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逛书店,选好书,是读书人的特有之乐。茶余饭后,节假日里,逛逛书店,跑跑书摊,即使没有买到自己需要的书,也是一种乐趣;如果能淘到心仪已久的书,则意外之喜不可言表。我平常无甚嗜好,爱买书、好读书占去了大半的业余时间。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不单有淘书之乐,常常又会淘出无奈之叹息。  相似文献   

2.
赵婕 《社区》2010,(2):9-9
一个阅读的姿势,让我能够像读书一样去读人,并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相携同归的人。而我自己,也只是愿意成为一本沉默的书,文字写满在我身上,有心的人,就在我面前驻足片刻,甚至一生一世;无缘的人,我们就两不相干。  相似文献   

3.
旧书有真味     
徐成文 《社区》2008,(32):59-59
旧书不同于旧物,譬如要买个旧车铃,径直去车摊买,不会扑空。旧书就不一样,谁要是抱定要买哪部书,十之八九是白跑,这颇像交友的道理,为交友而去结识人,简直是一种笑话。朋友,尤其是知心朋友,绝对是可遇不可求的。淘旧书亦同此理,你最好是无主题、无目的地随意翻捡,说不定什么时候、在哪个摊上,便碰上一本特别值得收藏而又特别便宜同时还特别难寻的好书!  相似文献   

4.
朱蔓蔓 《可乐》2010,(8):M0001-M0001
初次在报刊亭看到《可乐》,我以为她只是普通的娱乐读物,并没在意,她给我的感觉只是名字比较特别。再次在报刊亭邂逅《可乐》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要了一本。谁知刚刚读完《浅吟低唱》、《纯真年代》、《友谊万岁》、《浪漫青春》等栏目。我就被深深地打动了。  相似文献   

5.
和一位书虫朋友一起逛书店,我挑了半天只挑了2本,他倒好,不到半个小时,便怀抱着6本书到柜台结账了。看他买的书,最上面那本叫《普罗旺斯的一年》,还有什么《博尔赫斯诗歌集》等。我奇怪地问:你不是买过博尔赫斯的全集吗,怎么还买他的书?他笑着说:不一样啦,这本诗歌集内容更全面,封面也很漂亮,我一看就喜欢上了,喜欢就买呗。我觉得人和书的相遇,也是缘分。买那些陌生的书,我向来只凭感觉。这本《普罗旺斯的一年》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作者是个没听说过的外国人,但看书名就打动我了,我想内容肯定也不错……我张大了嘴巴,原来你是这么挑书的。  相似文献   

6.
姜仲华 《社区》2008,(26):7-7
一天,在旧书摊淘书,看到一本书脊破损、纸张发黄的《十日谈》,翻开扉页,竟有三个落款,出自三人之手。  相似文献   

7.
害怕读书     
麦家 《社区》2009,(17):17-17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2008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也许到了2009年又会变得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8.
程乃珊 《社区》2009,(23):6-6
网络改变了生活。网络也改变了阅读。现代人在网上资讯大海洋中浮浮沉沉。又便捷又经济,但一书在手的那种感觉。是不可取代的。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看,与网络的浏览寻觅十分不同。读书,是立体的,是可触可感的。  相似文献   

9.
曾经作为编辑在出版社实习,工作内容以文字校对为主,虽然工作量挺大,但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书,也不失为一份快乐。带教老师是位资深编辑,对旧书情有独钟。有次她在旧书店里淘到一本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初印本。书虽有些破旧,虫蛀得也比较厉害,但老师依然看到了这本书的价值,希望修复后能影印几册作为样品,即便市场价值不高,也还有收藏之用。于是我接手了《建国方略》的影印本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比较了二十本著作的前言,十本为中国作者所著.十本为西方作者所著。相同之处为:所有作者均在前言中阐明了写书目的,介绍了书的内容;85%的作者表达了对成书有帮助者的感激之情。不同之处为:中国作者无一提及书中所用材料是否得到版权所有者的允许.西方作者对涉及到版权法的资料引用均在前言中说明已获版权所有者的许可;中国作者在评价自己及其著作时总要使用一些自谦语,西方作者却无一人这样做。  相似文献   

11.
最近读了本叫做《躺着学英语——听力从零到满分》的书,觉得很有点意思,于是就想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知道这本书是个很偶然的机会。一天,我在网上“闲逛”,当我“走”到南方网时,一眼便发现了在“畅销书排行榜”上不前不后位置的它,应该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的吧。因为在传统的眼光中英语需是被当作件大事来对待的,每每正襟危坐,在一堆堆的教科书、语法书和词典中摸爬滚打,几年下来,偶遇一个老外,一张口还是没戏。所以现在突然说英语只要躺下来用“听”的就能搞定,便不由得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不由得我不买来读一读了。  相似文献   

12.
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品渎了张宝池教授新作《大学教师教学基础》一书,给我一种清新的感觉。看到这个书名就足以使人眼前一亮,在我所渎过的教育教学论著中,尚未见到过类似的书。就其书中的内容来看.更是新沦迭起,令人耳目一新,读后回味无穷,发人深思,过目难忘,使我嗅到了一股教育文化的清香: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白天,皮皮一个人在家里玩。玩着,玩着,他想玩纸飞机了。到哪里去找纸张呢?皮皮找啊找,找到一本故事书。他想也没有想,就把故事书一张一张地撕下来做成一架架纸飞机。  相似文献   

14.
苏容 《21世纪》2010,(3):77-77
吃是感受生命惊喜的过程 我小时候想当外交官,想交很多国际的朋友,想知道外国人怎么过日子,有什么样的想法……没想到经由一本关于"吃"的书实现了我小小的梦想。 我在金融行业的压力中成长,必须懂得平衡自己,吃对我来说是一种减压方法。吃得多了,就吃出好玩来了。  相似文献   

15.
牵手高情商女孩,当红歌星37岁入围城 认识李俊时,赵传已36岁。在朋友的饭局上邂逅了李俊。李俊是上海人,毕业于上海职高旅游专业,在上海锦江饭店担任领班。眉目如画,脸上两抹柔情浅笑,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她就像一束明亮的阳光,照进了赵传的心里。  相似文献   

16.
1984年,我调常德师专(现常德师范学院)任教,认识了先我一年因"落实政策"调到历史系的韩隆福先生.17年来,我们一直同在一个教研室,同教中国古代史,还常常一起上书店书铺买书淘书,当然更多的是讨论教学与科研的问题.我既是韩先生的友人,另一方面也时时向他学习.  相似文献   

17.
老舍 《社区》2009,(8):6-7
若是学者才准念书,我就什么也不要说了。大概书不是专为学者预备的;那么,我可要多嘴了。 从我一生下来直到如今,没人盼望我成个学者;我永远喜欢服从多数人的意见。可是我爱念书。  相似文献   

18.
萍心 《社区》2008,(17):18-19
四年前,台北街头正进行着一场宁静的咖啡馆文化革命。就在这个时候,一本名为《打开咖啡馆的门——欧陆三百五十年的文化风云》出版了。没多久,几乎每家咖啡馆的书架都摆上了一本,每个嗜咖啡的都人手一本;而书中引用一位维也纳艺术家的自述做开场白的一句话——“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也在瞬间成为人人传颂的流行语。整个台北市,就像端进了一杯Expresso,骤然香了起来。  相似文献   

19.
痴迷读书     
读书痴迷,书里的文字就像有了魔力似的,把你牢牢抓住,逃都逃不掉。读书,如果能读到痴迷的程度,它就可以塑造我们了。读小学时,我从仓库里得到一本《西湖民间故事》,我像一条得到食物的饥饿小狗,激动得团团转,非要找到一个最佳角落享用它不可。最终我是爬到一  相似文献   

20.
书名:《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编著:李辉应红出版者:大象出版社李辉、应红的访谈集《世纪之问——来自知识界的声音》今年4月份出版(大象出版社),我是6月份看到的。当时的第一感觉是,近来以“世纪”命名的书或丛书太滥了,何必赶这种热闹;再说,“世纪之问”这题目太大了,一本书中能有几个“世纪之问”呢?我曾经阅读某种“大文化散文”,得到一个反面的“经验”:总想从“大”处着眼,往往内容就难免“空”,材料就难免“假”,读起来“水”得很。所以,我很担心《世纪之问》也是一本“水”书。然而,《世纪之问》中的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