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桑永海 《社区》2010,(11):4-4
20世纪90年代初。单位里分来一个大学生,她说过一句话,惊讶得我一辈子不能忘:“都什么时代了,这么大岁数还读书?”她指的是身边那些三十来岁的同事。我想,她绝不是排斥读一切书.她一定是除了教科书、外语、计算机、养生和理财之类谋生手段的实用之书,其他书籍一概不曾读过的。而严格意义上说.读那一类书.是不能称做阅读的。就推测,她读那一类书一定是很苦痛,如坐针毡。很难感受快乐,更遑论激情。  相似文献   

2.
毛姆  刘文荣译 《社区》2011,(14):4-4
我要强调的是,读书应该是一种享受。不错,有时为了对付考试.或者为了获得资料,有些书我们不得不读,但读那种书是不可能得到享受的。我要谈的读书.它既不能帮你获得学位,也不能帮你谋生:既不会教你怎样驾船,也不会教你怎样修机器,却可以使你生活得更充实。只是,要想得到这样的好处,你必须喜欢读才行。  相似文献   

3.
学者周谷城曾说:我最早读书时,只知拼命地读。以为读了很多书,就是有学问,当时并不知道什么叫治学。直到二十岁左右,心窍开了.才把读书与治学结合起来。当时又拼命地读心理学的书,大约涉猎了十几种.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接受。于是我又拼命读社会学,大约也涉猎了十几种,也没有一种我能完全反对或完全接受。在这种不能完全反对人家的又不能完全接受人家的情况下,自己总想搞出一个名堂来,树立自己的学术系统。1924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替我出版了一本书,名叫《生活系统》。  相似文献   

4.
荀春荣 《中华魂》2012,(19):26-28
老实说,《论语》并非我最喜欢的书,也不是我读得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书我之所以读它,也不是像当今"国学"大师们所倡导的那样,要从中"找到"什么"人生坐标",更不相信读了它就"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只是因为它是儒家的经典,是对后世文化发展影响巨大的著作。事实上,要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不读《论语》不行,作为一个喜欢古典文化的读书人,不读《论语》不应该。我们这一代人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所受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 《社区》2013,(23):5-5
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即改变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虽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和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我的阅读观就是: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与教育无关的书。 谈阅读观的问题,首先要厘清的一个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很多专家疾呼:当前中小学老师缺乏阅读习惯,很多老师甚至不读书。但是转过来一想似乎又不对:那些老师真的就不读书吗?其实他们至少还是会读课本和教参教辅的,只不过这些书不被人们认为是读书罢了。  相似文献   

7.
蹭书之乐     
鲁峻峰 《社区》2013,(32):7-7
或许我是过早地接触了这句名句:“书非借不能读也”,抑或是中毒太深,这半辈子很是干了许多借书或者说蹭书的事儿,让我一想起来就觉得有趣而又有些无奈。  相似文献   

8.
孤独的原因     
我们孤独的原因:私欲、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放下电话,重新回到书桌前时,发现一只小蚂蚁爬了上来。它那黑色而瘦小的身躯,在桌子上来来回回地爬行着,桌面在它的眼睛里一定太大了。它爬到我的稿纸上,驻足了很长时间,它一定是被稿纸上那些黑色的字迹给吓坏了。  相似文献   

9.
“一首诗的胜利,不仅是它所表现的思想的胜利,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一而后者,竟常常被理论家们所忽略”(艾青《诗论》)。而《史记》被鲁迅称之为“无韵之《离骚》”,因此,从美学角度来探讨一下它的美育功能很有必要。《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的第一部通史。它开创了纪传体与书表的编年体例。鲁迅说,它“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惟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能如茅坤所言:‘读《游侠传》即欲轻生,读《屈原·贾谊传》即欲流涕,读《庄周·鲁仲连传》即欲造世…  相似文献   

10.
★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经典作品是这样一些书,它们对读过并喜爱他们的人构成一种宝贵的经验;但是对那些保留这个机会,等到享受他们的最佳状态来临时才阅读他们的人,他们也仍然是一种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多读书才能教好书”自古以来得到大家的认同。但是,有关教师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当前不少教师很少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究其原因。我想有几方面:  相似文献   

12.
很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相似文献   

13.
读书的意义     
王涛 《社区》2008,(23):17-17
为什么要读书?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学知识、学文化。书与文化与知识总是相连的,书是学习的媒介。这一点并没有错。然而,我这儿说的书,和我们现在进行关于书的话题的书,与学知识学文化的书并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不是那些政治文件、技术手册,也不是那些庸俗低下的粗制滥造的“地摊书”,更不是那些被称之为“谋略”、“智慧”、“商战技能”和“厚黑学”之类的书。  相似文献   

14.
读你,在绚烂的春天。没有人会否认春天的温暖和浪漫。读你,就像读一个五彩的春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当百花争春,在书的海洋里,我寻找甜美的神秘。当一本《西游记》握在手中,没有人会拒绝它的甜蜜。跌宕起伏的情节,波澜万丈的取经路,让你情不自禁地和书中的人物一起紧张,一起快乐,一起走过甜蜜的童年。读一本书,就像读一个温暖的春天,让温暖照亮你的心窝!  相似文献   

15.
编书也编如是书──读《辛弃疾全集》阮忠我自入了学间之途以后.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不太爱读选本。其实我知道这样做怕是不行.古往今来.东西南北中.各种各样的书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毕生所能读.恐不及海之滴水。庄子曾经很感慨.说是人的...  相似文献   

16.
《社区》2012,(18):F0003-F0003
对我们影响最大的书往往是我们年轻时读的某一本书,它的力量多半不缘于它自身.而缘于它介入我们生活的那个时机。那是一个最容易受影响的年龄.我们好歹要崇拜一个什么人.如果没有,就崇拜一本什么书。后来重读这本书.我们很可能会对它失望.并且诧异当初它何以使自己如此心醉神迷。但我们不必惭愧.事实上那是我们的精神初恋.而初恋对象不过是把我们引入精神世界的一个诱因罢了。——周国平  相似文献   

17.
害怕读书     
麦家 《社区》2009,(17):17-17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异样的不祥感觉.有些书读着你就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感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2008年,这种感觉尤为强烈,也许到了2009年又会变得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18.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其他文字写就的书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  相似文献   

19.
美丽到永远     
紫薇 《社区》2009,(29):13-13
在文化人当中颇具知名度的“大象人物聚焦书系”.最近又出版了新作。当我拿到刘东平撰写的《宋庆龄:永远的美丽》一书时,的确被它的“美丽”所吸引.一口气读完。  相似文献   

20.
陈肩 《市民》2007,(4):64-64
承欧先生雅命。我为《欧广勇书画集》题五首绝句,其二为:“不矜四绝自无双.万卷罗胸启一窗。故国神游人再少,挹浆北斗注西江。”欧广勇书画展在广东美术馆开幕次日,我来到欧先生故里,为肇庆旅游借箸代筹。读其书。知其人,访其乡,我对欧先生的艺术有了亲切有味的领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