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一个小故事,以前流传得很火,说奥巴马老婆米歇尔去买花,花店老板说:“你真幸运,嫁给了一位总统!”她微微一笑说:“我嫁给你。你也是总统!”这就是美国女人的自信。美国女人相信,不是我嫁给谁我就幸福,而是我是谁。嫁给谁我都幸福!婚姻不是美国女人的全部,她们不会为了家庭和孩子彻底放弃自己,美国女人信奉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所以当她们遭遇“小三”时,如果能原谅,就会放下过去,继续新生活,  相似文献   

2.
豆苗 《社区》2003,(24):60-60
一个美国网友问我,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有什么不同?我当时不知道怎么回答他,但后来仔细想想,美国学生和中国学生之间还真的有很多差别,至少我能想到的就有以下10点—— 1.考上大学 美国学生为了能从大学毕业,上了大学才开始认真学习。 中国学生为了能考上大学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就不再认真学习。 (注:美国的大学是“宽进严出”,中国的大学是“严进宽出”。)  相似文献   

3.
黄胜 《可乐》2010,(7):40-40
有个留学生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别的没学会,美国人的生活方式倒学会了不少。比如说,他法律意识非常强。归国后,他的口头禅就是:信不信我告你!日子久了,朋友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我告你”。 最近,“我告你”遇到一个做律师的同学,在心里就把对方当成了自己的私人律师。  相似文献   

4.
黄建如 《社区》2014,(33):59-59
去年,我和老伴去美国探望女儿。初来乍到,女儿就告诫我们:“在美国倒垃圾也是一门学问,不能像国内那样随随便便。”起初我不以为然:垃圾谁不会倒,只要把它扔垃圾箱里不就行了吗?小住了一些日子后,我才发现,在美国倒垃圾还真不容易。  相似文献   

5.
小学四年级时,我像一棵豆苗被连根拔起,从中国“移植”到了美国。 学校里的“新鲜”事 我随着校长进了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都向我问好。当老师知道我不会英语时,就安排我坐在一个台湾小女孩儿旁边,说她会讲一点儿汉语,可以当我的“翻译”。  相似文献   

6.
阿甘的故乡     
林月 《21世纪》2001,(5):38-39
离开美国南部的阿拉巴马州,脑海里不经意间就会浮现出她那“蛮荒”的面孔,虽然不再因为来自那里而遭受外州人的嘲笑,却依然深深地眷恋着曾经的宁静、浪漫、古典,还有我钟情的爵士乐、女老板…… 阿甘:故乡的风、故乡的云 最初从加州移居阿拉巴马,可把我给弄委屈了。刚刚到这里的时候,我最常说的英文是:“I HATE THIS CITY!”(我恨这个城市)我怀念加州的好名声,尽管在 加州时我住的 也是乡下。后来 每次别人问我在美国哪个州,当我说出“阿拉巴马”四个字时,他们的脸上就会出现那种让我无比熟悉却又摸不着头脑的…  相似文献   

7.
李开复 《21世纪》2009,(9):12-15
1972年我就踏入美国留学了,那时我才11岁,当时还没有“小留学生”这个词。有很多人问我,如果你不去美国,还会取得一样的成功吗?在你的成长历程中,留学经历对你有什么样的帮助,有什么感触?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最让人发愁的一件事就是搬家。请专业搬家公司,贵得离谱;请亲朋好友,兴师动众,不仅欠了人情,而且,让手无缚鸡之力的一帮书生干体力活,大材小用是小,劳民伤“才”是真。几经周折之后,一位有经验的朋友建议我请“美国民工”。说到民工,我就想起在北京的那些搬家公司的四川老乡,个头不高,块头不大,一个人将一台大冰箱一绑,往背上一背,下高楼如履平地,只见冰箱不见人。我对此印象颇深。终于在华盛顿郊区的一家大的超级市场找到了“扎堆儿”在一起的“民工”,看打扮居然和中国民工区别不大,只是说西班牙语,讲价钱很爽快。三个“美国民工”,…  相似文献   

9.
在公开的文字中,纳博科夫似乎为自己的美国公民、美国作家身份颇感自豪,但时而又毫不犹豫地表白自己的俄罗斯情结:“我感觉自己是俄罗斯人”①;“俄罗斯的一切我都带着了:文学、语言和我在俄罗斯度过的童年”②;“我的俄文作品,各种小说、诗歌和短篇小说是对俄国表示的一种敬意,我可以把它们说成是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动的震波。③当“洛丽塔旋风”席卷美国,误解纷起之时,纳博科夫甚至不无感伤地抱怨,我的美国朋友几乎从来没读过我的俄文作品。言外之意无疑在说,如了解他的俄文作品,了解他的创作历史,就不会有那么多误…  相似文献   

10.
老师难当     
住在美国时,我在侨校教中文,学生中有不少正戴着牙箍接受牙齿矫正。有一次,我试着引发学生回答什么是“反哺”。就举例问道:“父母现在花很多钱替你们矫正牙齿,将来父母老了,你们就花钱替他们镶假牙,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六年前当我还在学校的时候.为了出国的事已历经磨难的男友曾对着皓月当空感慨出言:“让我们情系美利里吧!”当时对美国还没有任何概念的我,只觉得留学的梦如水中花.镜中月。当即以“四两拨千斤”之力将男友的凌云壮志一拨坠地:“呵呵,你还是情系我身上吧!”谁想到。两年后。我们就千真万确地踏上了北美的土地。我想我走的时候还是糊里糊涂的.心里百的那个美国也就是让我练练英文攒几个美元的地方.哪象别人说的。“出国是人生至关重要的一大转折”呢! 由于我的资质平平。父母家人对我的要求一向不高。原来在国内,他们就想我大学…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个学英语的“老大难”。来美几年,在学习英语会话的过程中,或是由于没有听懂,或是一知半解,闹过不少误会,也出过不少笑话。 我的名字叫“YES” 刚来美国时,虽说也会点英语,无奈心理素质较差,一和美国人说话,就紧张得不行,什么词都  相似文献   

13.
侃洋人     
区别一个美国人问我:“你看中国人和美国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我说:“你们与人接触,首先是拉开距离,然后选择;我们是先混在一起,然后区别。我们的麻烦是往往绞成一团,人与人之间关系比较琐碎;你们的麻烦往往是孤独。”这位美国朋友点头称是。我指着桌上的菜说:“你们就像你们的菜,这是鸡,这是炸马铃薯条,这是柠檬。全部分开摆,由你选着吃;我们就像我们的菜,都切碎了,拌在一起炒,还嫌粘不到一块儿,再勾上些芡粉,这样味儿才出来。”美国朋友听了大笑。权利西方重个人意志,事事要自己选择决定;东方传统重官方意志,便寄厚望于父母官的仲裁。对…  相似文献   

14.
谢芳汀 《社区》2005,(2):30-32
乞丐:大都市的一道风景尽管在国内早被灌输美国“贫富差别大”的说法,但我到了纽约,对一边钟鸣鼎食、另一边冻死街头的强烈反差还是会感到震撼。乞丐就像长在路边的电线杆,在纽约市随处可见:有的醉卧街头,有的独行公园,有的见人乞讨,有的自得其乐……在美国,我见过形形色色的乞丐,有年老、残疾的乞丐,也有靠劳动谋生的乞丐——他们无非是想过“另一种生活”。比如装扮成“雕塑”人的乞丐、颇有水准的街头艺术家,甚至见过一位会吹“义勇军进行曲”的小号演奏者。当然也有“强行要饭的”。纽约市警察局曾经在一些场合逮捕“强行要饭的”,不听…  相似文献   

15.
1999年10月13日,以赫尔姆斯为首的美国参议院衮衮诸公拒绝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这是二战后美国参议院首次拒绝接受一项军控条约。消息传来,举世哗然,个中因由,也颇值玩味。 美国向来以“世界警察”自居,在核禁试这样关系全球安全的大事上更是“当仁不让”。早在美苏争霸时,美国为了保持核领域大国垄断的现状,就和苏联展开了核裁军与核禁试的谈判。当然,由于双方力量均衡,谈判过程还少不了“你多裁,我少裁”、“你禁试,我不禁试”的虚情假意。苏联解体后,美国失去核军备竞赛的对手,世界上开始出现一些接近于掌握核武器技术的“核门槛”国家,  相似文献   

16.
2007年3月1日,微软MSN在其官方博客上宣布将在美国启动一项名为“I'm”的计划。“I'm”的意思是“I'm making difference”(我是与众不同的),只要MSN用户在自己的名字中加入一段文字,就会显示出这个绿色的“I'm”图标,好像为自己的MSN名字戴上了一顶独特的帽子。戴了“I'm”绿帽子的MSN用户只要和别人聊天,MSN就会从用户聊天界面上获得的广告收入中拿出一部分捐助给包括“美国红十字会”、“探索和保护这个星球俱乐部”、“美国地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在内的若干个慈善组织。  相似文献   

17.
冯唯武 《金陵瞭望》2005,(11):34-35
美国企业家沃特森有句名言:“你可以接管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但只要留下我的那些人,我就可以重建一个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这句话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才是企业成功和发展的要诀。  相似文献   

18.
蒋志高 《今日南国》2006,(10):59-61
“对我来说,当我离开总统宝座时,我充满更多的理想,比初进白宫时更加充满希望,并且坚信美国的好日子还在后面。”2001年美国东部时间1月18日晚上8时(北京时间1月19日上午9时),克林顿发表了其离职演说。“美国法律限制总统只能担任两届是合理的,但是他在做完8年任期后就不得再连选连任,仍是一件憾事。”克林顿曾经说。的确,对于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来说,他的生活似乎才刚刚开始。每个人都知道,他骨子里耐不住寂寞,只要他愿意,他依然能够成为大家的焦点。在经历了一段离职后的失落与孤寂后,他在白宫之外的舞台重新找了很多生活的乐趣,他的魅力依旧光芒四射。正如有人所说:“如果同他站在同一个房间中,你会发现他会吸掉所有的氧气,他就像英国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一样,会夺走所有人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9.
“东科克尔村”是英国萨默塞特郡的一个美丽村庄,曾是T·S·艾略特祖先的居住地。诗人的祖先于17世纪离开东科克尔村去了美国,并从此在美国扎根发展家业;而诗人在美国度过大半部分的青少年时期以后便到了英国,并从此在英国定居。因此,这就好像形成了一个循环。T·S·艾略特于1937年8月来东科克尔村凭吊祖先的时候,一定对此有所感慨。事实上,这也正是诗歌情绪上的切入口①。第一乐章的首句,将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座椅上的格言“我的结束之时便是我的开始之日”颠倒成“我的开始之日便是我的结束之时”。这显得像是一…  相似文献   

20.
幽默与漫画     
《可乐》2007,(3)
代替他的位置美国总统威尔逊任新泽西州州长时,一个议员好友去世了,威尔逊悲痛不已。此时一政客打来电话:“我希望能代替那位议员的位置。”威尔逊对这种迫不及待想当议员的态度十分恶心,就说:“如果殡仪馆没有意见的话,我本人完全同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