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重阳节"登高"习俗,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传统民俗核质是祛邪避灾.当代重阳节"登高"习俗的民俗内涵取实践、实用之义.至于"登高"的传统民俗意义在不同的民俗受众那里或强或弱地彰显出来,但是它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  相似文献   

2.
每天傍晚,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作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地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  相似文献   

3.
《社区》2001,(11):47-47
2001年10月25日“九九”重阳节这一天,北京晨光社区居委会连同壁板厂、东五建工作站的党政领导,共同为壁南小区70岁以上的老人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喜庆佳节。  相似文献   

4.
何伟良 《今日南国》2014,(12):32-32
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地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地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得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相似文献   

5.
《山西老年》2013,(10):10-11
重阳节,也被称为"老人节",中华民族自古崇尚"孝",在重阳节祭祖和开展敬老活动已成为习俗。能够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老有所养"、"老有所尊",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在我国,短短几十年的改革发展,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未富先老"的局面,如何让每一位老年人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已成为焦点。  相似文献   

6.
张竞 《社区》2010,(24):11-11
临近五一节,我和老公决定回家看望父母。 一坐上火车,我就难掩兴奋之情,恨不得一觉醒来就能看到翘首以盼的家人。火车上,我想像着已经半年没有见面的爸妈的样子,爸爸白发多了,妈妈又瘦了。每次回家,都是乘坐火车,因此,我对火车有着特殊的感情,在我心目中,火车乘载着家的幸福,因为一坐上火车,就意味着要回家了。  相似文献   

7.
晓鲁 《北京纪事》2011,(7):23-24
身份暴露,紧急撤离 1946年,正是解放战争最为残酷的日月,国民党统治区腥风血雨的白色恐怖令人窒息。随着凄厉警笛的呼啸,北平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时常有被捕入狱的噩耗。  相似文献   

8.
5月2日是母亲的生日,兄姐们都回家了。我却应妻儿之请,将妇挈雏到郊外过"农家乐"、度"五一"黄金周去了。把老母的生日忘到了九霄云外。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老党员、老干部,我用自己“寻亲”这种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党和人民的爱”——王艾甫 1996年3月的一个星期六,一大早就在太原市南宫古玩市场“淘宝”的王艾甫,偶然在地摊上发现了四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和84封将士阵亡通知书。从此,王艾甫的人生发生了转折。  相似文献   

10.
萧梅子 《今日南国》2008,(11):74-74
依稀记得小时候满山杜鹃花开的美艳,时常怀念在乡间小路采摘油菜花的童趣.然而,疲惫的现代都市生活似乎离这些美丽的情景很远很远.  相似文献   

11.
老虎回家     
朵朵岩 《可乐》2010,(5):74-75
一大清早,人们就听到驯兽员老张歇斯底里的喊叫声:“妈呀,虎妞跑了!” 哈哈,虎妞就是我。老张发现我不在时,我已经顺利地潜逃至山上。  相似文献   

12.
2010年12月9日,对家居南京中山门外一僻静小区的原军区总院主任医师、八旬高龄的离休干部朱晓枫来说,是个异乎寻常的日子。她苦苦思念了大半辈子的母亲——1950年6月10日牺牲在台北马场町刑场的中共华东局特派员朱枫(原名朱谌之)烈士的骨殖,终于在这一天跨过海峡“回家”了……  相似文献   

13.
武志红 《社区》2014,(22):56-57
我今年27岁,一直觉得跟家人交流沟通困难,所以毕业4年来都在外地。我—直觉得他们很假,眼睛总是盯在那些表面的名誉利益上,却不知道基本的爱和相处之道,他们把整个家庭气氛搞得纠缠不清,我在其中苦恼不已,却无法置身事外。我的家人总是出于利益对我说东道西,说的不是钱就是利,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中国现代历史上“妇女回家”四次争论所产生的历史背景、导火线以及造成的社会影响。着重指出 ,在民族危难之际 ,妇女解放首先要求得民族解放 ,才有自身的解放 ,“妇女回家”则剥夺了妇女爱国救国的权利与义务 ,没有妇女的参与 ,就没有革命的成功 ;改革开放后 ,社会上出现的劳动力过剩以及就业压力问题 ,不是妇女就业造成的 ,也决不是“妇女回家”能够解决的 ,必须依赖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文化空间"的意义、性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具有同一性,它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传统节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节日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典型、集中、生动的活态表现。社会转型期,传统节日文化空间受到严重冲击,人们的节日情怀日渐淡漠,节日内容变得空洞。这迫切需要社会各界对传统节日文化空间的关注与保护。文章以旧时天津老城玉皇阁重阳节"登高"习俗为例,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精神意义和对"文化空间"的整体性保护。  相似文献   

16.
高峰 《山西老年》2014,(3):12-12
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已经正式施行了,根据规定,子女若不能经常看望或问候父母将属违法。  相似文献   

17.
高德刚  乔慎 《社区》2014,(13):18-18
山东省临邑县邢侗街道凯旋社区91岁的老党员张得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因瘫痪导致生活无法自理,一直在家中养病,曾一度没有回过党组织这个“娘家”的门。近日,他接到邢侗街道寄来的《致城区居住的共产党员的一封信》,在女儿的陪同下,他坐着轮椅找到了党支部,主动要求参加党组织活动。在邢侗街道,像张德贵一样,共有35位“口袋党员”亮明了身份,回归了党组织。  相似文献   

18.
早期重阳节习俗中的菊与茱萸,有着驱祸、延寿的实用功能,因此饮菊花酒与佩茱萸的重阳习俗在民间自发仿效,代代相传.同时,因为陶渊明爱菊,使得重阳风物--菊成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审美意象,被视为隐士标格,积淀了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内涵;重阳节也因食菊、簪菊、赏菊、咏菊的习俗,成为一个令人追怀的风雅之节.但今日之菊与茱萸已成"明日黄花",重阳习俗也不为人所知.要让重阳节习俗能生动地再现于当代的日常生活中,当前首要的任务是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并将其外延物化,成为民众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以富有文化意蕴的具体物质形式,如通过有菊与茱萸等来重新张显重阳节特有的文化传承,方可使这样一个节日不至于流于空洞.  相似文献   

19.
年关将至,这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最盼望回家的时刻。回家,这两个字早在刚一入冬,就深深地进入了游子的心房。  相似文献   

20.
浅析我国涉外民事法律适用中“回家去的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涉外民事法律适用中,"回家去的趋势"是客观存在的。法院地法倾向形成的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许多原因"合力"的结果。谈趋势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但自身确实存在不少弊端,例如阻碍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加剧当事人"挑选法院"、妨碍国际民商事的正常交流等。在全球化和中国国际地位日渐凸显的背景下,法院地法的片面性成为学者们批评的对象。因此,需要对法院法倾向进行适当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