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学小江湖     
马德 《可乐》2011,(8):67-67
同学之间,混好了,是好兄弟;混不好,就成了死对头。 苏秦与张仪,都师从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张仪的学习成绩比苏秦好,苏秦那些年一直屈居张仪之后。 毕业后,两人各奔东西。张仪先是在楚国国相手下谋事。也活该他倒霉,有一次,楚相丢了一块玉,大家都说是穷小子张仪偷的。  相似文献   

2.
据《史记·张仪传》载,在张仪的生平活动中,曾和楚国多次发生重要接触。张仪在历史上刚一露面,司马迁就把他和楚国的关系放在一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之下。《张仪传》说:张仪“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此必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往下,传  相似文献   

3.
马瑞芳 《社区》2008,(32):9-9
蒲松龄总考不上举人,跟他爱写小说有很大关系。蒲松龄是淄川人,淄川离齐国故都临淄数十里,是齐文化的发祥地。从古到今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淄川县东南有座小山,叫黉山,汉代大儒郑康成曾经在黉山上开过书院。黉山山后有个梓檀洞,鬼谷子曾经在梓植洞讲学,听讲者何人?有苏秦、张仪。苏秦、张仪下山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合纵连横、逐鹿中原就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正> 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关系,加速了楚国由强大走向衰落的过程,是战国后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在这个事件中,屈原是否谏阻楚怀王接受张仪的奸谋,近年出版的两部大学历史教材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如山东大学等十院校协作编写的《中国古代史(上册)》云: 于是秦国派张仪入楚游说。张仪首先收买了楚国的旧贵族,并许献出商於之地六百里为代价,使楚与齐断绝关系。楚怀王不听屈原的劝阻,贪图便宜,遂和齐国绝交。(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版第3次印刷第219页。着重号是引者加的。) 东北师大等八院校协作编写的《简明中国古代史》对此持相同观点: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07,(3):31-34
苏秦(约?-前284年),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氏(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  相似文献   

6.
前倨后恭     
《阅读与作文》2009,(1):9-10
此语出自《战国策&#183;秦策一》。春秋战国时代,有位著名的纵横家叫苏秦。他曾和张仪一起拜鬼谷子为师,学习“纵横之术”。  相似文献   

7.
陕西师范大学编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1年1—2期上,登载了邱(王寿)同志的《<屈原列传>评注》.其中有这样一条注释:“郑袖,郑女,美而善舞,怀王封她为南后.”显然,邱(王寿)同志认为郑袖即南后,但根据《战国策》、《史记》等有关文字,南后、郑袖实非一人.《战国策·楚策二》中说楚怀王逮捕了张仪,并要杀掉他.靳尚受了张仪的贿赂,先去向楚王施加压力,又去对“王之幸夫人郑袖”进行攻心战,致使郑袖劝说楚王放走了张仪.这就是《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张仪……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  相似文献   

8.
秦伐取巴蜀,是秦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最后,秦了却了南顾之忧,据巴、蜀之富,对楚及三晋展开了强大攻势,30余年间,取江中,拔宛城,吞鄢、邓,破楚有郢。然而,秦惠王当初派遣谁伐取巴蜀?史书上却有不同记载。从《史记》上看,司马迁在多处确指伐蜀之将乃其先人司马错。如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司马氏之后)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而守之。”没有提及张仪。《秦本记》中亦云:‘’司马错伐蜀.灭之。”也没有提及他人。据司马迁的这些记载,伐蜀由司马错提出,并由他统兵出征完成的。但是,笔者在…  相似文献   

9.
纵横家与纵横家智谋──《七子话权谋》序周积明林川君从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录出苏泰、张仪、蒯通、主父僵、邹阳、徐乐、严安等七位纵横家的言谈,成《七子话权谋》一书,这无疑是一个饶有趣味的题目。纵横家一派,诞生于战国。这是一个天崩地诉,风卷云起的...  相似文献   

10.
一屈原南行的事迹《屈原列传》说: 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连张仪不及。其后,……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不如毋行。”按《楚世家》,屈原谏何不杀张仪在怀王十八年,屈原谏会武关在怀王三十年。中间相隔十二年,不见屈原言行。这在屈传前段是个大空白。那么长的时间没有一言一行,可见屈原已不在朝,屈原哪里去了呢?从屈原赋中探索,我们发觉,屈原在这段时间有一次南行。所谓南行,就是江南之行,这里特指湖南之行。屈原与湖南的关系特别密切。屈原一生中先后有两次南行入湘。初次南行与再次南行迥然不同。今简略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文人的舌头     
文人的舌头是惹祸的根苗,也是谋生的工具。姑不论众多三家村学究、私塾的教书先生,无日不赖这根舌头为自家换取衣食,就是那些混到庙堂之上的士大夫,无论晋升还是保级,舌头都是离不了的。我们曾经有过游说得官的年代,那时候的张仪,在被人暴打一顿之后,醒过来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的舌头还在吗?有了舌头,就挡不住人家滔天的富贵。后来得官之途改道了,从推荐变成考试,但做官的人,还得要会说话。  相似文献   

12.
张仪、张若筑成都城是在秦惠文王时呢,还是秦悼武王时?李冰受命治蜀是在秦昭襄王时呢?还是孝文王时?他的官衔是蜀郡守呢,还是蜀郡太守? 这几个问题在近年出土的《云梦秦简》中可以找到答案,现分述如次:  相似文献   

13.
纵横家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游说四方,择主而从,朝秦暮楚,玩弄谋略,握一国之外交于手掌,谋战国之形势于口舌。他们的言行左右着君王思想,对战国的局势产生很大影响。本文试以《战国策》所记载的苏秦、张仪之事为例,探讨纵横家对战国局势的影响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4.
时下,人们对那些不论这那、不管什么情况、不考虑后果如何执意去做,都称之为"不管三七二十一"。按说,三七二十一不过是乘法的计算口诀,可是为什么不说三六一十八或其它数字,而专说三七二十一呢?战国时,苏秦主张合纵抗秦,张仪主张连横事秦。一次,苏秦到了齐国  相似文献   

15.
<战国策>所录十余篇苏秦、张仪的纵横说辞,乃后学者的拟作,具有鲜明的创作色彩和文学特征,实为精心构制的"纵横家言".它们既是纵横说辞的典型样板,也是供后学者研习纵横术的出色范本,还可看做支撑各<策>的主干.细加探究,启示良多.  相似文献   

16.
战国时期是一个利益争夺无序的乱世.儒家为救此乱世而四处奔走,孟子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孟子虽曾享有十万钟的厚禄,但他不是贪求名利之徒,他获取利禄是因为对社会礼义教育做出了贡献.他以礼义作为利益取舍的原则,不对梁惠王等人阿谀奉承,不同于公孙衍、张仪、苏秦等纵横家曲学阿世,孟子为后世树立了富贵不能淫的大丈夫形象.  相似文献   

17.
成都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早在公元前四世纪以前,蜀国的开明王朝就已建都于此。前316年秦惠王派张仪、司马错等统一巴蜀,设置成都县。从此,成都一直是祖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两千多年来,这座城市的所在地没有变,但其城池已经几度沧桑。在这方面作一点考证,对于地方史的研究或者不无一砖一瓦之助。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依据《秦记》及诸侯史记,兼采“战国之权变”,记载苏秦、张仪事迹多有精确纪年;刘向校定《战国策》,亲见《苏子》、《张子》及诸子百家之书。《史记》、《国策》载苏秦合纵在前、张仪连横在后,无可怀疑。《战国纵横家书》所载“苏秦事迹”,则为后人假托,并不可信。苏氏三兄弟都主张合纵抗秦,其活动范围与对待燕、齐诸国的立场惊人相似。加上此类资料相关背景不清,多无主名,在流传过程中屡经窜改,为后人冒名假托提供了方便。司马迁、刘向都见到过类似材料,而且经过甄别毫不含糊地作出了否定的判断。帛书《战国纵横家书》的出土,又一次证实了司马迁“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的论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历史上,不被世俗所理解的“狂士”、“狂生”似乎历代都有。比如先秦的张仪、苏秦,西汉的郦食其、东方朔,建安时的祢衡、孔融、刘桢,魏晋时的阮籍、稽康等,都以“狂”著称于世。但这些人都不及李白。李白的“狂”为时人称道,更为后人仰慕。他自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前后,赵逵夫先生相继发表了《屈氏先世与名亶王熊伯庸--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文史》第25辑)、《《战国策·楚策一》张仪相秦章发微》(《古籍整理与研究》总第6期)等一系列文章,为屈原研究中的许多难点问题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