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彭代国 《社区》2013,(16):13-14
2013年2月1日,经安徽省合肥市委、市政府批准,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成立,6位社区居民代表共同参与揭牌活动,实现了由传统街居管理模式向现代社区治理模式的转变。目前,滨湖世纪社区辖区面积约6平方公里,社区居住人口近10万人,饱和人住人口约18万人。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现象。当前“城中村”社区在治理体制、土地产权关系、人口结构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失灵”现象。基于治理理论,“城中村”改制工作的关键是彻底改造原有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为多元共治的治理模式,使“城中村”社区的发展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匹配,形成同步发展、良性互动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社区》2014,(19):50-51
滨湖世纪社区于2012年12月份经合肥市委、市政府批准成立,毗邻即将人驻的安徽省行政办公中心,是全省首个街道级大社区。辖区面积6平方公里,目前人口10.4万,饱和人口将超过16万人。这里是一方总部荟萃、业态繁荣的成熟商圈,商务、会展、金融、文化等高端业态聚集,生态环境优美宜人。  相似文献   

4.
颜晶 《社区》2015,(15):18-19
2013年初,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围绕快速推进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区建设,着力解决一系列制约社区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管理问题,在基层治理方面大胆探索,积极创新社区治理体系,经区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出台了“1+7”文件,牵住了社区治理改革的“牛鼻子”,全力构建“一核多元共治”新体系,力争实现社区由“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清代经由长期理性共识的积累与提炼,在森林保护方面形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多元共治法律理念,并构建出符合森林生态治理内在要求的法律制度。古今森林保护问题的表现形式虽不尽相同,但受历史传统、法律文化、森林自然特征等方面因素影响,古今森林保护法律制度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中关于多元共治的内在逻辑要求具有相通性。清代森林保护多元共治法律制度对完善现代森林保护法律制度以及提升《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实效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7.
乡村产业振兴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大的后劲与潜力,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因地制宜、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路径。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S镇国际慢城项目展开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市场、社会在乡村旅游产业振兴中协同共治的三维分析框架,指出在组织管理、资源投入和政策指引上以政府为主导的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存在规划滞后和项目先行,政府政绩主导下盲目开发、旅游产业与乡村发展耦合性偏离等问题。乡村旅游产业振兴应发挥多元主体的协同作用,构建多元主体的合作机制、多方资金的整合机制以及多重利益的协调机制,共同克服管理程序缺乏严格规范、项目投入缺少市场研判、政策指引不力等问题,共同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9.
10.
从互联网走向物联网极大推进了数字经济向纵深发展,特别是在信息通信技术和数字数据技术深度融合的场景下传统的从生产到消费的科层式结构出现了变化。当前,以数据为核心的消费(者)主导模式正在形成。从“互联网+”到“区块链+”,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已经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样态和行动路向。在这一过程中,以消费(者)数据为核心和中心的消费者社会已经到来,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倾斜保护的消费者保护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产消者及其团体的出现和发展促使传统消费者保护模式改革,具体体现为“科学合理增减政府治理消费者保护的功能和职权”“鼓励和推动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共同参与彼此权利保护”“构建以政府为引导,消费者(团体)和经营者(团体)为中心的多元合作保护”等。以“主动之举”避“被动之困”,充分释放法治创新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实现数据时代消费者保护的良法善治。  相似文献   

11.
共建共治共享格局下城市社区治理离不开共建的多元参与、共治的联动与共享的目标成效。福建省福州市推进城市社区治理过程中,在党建引领、提升社区居委会治理能力以及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但是在社区自治、治理主体均衡发展、联动共治机制以及法律、人才保障方面还存在制约和瓶颈。推动城市社区治理,需要进一步健全社区自治机制,优化共建结构,建立共治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从而提升共建共治共享下的城市社区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13.
生态多元治理模式作为对当前行政监管民主化、公共化的回应,在治理主体、主体间权力关系、治理规则、治理制度上呈现了多元化的特征,可以解决当前生态治理中过度依赖环境行政管制而带来的制度困境。生态环境治理需要通过法治保证提供一种稳定高效的利益博弈框架来防范治理陷阱,实现主体间互动合作。生态法律规范体系也应围绕多维分权共治和柔性开放的规则制度体系构建,适时作出调整,以治理主体、主体间权力关系为法律之经,以治理规则、治理制度为法律之纬,构建生态法律规范网格体系。  相似文献   

14.
共建共治共享视角下我国社区分类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分类治理是基于社区异质化和社会问题社区化的现状考察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社区治理理念。从目标、依据、表现形式等三个方面对社区分类治理的意涵和内容体系进行阐述,社区分类治理要以“共建共治共享”作为逻辑前提。社区分类治理的具体推进路径是治理理念要从行政化逻辑转向以治理需求为中心,治理机制要从“一刀切” 转向“创新引领”,治理资源的整合要从“一元管理” 转向“多元共治”,借助信息科技,实现从标准化到个性化、精细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摘要]社会管理模式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目前的社会管理模式仍然是政府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排斥了社会管理的重要主体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参与权,对社会管理改革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在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模式应当由政府管理向多元共治模式转化,构建一个由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组成的社会管理组织结构,来保障社会管理改革的顺利进行。同时,在相关理念的指引下,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16.
《南都学坛》2017,(5):92-95
现代治理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为改善政府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现代治理理论所包含的多元共治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转变基层政府治理的要求,对促进基层政府在治理中科学民主决策,推动基层政府简政放权、实现基层政府的瘦身以及增强基层政府的合法性和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为更好推动基层治理,基层政府应树立多元共治理念,完善多元参与机制,促进基层自治,实现基层善治。  相似文献   

17.
当下部分学者提出了社区治理的合作—共治模式,其宗旨是要构建政府—社会协商合作的社区治理体系。但随着社区治理向小区治理的纵深拓展,小区治理过程中出现的以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为代表的市场主体被忽视,造成了针对其监督的缺失。面对小区治理的失效,以对社区和小区为不同治理背景的服务品提供方式的讨论为基础,必须将市场主体纳入合作—共治的社区治理模式,形成政府—社会—市场三者多元互动的合作—监督—共治的新型大社区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当前,网络消费主义正在互联网领域悄然泛起。网络消费主义是消费主义目睹网络消费兴起后延伸变幻而来的独特面相。其生成运演是网络支付成为消费工具、网络媒介重构消费景观、网络流量裹挟消费目光三种因素的连锁叠加,遵循着网络种草、算法推荐、网络成瘾的生产—传播—内化轨迹。直播带货的话语归一、主播展演的价值隐退、角色代入的主体迷航是人们在内化了网络消费主义后招致的三重危机。网络消费主义生成运演的复杂性与危机症候的多重性,要求形成对其多元共治的格局:政府介入,强化网络制度供给与培育职业网络主播相结合;学校引导,增强学生数字敏感与开展算法批判教育相结合;媒体自律,自洁网络生态空间与打造绿色信息屏幕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王亚琼 《社区》2023,(9):46-47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湖北省武汉经开区沌口街道宁康园社区党委立足实际,开拓创新,围绕“支部联治、党群共治、居民自治”的“三治融合”理念,通过“党建引领、共绘宁康”党建品牌,持续深化“汇、绘、惠”的党建工作格局,打造高标准、高质量、高要求的社区治理体系,持续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0.
推进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打造湖南"三高四新"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发展现状,发现在现阶段湘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存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目标差异、社会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参与度较低以及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机制有待完善等问题,影响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有序运转.为破解上述难题,从系统论的视角出发,通过论证各参与主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责任关系以及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关系,分别从政绩考核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社会主体参与渠道以及多元主体的合作方式等四个方面设计了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为湘江流域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机制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