的模型分析和曲线拟合比较后,发现测量上海市人口结构空间分布的最优函数模型并非负指数函数,而是Cubic函数。  相似文献   

15.
陈曦  吴英巨 《人口学刊》2024,(2):108-125
在东北振兴战略实施20周年之际,东北三省人口流失问题亟待进一步梳理和总结。本文根据2005-2020年各省人口普查以及抽样调查数据,运用迁移网络与人口集聚度进一步细化研究主题的空间尺度并明确东北三省人口流出空间格局。本文基于人力资本迁移理论、新古典微观迁移理论与新空间经济学等构建了东北三省人口外流理论框架,并利用空间计量模型从实证角度验证经济与地方品质因素对东北三省流出人口空间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人口流出强度由北向南递减,区域内人口流动围绕哈长城市群与辽中南城市群呈现“一轴”的空间格局;东北三省区域外人口流出空间格局由“块状聚集”向“多点化聚集”转变,一级中心城市分布于京津地区,二级中心城市主要分布于青岛市、上海市、杭州市以及深圳市,三级中心城市广泛分布于山东半岛、长三角城市群与成都市、郑州市、西安市等中西部省会城市;密集区平均以7.76%的城市面积集聚了80.59%的东北三省流出人口,东部沿海城市基本被均值区以及密集区覆盖,中部地区的密集区呈现“点状分布”的格局,西部地区基本被稀疏区覆盖,其中深圳市、天津市、上海市与厦门市的东北三省流出人口集聚度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其他城市;由...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次从中国的30个省级行政区、三大自然区、三大经济地带和六大经济区四个方面进行了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空间分析。又通过对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分布重心和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分布重心的计量,多方位揭示了中国人口对生态环境压力的空间差异。对确定中国区域人口发展目标,协调人、地关系,保护生态平衡,发展区域经济,确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分布合理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向京 《人口研究》2008,32(3):40-47
本文构建了人口潜力指数,运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省级和县级人口数据及相应的自然和会经济指标对我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对城镇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及各省的动态人口分布合理性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人口分布基本合理,人口潜力最大的省区有东南沿海比较发达省市以及东北和西北部分省市.  相似文献   

18.
流动人口分布演变机制与城镇化——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五普"、"六普"数据,对浙江省流动人口分布演变的内在机制及其对城镇化的影响进行讨论。研究表明,与铁路、高速公路空间布局高度吻合的带状模式(竖带-横带)是浙江省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重要特征,这种带状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口空间聚集度。浙江省外来人口在空间上表现出"三圈层"特征,其中,一、二圈层中的安徽、江西、四川、重庆等省市是浙江省流动人口的主要省外来源地;浙江省"杭-宁-温"片区、义乌、慈溪等地则是流动人口最主要的流入目的地。浙江省流动人口的带状分布模式受到"经济-政府-交通"等多重效应的影响。其中,经济因素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2000~2010年间,工资变量对流动人口空间分布的解释能力下降,而就业机会的解释能力则上升。此外,流动人口提升了浙江省城镇化水平,推动了区域连片城市群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我国第三、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 ,首先对全国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进行了数学模拟 ,其次对我国 30个地区老年人口年龄别死亡率与模型 (全国老年人口 )值进行了数学分析与模拟。研究表明 ,全国及各地区老年人口死亡率均可表达为年龄X的简单数学函数。本文还研究了全国和各省市自治区老年死亡人口登记的相性误差  相似文献   

20.
人口分布规律 人口空间分布的一般特征与变化趋势。可分为静态的人口分布规律与动态的人口分布变化规律。静态的人口分布规律,是指特定时间内的人口分布特征。人口的分布不能不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自然条件对人口的分布影响极大。人口必须生活在自然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